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其智能化、网络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电子信息工程依托计算机技术,将数据等逻辑数字转化为可解读信息,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电子及信息产品不断创新,让电子信息工程具备更广阔的前景,两者的相互结合也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聚焦“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研究,第二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CT 2022)将于 2022年10月28-30日在中国西安举行。延续EIECT 2021的“分享·交流”精神,我们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向EIECT 2022提交他们的新研究或技术贡献,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分享宝贵的经验!
Mindy | 张秘书
联系手机(微信同号):+86-17620715715
咨询邮箱:eiect1@126.com
QQ咨询:1537381910
![]() | 李富义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导,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荣誉研究员(Honorary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澳大利亚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学会(ABACBS)会员。近年来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5篇(中科 院大类一区26篇),其中有11篇文章被Clarivate评为高被引文章,2篇为热点文章。 研究方向: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等。 | ![]() | 任新成教授,现任延安大学陕西省能源大数据智能处理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延安市信息处理与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学科研秘书、副院长、院长,延安大学电波研究所所长、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所长。先后在权威、核心和普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教学和科学研究论文200余篇,核心期刊及其以上100余篇。 研究方向:电磁(光)波在随机介质和复杂环境中传播和散射特性、计算电磁学、无线通信等。 |
![]() | 黄瀚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博导师,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副秘书长、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CCF杰出会员和IEEE高级会员;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等共10多项课题,发表论文60多篇,代表作入选ESI。 研究方向:微计算理论与方法、智能化软件工程、数据智能工程、生化反应计算机等。 | ![]() | Pavel Loskot副教授,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 他是IEEE高级会员、英国高等教育学院院士、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认可研究主管。 研究兴趣集中在涉及统计信号处理的问题上,并将电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引入其他学科,以提高系统建模和分析的效率和信息能力。 |
本会议投稿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严格审核之后,最终所录用的论文将被IEEE CPS出版社出版,并提交至数据库检索。
◆会议论文模板下载→ 前往“资料下载”栏目下载
◆会议仅接受全英稿件。如需翻译服务,请咨询会议负责人张老师。
◆会议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投稿,全程由艾思科蓝进行技术支持,请点击以下图标投稿
计算机技术: ✪数值分析 ✪操作系统 ✪编程范例 ✪量子计算理论 ✪逻辑编程 ✪机器学习 ✪软件工程 ✪软件测试 ✪数字信号处理(DSP) ✪先进的自适应信号处理 ✪频谱估计与建模 ✪阵列信号处理 ✪语音合成与识别 ✪图像处理与理解 ✪用于图像处理的PDE ✪计算机视觉与虚拟现实 ✪多媒体与人机交互 | 电子信息工程: ✪信号处理 ✪无线网络与信息系统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传感器与物联网 ✪移动计算与边缘计算 ✪GPS与无线定位 ✪物理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纳电子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路与系统 ✪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技术 ✪微波/毫米波系统理论与技术 ✪集成立体成像及机器视觉技术 ✪光电信号与信息处理 ✪统计学习与模式识别 ✪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