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ikan13@ccnpub.com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邮箱投稿时,请说明投稿期刊名)
期刊菜单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白金丰产鲫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下载:77 浏览:449
摘要:
为评价新品种白金丰产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nensis♀×Cyprinus acutidorsalis Wan♂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选取体质量为(580.33±198.02)g的1龄白金丰产鲫进行分析,测定其含肉率、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白金丰产鲫含肉率为66.22%,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9.90%,粗蛋白质含量为17.61%,粗脂肪含量为1.71%,灰分含量为1.13%;采用酸水解法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50%,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7.12%;必需氨基酸评价显示,白金丰产鲫的必需氨基酸评分均大于1,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模式标准;共检测到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7种,不饱和脂肪酸(UFA)16种,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为70.09%,其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为42.48%。研究表明,白金丰产鲫含肉率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组成合理,脂肪酸种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养殖大菱鲆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毒力基因及ERIC-PCR分析 下载:55 浏览:586
摘要:
为了调查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原菌感染情况,选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共分离得到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基因的PCR扩增显示,22株菌均含有kat B、fim A、gad B、esa V等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并致大菱鲆累积死亡率均为100%;ERIC-PCR结果显示,迟缓爱德华氏菌模式菌株(ATCC15947)与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均为Ⅱ型,与ATCC15947菌株为Ⅰ型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核酸疫苗免疫佐剂的效果研究 下载:45 浏览:479
摘要:
为研究鲤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免疫效果,根据鲤HSP90 mRNA的基因序列(GenBank),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HSP90,并将pEGFP-C1-HSP90转染至鲤脑细胞(CCB)中,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显示,重组质粒pEGFP-C1-HSP90在CCB中成功表达;以不同免疫剂量的重组表达质粒与pIRESORF81联合免疫鲤,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注射重组质粒的血清中能够检测到KHV特异性抗体,其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第三次免疫后两周,抗体水平达到最高;联合免疫与单独免疫核酸疫苗pIRES-ORF81相比,抗体水平明显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鲤HSP90作为锦鲤疱疹病毒的免疫佐剂具有一定的目标效果。
4种壳色菲律宾蛤仔在低氧胁迫下的耐受能力比较研究 下载:35 浏览:439
摘要: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对环境中溶氧剧烈的波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探讨抗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在蛤蛤恣仔的低氧耐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对低氧具有不同耐受能力的4种壳色蛤仔(野生蛤仔、斑马蛤、白蛤、白斑马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1mg/L的低氧胁迫条件下其抗氧化酶家族基因成员(TPx、CAT、Mn-SOD、Cu/Zn-SOD)和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HSP40、HSP75、Vps HSP-1、Vps HSP-2)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鳃组织中,野生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其他3种壳色蛤仔的抗氧化酶基因表现出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在胁迫后6h时表达量达到最低值(P<0.05),斑马蛤的TPx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4种壳色蛤仔中的抗氧化酶基因均表现出先升高后恢复的趋势,白蛤TPx基因和白斑马蛤CAT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在鳃组织中,斑马蛤和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分别在24h、6h时达到最低值(P<0.05),野生蛤仔和白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h时,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胁迫12h时,野生蛤仔达到最高值(P<0.05);在外套膜组织中,白斑马蛤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胁迫6h时达到最低值(P<0.05),而其他3个壳色蛤仔中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表达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胁迫6h时野生蛤仔和白蛤热休克蛋白家族基因成员表达量达到最大值(P<0.05),12h时斑马蛤达到最大值(P<0.05),且白蛤HSP40基因表达量在胁迫的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壳色蛤仔(P<0.05)。研究表明,斑马蛤和白蛤的TPx基因可能参与其体内黑色素合成的过程,初步证实了不同壳色蛤仔参与色素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在其对低氧的耐受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探讨岩扇贝与3种扇贝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亲缘关系 下载:45 浏览:536
摘要:
为探讨新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与国内3种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4种扇贝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序列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扇贝的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3~4、2~15、0.545~0.800、0.00100~0.00572和0.788~6.545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55~0.429,其中,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0.255),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0.42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支,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将为岩扇贝的引种与养殖以及今后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中国水产学报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
2018-2025
发文量 :
668
访问量 :
145628
下载量 :
48767
总被引次数 :
605
影响因子 :
1.302
中国水产学报最新录用
学术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