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桥隧建设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BTCE 2025)将于2025年5月9-11日调整为5月23-25日在广州召开,这是一个集中探讨全球桥隧建设与工程领域创新和挑战的国际学术平台。旨在汇集全球领域内的学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业界领导者,共同探讨各种与桥隧建设与工程相关的最新趋势、技术革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本届会议将涵盖一系列话题,包括但不限于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桥隧融合技术、隧道设计与施工、桥梁健康监测、桥梁再生与加固、地质与隧道相互作用、智能交通系统等。
本次论坛为桥隧建设与工程领域学术研讨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会交流,促进领域内学术问题的深入交流和经验分享。
主办单位
学会经历的2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平崛起的20年。广东地处沿海,是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热点地区,为在广东的岩土工程工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也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或海外的岩土力学和工程优秀人才加入。广东地区的岩土工程规模、工程的复杂性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广东岩土工程工作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得到同行的认可。这正是我们学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是一个跨行业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历届领导人卓有成效的领导下,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学会不断在发展,学会的作用与影响也不断在扩大。20年来,学会得到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指导和关心。历届理事会理事积极参与,为学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吴仁培、付泽南、陆培炎、陈如桂等历届理事长为学会的创建、发展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陆培炎、李鸿均、廖建三等历届秘书长为学会辛勤操劳,为学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104个本科专业,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作物学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获批10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依被引次数排序)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90人,其中专任教师2626人(正高级481人,副高级958人);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63人,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承办单位
会议秘书:Sukie Chen|陈老师
联系方式:19022043304(微信同号)
AEIC-陈老师(投稿/参会邀请码C8298) 手机微信:19022043304 | 秘书处微信 |
大会主席
杨光华教授,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理事长
杨光华教授现任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基坑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岩土工程学报》等编委,他的专业造诣和工程实践经验在业界享有盛誉。杨教授主要从事土的本构理论、深基坑与边坡、地基基础的研究与设计。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本,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南粤百杰人才(广东省特支杰出人才计划)、南粤工匠、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大会报告嘉宾
杨光华教授, 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广东省水科院名誉院长,广东省勘察大师 | 杨光华教授现任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届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基坑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黄文熙讲座主讲人,《岩土工程学报》等编委,他的专业造诣和工程实践经验在业界享有盛誉。杨教授主要从事土的本构理论、深基坑与边坡、地基基础的研究与设计。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4本,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南粤百杰人才(广东省特支杰出人才计划)、南粤工匠、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
尹振宇,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 H值=71 | 尹振宇,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1997年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专业学士学位,之后在浙江嘉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过5年,于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同济大学做过联合培养)。现任4个国际期刊副主编(Geotechnique、EJECE、Geotechnique Letters、ASCE-IJOM);6个国际期刊编委(Can.Geot.J.、Acta Geotechnica、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GeoRisk、IJNAMG);最近2年在国际岩土三大会刊(Geotechnique、JGGE、CGJ)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为祖国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近10名。尹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土体宏微观特性及本构关系;(2)岩土工程模型试验及大变形数值分析;(3)人工智能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郑俊杰,二级教授 武汉大学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 郑俊杰,工学博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等,担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力学》编委等。长期从事岩土工程、路基工程与隧道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50余篇,被SCI、EI收录2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0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独立编著教材1本,参编教材1本。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5部。 |
陈雪华,董事长 广州金土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陈雪华,广州金土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南大学博士,一级注册结构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管道非开挖穿越技术专业委员会任副秘书长、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与地下空间工程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安全生产协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长期致力于推动地下工程“机械法顶推暗挖技术”的工法研究、推广应用、设计咨询、工程施工、标准编制、科研攻关等。主/参编国家规范20余项,拥有核心技术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了广东省重大专项研究课题:地铁车站矩形顶管和曲线管幕暗挖建造技术;主持国家住建部科技示范项目科研:珠海兴业快线(北段)。主持完成了多项高难度的顶管项目。 |
(一)会议论文
本会议投稿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严格审核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见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EI Compendex、Scopus、Inspec等数据库检索。
◆论文不得少于6页。
◆会议论文模板下载→ 前往“会议资料”栏目下载。
◆会议仅接受全英稿件。如需翻译服务,请联系会议秘书陈老师19022043304(微信同号)
◆大致流程:投稿→审稿返修→录用→缴费→【注册参会】→见刊→纸质论文集→检索;
◆会议采用在线方式进行投稿,全程由艾思科蓝进行技术支持,请投稿至
◆论文应具有学术或实用价值,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过。作者可通过iThenticate或其他查询系统自费查重,否则由文章重复率引起的被拒搞将由作者自行承担责任。涉嫌抄袭的论文将不被出版,且公布在会议主页。
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主题:
1、桥梁工程:结构设计与分析、桥梁监测与维护、材料与构造、桥梁施工技术、桥梁工程管理系统、桥隧融合技术、桥梁再生与加固、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流与桥梁设计、桥梁风工程、桥梁结构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多功能桥梁设计、智能交通技术与桥梁管理、多式联运与桥梁
2、隧道工程:隧道设计与施工、地质与隧道相互作用、隧道施工技术、隧道环境与生态保护、隧道应力与变形分析、隧道结构抗震设计、隧道通风系统、城市交通系统、隧道智能化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排水系统、隧道抗震设计与安全评估、新型隧道掘进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地质工程数学模型
若不确定投稿主题是否符合大会主题,详情可咨询会议秘书:AEIC-陈老师1902204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