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旨在反映我国水产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水产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刊载水产基础研究、水产养殖和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水产品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机械仪器等方面的论文、研究简报和综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456
qikan13@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中国水产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基于圆形统计和时间序列的月相对两种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 下载:51 浏览:315
摘要:
为了解和掌握月相对渔业产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影响规律,利用2016—2019年(每年3月2日—11月29日)马达加斯加西海岸底拖网独角新对虾(Metapenaeus monoceros)和2017—2020年(每年6月15日—10月9日)西白令海中层拖网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的渔业生产数据,结合基于圆形统计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广义加性模型(GAM)2种不同的月相量化和统计的方法,分析月相对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月相对独角新对虾的CPUE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2种方法得出的影响趋势较为一致,较高CPUE出现在上弦月;基于圆形统计的GLM显示,月相对狭鳕CPUE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较高CPUE出现在新月期,而基于时间序列的GAM显示,月相对狭鳕CPUE的影响不显著(P>0.05);交叉验证显示,基于圆形统计的GLM平均绝对误差(EMA)和均方根误差(ERMS)均小于基于时间序列的GAM,而GLM分析的决定系数R2则大于GAM,表明前者的拟合具有更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拟合优度。研究表明,当周期性循环变量(月份、月相和小时等)具有较弱的显著性时,使用基于圆形统计的GLM更能反映月相对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
两种单色鲤皮肤转录组特征分析 下载:49 浏览:342
摘要:
为了探究全红鲤(Cyprinus carpio)和全黄鲤的基因资源,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两种单色鲤的皮肤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对体长为(33.42±0.24)cm的全红鲤和体长为(38.75±0.43)cm的全黄鲤皮肤测序,分别获得干净数据(clean reads)为129 222 850和130 869 572个;与Nr、Nt、COG、GO、KEGG、Pfam和Uniprot数据库中已知基因进行比对,分别有58 782、61 490、11 468、31 206、31 581、61 385和51 805个基因获得注释,7个数据库中均有注释的基因数为8 378个;在全红鲤和全黄鲤皮肤中存在4 8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显著上调1 929个,显著下调2 893个;取其中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在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获得了部分参与体色调控的基因,包括mitfa、ednrA、wnt7、agouti和mif等;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极显著富集在甘露糖与果糖代谢、糖酵解/糖原异生途径、碳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和酪氨酸代谢等43条通路;对酪氨酸代谢和黑色素合成通路分析发现,与红色素和黄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mif、mif4g、agouti、ednrA和ednrB等显著上调,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tyr、tyrp1、mitfa和wnt7等显著下调;差异基因变异分析发现,全红鲤和全黄鲤中均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共388 673个。研究表明,两种单色鲤皮肤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能量代谢、生长和免疫等通路中,获得的转录组信息可为今后锦鲤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功能基因的克隆、编辑和功能分析等提供基础数据。
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观察及饥饿不可逆点的确定 下载:59 浏览:325
摘要:
为研究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仔稚鱼发育特点,并确定仔鱼最佳投饵时间及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 PNR),在水温19.7~26.7℃下,研究了饥饿胁迫对鸭绿沙塘鳢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较独特,鳍条在胚胎期已完全分离,鳞片初发生时卵黄囊未完全消失;根据鳞片形成的特点,将鸭绿沙塘鳢仔稚鱼发育划分为仔鱼期(孵化后0~14日龄)和稚鱼期(孵化后15~44日龄);初孵仔鱼全长为(7.72±0.09)mm,卵黄囊体积为(0.74±0.04)mm3,口张开,肛门贯通,尾骨上翘,耳石、鳃弓、鳃丝、齿及各鳍鳍条均可见;孵化后1日龄仔鱼开口,4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50%,15日龄仔鱼鳞片首先出现在尾柄中轴线附近,发育进入稚鱼期,18日龄稚鱼卵黄囊消耗90%,30日龄稚鱼卵黄囊及油球消失,44日龄稚鱼头顶部和鳃盖处的鳞片覆盖形成,鳞被完全,发育进入幼鱼期;鸭绿沙塘鳢全长与孵化后日龄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卵黄囊体积与孵化后日龄呈对数函数关系;鸭绿沙塘鳢孵化后1日龄仔鱼开口率为40%,2~8日龄仔鱼开口率达最高值100%,9日龄仔鱼开口率开始下降,12~13日龄仔鱼到达饥饿不可逆点(PNR),13~14日龄饥饿仔鱼累计死亡率达50%,18日龄饥饿稚鱼全部死亡;投喂组仔鱼的全长、眼径、尾柄高、卵黄囊体积和鳔体积,分别从6、8、5、1、5日龄起显著高于饥饿组(P<0.05),饥饿仔鱼的全长、眼径、尾柄高和鳔体积,分别从14、13、13、10日龄起出现负增长,这表明饥饿对仔鱼生长发育有延迟作用。研究表明,鸭绿沙塘鳢在仔鱼期器官发育较完善是对栖息地山区河流生态适应的结果,其最佳开口时间为孵化后1~2日龄,PNR为12~13日龄。
富硒植物乳杆菌对大鳞鲃组织铅积累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下载:58 浏览:328
摘要:
为探究铅(Pb)胁迫下富硒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的保护作用,利用植物乳杆菌将无机硒转化为纳米硒并添加到鱼饲料中,选用体质量为(75.4±0.9)g的大鳞鲃,设置对照组(control,饲喂基础饲料)、铅组(水中Pb质量浓度为0.2mg/L,饲喂基础饲料)和富硒铅组(SL+Pb,水中Pb质量浓度为0.2mg/L,饲喂富硒饲料,纳米硒含量为5mg/kg,植物乳杆菌含量为3.125×10~8 CFU/kg),养殖试验共进行14d,然后采集样本,测定各组大鳞鲃肝、肾、鳃、肠和肌肉中硒和铅的积累量,以及抗氧化酶活力和抗氧化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当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培养基中植物乳杆菌菌落数量最多,达1.150×10~7CFU/mL,纳米硒含量为184μg/mL,电镜下可观察到球形纳米硒颗粒(SeNPs);富硒铅组鱼体各组织中硒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铅组(P<0.05),铅组鱼体肝、肾、鳃和肌肉组织中的硒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肠道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铅组和富硒铅组鱼体各组织中铅的积累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铅组鱼体各组织中铅的积累量依次为鳃>肝>肾>肠>肌肉,富硒铅组鱼体铅的积累量显著低于铅组(P<0.05);富硒植物乳杆菌能够显著提高铅胁迫下鱼体肾和鳃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P<0.05);铅组和富硒铅组鱼体肾组织中抗氧化基因Nrf2、HO-1和GPx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铅组相比,富硒铅组这些指标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在含铅水体胁迫下,饲料中添加富硒植物乳杆菌能够降低鱼体各组织中的铅积累量,缓解铅胁迫下鱼体的氧化应激。
鳜仔稚鱼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观察 下载:57 浏览:321
摘要:
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牙齿的早期发育和矿化过程,采用解剖镜和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孵化后1~55d仔稚鱼牙齿出现时间、列数和数目变化,通过软骨-硬骨染色、Von Kossa染色观察了牙齿矿化时间,采用X射线能谱仪测定了牙齿矿化过程中钙、磷元素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碱性磷酸酶蛋白表达变化,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和钙结合蛋白-d28k(CaB)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孵化后3d时鳜颌齿出现,5d时咽齿出现,8d时腭齿出现,12d时犁齿出现;孵化后8d时下颌齿列数发育完全,11d时上颌齿列数发育完全;颌齿中,绒毛状齿先发育,犬齿孵化后18d开始发育;牙齿矿化时间为孵化后11~14d,矿化过程中钙、磷元素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钙/磷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孵化后10、12d时,碱性磷酸酶蛋白在牙釉质、牙本质中呈阳性反应;Cx43和CaB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在孵化后10、12d时有升高,仅CaB基因显著上升(P<0.05),14d时两基因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鳜早期牙齿出现,能直接咬住、固定活饵鱼,防止其逃脱,而钙、磷元素和矿化相关蛋白均参与了牙齿矿化过程。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