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各学科发展前景和重大工程进展,以及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管理科学领域内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科学技术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

ISSN: 3008-007X

《中国科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非高管型海归、本土科技人才与企业突破性创新——来自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证据 下载:98 浏览:329
  • 蒋艳辉1 曾倩芳1 冯楚建2 田迪1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 摘要:
    随着海归回流量的增加,非高管型海归人员激增,研究非高管型海归员工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利用2012-2014年间739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刻画了海归员工和本土科技员工对企业不同创新类型产出的影响作用。本文的主要发现是:(1)非高管型海归对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显著作用,相比于突破性创新,对渐进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2)发现本土科技人才与非高管型海归互补作用存在异质性,即在模仿性创新上存在互补效应,在突破性创新上互补效应不显著;(3)通过引入分位数回归的估计方法,发现非高管海归在创新绩效高的企业促进作用显著,在创新绩效低的企业作用不显著;相反,非高管型海归与本土科技人才的互补效应在创新绩效低的企业显著,而在创新绩效高的企业不显著。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理论及实践 下载:85 浏览:439
  • 程承坪 邱依婷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 摘要:
    1978-2016年,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中国,其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64%。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经济成就,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而言,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所做的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所做的一系列奠基性工作。新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建立政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体制机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三是提高消费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四是抓住第四次科技变革的契机,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五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动因、距离因素与区位选择 下载:79 浏览:472
  • 邸玉娜 由林青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 摘要:
    科学识别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动因和距离因素是实施针对性政策措施、规避投资风险及拓展投资空间的重要前提。文中通过拓展经典的引力模型,利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法,从是否投资、投资规模两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区位选择的经济动因与多维距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及资源禀赋是中国各阶段投资决策的多重动因;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和政治距离是影响中国是否对其进行投资的距离因素;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是影响投资规模的距离因素。未来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区位选择应综合考量多重动因带来的投资收益与多维距离带来的投资风险,拓展投资范围,实现包容共享的发展目标。
  • 经济地质学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下载:86 浏览:471
  • 叶雪洁1 吕莉2 王晓蕾2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 摘要: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转型的路径如何选择是大家瞩目的焦点。经济地质学与资源型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用经济地质学的理论观点来指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梳理经济地质学的发展脉络,揭示经济地质学的本质内涵,结合经济地质学在淮南矿业立市和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导向作用,提出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应更多地从经济地质学本质特性出发,依托资源、延伸资源、不唯资源、超越资源,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以期对众多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科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3
访问量 180623
下载量 49862
总被引次数 862
影响因子 1.635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