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包括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学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社会科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78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律建构——规范论视角 下载:32 浏览:421
  • 陈雷 罗洪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在外延上从属于"人类共同体",可以划分为实体的命运共同体和抽象的命运共同体。从规范论视角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法治理念的引领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赋予法治重要而又特殊的使命。在制度层面,应以推动联合国改革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联合国的规范体系顺应人类共同体法的发展潮流。
  • 党政机构合署合设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发展 下载:41 浏览:426
  • 喻少如 刘文凯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 摘要:
    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改革使党的机构直接参与到了国家治理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党政融合主体,这对我国传统的"诉讼主体模式"的行政主体理论造成了冲击。实际上,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是新公共治理时代党政关系深度调整的产物,其内在的逻辑是党政协同治理。面向公私合作治理实践和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改革,宜采用"治理主体模式"发展行政主体理论,实现行政主体理论向组织结构、制度网络关系的必要拓展。研究作为塑造权责关系的治理主体法、作为规范组织场域的治理责任法,方能处理好党政机构合署合设改革所衍生的新旧问题。
  • 走向传播深处:“后真相时代”思潮的哲学检讨 下载:41 浏览:420
  • 荆学民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 摘要:
    学术理论界新近对"后真相时代"的种种隐晦的、暧昧的赞许、宽容和追捧令人不安。从哲学深度剖析其可能性后果,多少能遏制以新闻传播学领域为甚的非理性的狂奔。"后真相时代"思潮是非理性要素的沉渣泛起、政治"异象"的兴风作浪、媒介传播的推波助澜。推动"后真相时代"思潮中"政治"不断偏离本性而沦落为"私域"和"私利"的权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种种类型的民粹主义力量。新闻传播领域对"后真相时代"思潮的推波助澜,其思想深处是相对主义、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我们需要把"后真相时代"思潮区分为"经验呈现"和"价值观作祟"两个层面。"经验呈现"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可以理解,但"价值观作祟"层面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则不可放纵。我们必须清醒,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所以,要不断澄明"经验呈现"层面,狙击其长期积淀而进入"价值观作祟"层面。
  • 劳动信息化与信息劳动化:信息主体的异化维度 下载:41 浏览:437
  • 李红艳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从劳动这一概念分析出发,提出了异化的三个维度。当信息生产与消费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时,作为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劳动"被作为信息主体的"人"所取代时,异化这一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劳动主体在信息社会中转变为信息主体,人与劳动、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型,人不再是与世界之间进行主体建构,而是借助信息与世界获得主体性。最后,本文探讨了信息主体的异化维度发生的过程及其特征。
  • 生态美学的情动转向——兼论生态美学的合法性 下载:41 浏览:434
  • 张惠青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 摘要:
    情动转向遵循从斯宾诺莎的"情动的起源和性质",到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感动和情动的组合体",再到加塔利的"变异的感动和情动"的思想脉络。变异的感动和情动从人类知觉的核心处将生态美学引向生成论,以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延绵的时间)、身体观(无器官身体)和事件观(降临事件),通过生成—他者开启了生态美学的潜在生态学面向。生成论视角下,人类的审美感知系统一分为二:变异的感动和情动逻辑下的审美创造模式,从先验的无意识层面在审美感知中获得优先权,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感的美感经验,将生态审美引向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经由生成—他者使生态美学走向"因爱而美",从而使所有物种的生态公平成为可能;一般性感知逻辑下的审美再现模式,以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等功利因素为基础助益于生态审美感知,从而确保了生态审美中生态价值的获得,将生态美学引向"因智而彰"。情动转向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伦理美学范式,它化解了"生态—审美冲突",赋予生态美学以美学自律和作为独立美学学科的合法性,并最终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面向后媒体时代的"分形的本体论"。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03
访问量 140235
下载量 3980
总被引次数 361
影响因子 0.76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