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进展
天然气进展
《天然气进展》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天然气工业在勘探、开发、钻采、储运、处理加工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技术应用成果。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天然气工业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0182

《天然气进展》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渐新统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下载:79 浏览:454
  • 朱沛苑 范彩伟 元庆涛 尤丽 谭建财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 摘要:
    为了明确琼东南盆地新近系中新统与古近系渐新统优质储层的发育规律,推动该盆地的天然气勘探进程,进而打开深层勘探新局面,以该盆地崖城区与宝岛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研究区中新统与渐新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特征,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崖城区沉积物搬运距离相对较近,导致该区中新统与渐新统储层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低于宝岛区;②崖城区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微孔隙等次生孔隙;③崖城区储层具备中孔隙度、高渗透率、较细喉、均匀型等特点,宝岛区储层具备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微细喉、不均匀型等特点;④随着埋深增加,崖城区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呈降低趋势;⑤沉积相带是琼东南盆地储层物性的先决控制因素,成岩作用是其关键控制因素,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储集性能变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层超压对储层储集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有限。
  • 黔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储层可压性评价 下载:57 浏览:486
  • 张曼婷 付炜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 摘要:
    为了对黔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储层可压性进行评价,以该煤田JC-1井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井泥页岩含气性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含气性分级将龙潭组由下至上分为4个层段,对重点含气层段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样品的全岩矿物组成特征与岩石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可压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JC-1井泥页岩含气显示与有机碳含量较高,其中层段1的总有机碳含量与含气性最好。②储层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及一定量的菱铁矿和黄铁矿等矿物。③岩石抗压强度介于12.40~60.20MPa,抗拉强度介于1.21~6.07 MPa,杨氏模量介于(18.90~31.30)×103MPa,泊松比介于0.19~0.28。④层段1的矿物脆性指数最高,平均为56.84%;层段2的矿物脆性指数低,平均为32.89%;层段3的矿物脆性指数偏低,平均为41.09%;全井段泥页岩样品弹性参数法脆性指数介于44.73%~66.30%,平均为53.16%,各层段无明显变化;层段1在横向上的厚度变化小,展布稳定。结论认为,黔北煤田龙潭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开发潜力,其中层段1含气显示好、有机碳含量高、岩石脆性较高、抗拉强度低,可压性强,有利于压裂改造,并且富有机质岩层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是最佳的页岩气储层。
  • 川西北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沉凝灰岩分布及地质意义 下载:65 浏览:384
  • 曾琪 田云英 郑超 王旭丽 李荣容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 摘要:
    为了探索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沉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利用区内多口钻录井、测井、岩屑薄片及岩心全岩X射线衍射资料,分析了吴家坪组沉凝灰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电性特征;进而利用岩心物性、扫描电镜及测井等资料分析了沉凝灰岩储层的基本特征;运用残余厚度法恢复了沉凝灰岩沉积前古地貌,明确了其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部地区吴家坪组沉凝灰岩在电性上具有"两高一低"的特征;②沉凝灰岩主要分布在SY1-1井—龙岗西地区的吴家坪组中部,推测在吴家坪组沉积中期可能有大规模火山喷发为区内提供了丰富的火山灰来源,其分布范围受古地貌影响较大,而厚层沉凝灰岩沉积为SY1-1井—龙岗西地区吴家坪组沉积晚期台缘滩的形成创造了地貌条件;③吴家坪组沉凝灰岩具有较好的油气自生自储能力,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SY1-1井—龙岗西地区一带。结论认为,针对该岩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及开展储集性系统评价是当务之急;同时,SY1-1井—龙岗西地区发育中二叠统茅口组台缘滩、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具有多层系立体勘探的有利条件,值得重视。
  • 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成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51 浏览:494
  • 罗淦 陶明琦 吕晓岚 陈光升 王俣宣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 摘要:
    为了厘清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成本结构,探寻降本增效措施,使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从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涵义及分类出发,剖析了参数井的成本结构及费用结构,总结出刚性和柔性两大类共43个影响因素,并从有可控空间的柔性因素入手,提出降本增效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施工作业时,应优选更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案、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服务控制成本,避免不必要的开支;②油气地质调查参数井的成本结构中,直接费中的原材料费用占比几乎超过60%,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而管理费是降低间接费的主要手段,应运用信息化平台大数据技术对各项成本进行实时识别,将不适用于公益性地质调查招投标的费用项目及时清理;③应继续完善地质调查预算标准,规范计价清单,科学合理的降本增效。结论认为,参数井作为基础性、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中重要的钻探工程,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应加强财务人员与项目人员的合作,推进清单化计价,进一步定量厘清各项成本,不断降本增效,为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保驾护航。
  • 油公司钻井项目绩效管理方案设计探析 下载:47 浏览:456
  • 闫娜 赵向阳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 摘要:
    为了提高国内油公司钻井项目绩效管理效果,实现对项目参与方的充分激励以及油公司和钻井承包商权益风险的公平匹配分担,通过详细分析钻井项目绩效管理的绩效指标选择、绩效目标确定、组织实施及激励机制等4个主要环节,对其实施方法进行总结研究,提出影响钻井项目绩效管理的主要因素,形成对油公司钻井项目绩效管理方案设计的启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钻井绩效方案的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考虑钻井施工风险程度、油公司在施工当地的资源调配能力、绩效各环节的匹配协同程度以及钻井承包商市场供求情况等因素影响;②油公司钻井项目绩效管理应充分重视钻井绩效管理方案设计,钻井绩效管理方案的设计以高效完成钻井工程、降低钻井投资为最终目的,钻井投资应以完全成本统计为基础;③利用多元化的数据渠道,建立涵盖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施工项目数据库,并进行科学细致的项目分类分级,以此为基础进行绩效管理方案设计。
  • 运用检修统计数据进行地面计量设备维修周期优化 下载:52 浏览:479
  • 潘登 庞东晓 叶霁霏 《天然气进展》 2020年7期
  • 摘要:
    为了充分掌握气井试油测试地面计量设备的维修周期,并提出维修周期的优化方法,以中国石油川庆钻探试修公司自有地面计量设备2017年的维修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地面计量设备预防维修、视情维修、事后维修3种不同的维修管理工作量,并依据统计数据进行了数理分析研究,从成本控制角度提出了合理的气井试油测试地面计量设备维修周期的计算方法以及维修工作的关注重点,以期在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做到成果和效率的最优化平衡。研究结果表明:①对于主要以执行国家强制标准的预防性维修工作,有必要采用综合计算仪器仪表等更换成本、关联工程损失、检修成本、仪器仪表闲置损失的综合成本计算法,进一步压缩传感器等电子精密仪器的校验周期;②对于视情维修工作,采用一种基于统计分析技术的成本控制方法获取不同维修区间的成本曲线,从而扩大主要设备的维修周期,达到安全投入与成本控制的最优平衡。
  • 东胜气田锦58井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关系 下载:61 浏览:488
  • 李阳 《天然气进展》 2020年7期
  •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锦58井区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气藏地质特征为研究基础,分析了下石盒子组气藏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和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层水型为高矿化度氯化钙型,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反映出储层封闭条件好,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②地层水分为边底水、透镜状水体及滞留水3种类型;③平面上以气水同层、含气水层分布为主,纵向上多个气水系统共存,无统一的气水界面。结论认为:①气水关系主要受生烃强度、储层连通性、储层非均质性及局部构造的共同影响,其中储层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反之易形成透镜状水体;②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纵向剖面呈现"气层—干层—水层"的叠置分布;③局部构造微断裂、微裂缝既是有利的天然气运移通道,又是储层改造沟通它层水体的主要途径,而局部构造高点或构造隆起是天然气的相对富集区。
  • 三嗪溶液脱硫新工艺在长庆气区的研究与实践 下载:65 浏览:19
  • 薛岗 葛涛 杨恒远 蒋成银 郑欣 何蕾 冯波 《天然气进展》 2020年7期
  • 摘要:
    为了充分认识三嗪溶液脱硫应用机理,准确掌握三嗪溶液的硫容、最佳反应温度及适用的H2S浓度范围,为国内低潜流量天然气脱硫技术提供有益参考,以在长庆气区苏里格气田低潜流量天然气井场和站场进行的三嗪溶液脱硫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试、井场和站场3种新型液体脱硫装置中的应用,分析了三嗪溶液的现场脱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三嗪溶液脱硫具有硫容高、脱硫迅速、无需再生、脱硫产物无毒、可直接回注地层等优点,在国内低潜流量天然气脱硫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②研发了小试装置测试了8种不同配方三嗪溶液的硫容,研发了井场和站场三嗪液体脱硫装置,现场应用效果较好;③三嗪溶液脱硫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脱硫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苏里格气田边远下古生界气井及集气站的低潜流量天然气脱硫,随着应用逐渐规模化以及配方技术进步,其成本逐步降低、硫容逐步提高,未来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 东胜气田锦58井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关系 下载:47 浏览:456
  • 李阳 《天然气进展》 2020年7期
  •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锦58井区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气藏地质特征为研究基础,分析了下石盒子组气藏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和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层水型为高矿化度氯化钙型,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反映出储层封闭条件好,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②地层水分为边底水、透镜状水体及滞留水3种类型;③平面上以气水同层、含气水层分布为主,纵向上多个气水系统共存,无统一的气水界面。结论认为:①气水关系主要受生烃强度、储层连通性、储层非均质性及局部构造的共同影响,其中储层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反之易形成透镜状水体;②储层非均质性导致纵向剖面呈现"气层—干层—水层"的叠置分布;③局部构造微断裂、微裂缝既是有利的天然气运移通道,又是储层改造沟通它层水体的主要途径,而局部构造高点或构造隆起是天然气的相对富集区。
  • 基于地震相及生产动态的沉积相研究——以莺歌海盆地M气田新近系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I气组为例 下载:58 浏览:451
  • 彭旋 岳绍飞 周伟 李佳 彭小东 《天然气进展》 2020年7期
  • 摘要:
    M气田是位于莺歌海盆地的大型海上气田,海上气田具有钻井资料少而地震资料品质优的特点。为了明晰该区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调整传统沉积相的研究思路,以该气田新近系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I气组为研究对象,依托优质地震资料开展了岩心、单井、地震、沉积的精细剖析,并结合已钻井、生产资料建立了"地震相—沉积相—生产动态"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精细地表征了沉积相特征,系统阐述了沉积演化过程,指导了气田后续调整的成功实施,为气田后期的开发调整提供了借鉴和指导。研究结果表明:①莺歌海组二段I气组共识别出4种地震相类型,其中平行强振幅地震相储层物性好,发育原生临滨滩坝相沉积,为优势甜点储层。迁移型和充填型地震相厚度大,物性差,为受重力流水道改造后的残留滩坝砂体,并结合已钻井生产动态证实该类储层产能差。②莺歌海组二段I气组沉积微相为水道改造后的滨浅海沉积,水道改造区域位于7井区西边。5井区、9井区基本保留原生滩坝沉积,水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厚度在空间上呈串珠状展布。
  • 油气田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下载:66 浏览:424
  • 赵小森 耿小凯 李啸 杜春 《天然气进展》 2020年6期
  • 摘要:
    为了深化油气田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有效破解改革难题,在深入分析改革历史沿革、存在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田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路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新时代国家对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高度重视,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油气田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迎来机遇期;②油气田企业存在业务结构过于宽泛、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三能"问题有待解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推进;③油气田企业在改革中,应突出抓好优化业务结构和组织架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薪酬分配激励约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畅通人才成长通道等重点任务,加快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和解决"三能问题",才能在改革中取得突破,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储转费计算方法探讨 下载:56 浏览:475
  • 祝青宇 冯垄 《天然气进展》 2020年6期
  • 摘要:
    2020年,国家新版《中央定价目录》将地下储气库购销气价格放开由市场定价,在推动天然气产供储销分离的背景下地下储气库也开始推行独立运营,加快构建地下储气库储转费价格机制势在必行。基于此,在研究建立我国储气库储转费计算方法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可用于计算储转费的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选择。研究结果表明:①地下储气库是调节天然气供需和优化管网运行的重要手段,储转费未单独定价,会造成储气库的经济价值不能直观反映,不利于分析盈利能力,影响储气库项目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国家出台相关办法要求储气设施费由市场或双方协商定价,但因天然气体制改革滞后,至今未能全面落地实施;②经比对分析,选定净现值法、附加垫底气核算方式,确定储气库投资及成本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净现值法储转费计算模型,用于融资前和融资后的储转费计算;③可优先通过提高工作气量,实现储气库盈利能力最大化,在实际工作气量未达到盈亏平衡工作气量时,可通过改进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改善注采气量,以实现储气库项目经济效益提升。
  •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剪刀式开合构造特征及成因 下载:65 浏览:404
  • 李才 胡林 杨希冰 平贵东 董贵能 《天然气进展》 2020年6期
  • 摘要:
    北部湾盆地油气勘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难度不断增大。为了明确该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反转构造带的成因机制,指导南海北部油气勘探,以乌石凹陷隆起带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其特点及形成机制,提出了乌石凹陷东区渐新世末期具有东挤西张的"剪刀式开合"构造特征。实验结果很好地再现了统一构造背景下,同时形成伸展和挤压"剪刀式开合"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乌石凹陷东区反转构造带渐新世末期形成两组一侧伸展、一侧挤压的"剪刀式开合"构造;②构造整体上以东北部挤压形成的大范围宽缓背斜为轴,两侧发育两个构造变形区,均表现为西侧伸展、东侧挤压的特征;③构造变形区越向西区延伸,断裂的活动性越强,伸展量越大。结论认为,乌石凹陷东区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共轭断层及其分隔断块体发生旋转是控制研究区开合构造样式差异的成因;受先存基底断裂分割,此类块体旋转在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普遍存在,正好与迈陈凹陷具有西挤东张的特征相对应。
  • 油气田矿区员工培训工作现状及提升策略 下载:78 浏览:361
  • 谭攀峰 李蓓 李建伟 徐扬 熊兰琼 梅琦 《天然气进展》 2020年6期
  • 摘要:
    鉴于新时期我国油气田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为人才培养和成长搭建更为有效的平台,成为推进油气田人才队伍建设、保持战略定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鉴于此,通过总结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下属矿区培训工作现状及成果,分析了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的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气田矿区在人才培训和培养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效地探索,通过制定并落实培训管理制度促进了培训规范化,通过加强培训体系建设促进了培训方式升级和培训环境优化,通过整体部署培训工作促进了全员培训分层推进;②油气田矿区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培训工作认识不足、培训需求缺乏分析调研、培训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以及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等;③针对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类进行培训需求特点分析、完善培训管理体系、优化培训课题,构建全面有效的评估体系等提升矿区培训工作的建议。
  • 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的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建议 下载:80 浏览:405
  • 何春蕾 段言志 李森圣 《天然气进展》 2020年6期
  • 摘要:
    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家油气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改革迈入了新阶段。在改革过渡期,积极稳妥地推进天然气行业从"一体化"向"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体制过渡至关重要,需协同推进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鉴于此,综合分析了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机制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应改革过渡期需要的价格机制改革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新版《中央定价目录》的实施意味着门站价格取消已为期不远,过渡期建议沿用现行门站价格管理模式,并增加按气源方销售模式,之后视改革进程适时放开气源和销售价格;②现行管输价格面临定价范围和价格体系设计等问题,建议将管输成本按功能区分为"基本运输成本""节点调配成本",成本总和为油气管网公司的准许成本;③现行储气服务价格面临储气调峰成本回收困难问题,过渡期建议按照服务成本法即"成本加准许收益"定价;④我国推行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已基本具备技术、基础设施和制度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建议加快制定天然气能量计价实施方案。
  • 乙二醇再生系统工艺创新性改造 下载:58 浏览:434
  • 杨勇 吴海涛 宗俊斌 马振华 林湧涛 杜洋洋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 摘要:
    目前国内缺乏对深水油气田开发中乙二醇回收装置的研究,为了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乙二醇再生回收系统在深水天然气开采中的作用,以中国深水天然气开采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南海东部海域的乙二醇回收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重沸器、贫乙二醇冷却器频繁内漏事件和系统内各滤器严重结蜡现象。研究结果表明:①脱水单元重沸器内漏为设备选型缺陷所致;②贫乙二醇冷却内漏为工艺缺陷所致;③系统未设计有除蜡功能是各滤器出现严重的结蜡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认为,通过再生装置系列流程改造及创新优化可确保乙二醇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行,提高乙二醇回收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了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以后的操作和技术研究积累了经验,为设备和工艺的制造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 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下载:58 浏览:481
  • 田绘杰 季永强 李海林 彭杰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是中国石化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超50×10~8m3/a规模的天然气地面集输系统。鉴于其集输过程中通过脱水脱烃站处理天然气时仅对部分C3+组分回收,而未对乙烷进行回收处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研究是否进行乙烷回收工程投资增加具有高附加值的乙烷等产品的产量,提高油气资源整体利用率,增加气田生产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对大牛地气田乙烷含量规律的研究分析,预测大牛地气田在乙烷产量方面具有资源潜力;②通过对乙烷回收工程工艺方案的论证,确定了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艺采用部分干气循环工艺并确定主要设备选型;③依据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测算数据,通过软件模拟计算,证明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程可以较大地增加气田经济效益。结论认为,大牛地气田天然气乙烷回收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均可行,但是针对销路环节面临的风险需要提前协商论证。
  • 琼东南盆地崖城凸起三亚组一段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方向 下载:79 浏览:438
  • 李安琪 邱宇 叶绮 李夏露 王真真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 摘要:
    琼东南盆地崖城凸起自崖城13-4、崖城13-6气藏被发现后,历经多年勘探未获进展,对该区下中新统三亚组一段油气成藏特征、油气运移富集规律认识尚不清楚,亟需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此综合运用钻井、三维地震及地球化学、储层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崖城凸起三亚组一段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研究,并指出了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崖城凸起三亚组一段气藏类型为披覆背斜和断层—岩性气藏,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崖南凹陷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②通过长期活动的NW走向沟源断裂垂向运移至崖城凸起浅层三亚组一段三角洲砂岩,并继续向北部高部位侧向运移;③天然气优势运移路径主要受到NW向断裂活动形成的构造脊线背景、梅山组泥质水道与三亚组一段三角洲砂体切割关系的共同控制,具有"3-1号断裂垂向输导、断裂脊线侧向运聚、泥质水道切割封闭、构造岩性共同控藏"的成藏模式。结论认为,崖城凸起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应以落实区域油气优势输导路径为重点,位于油气运移断裂脊线路径上的披覆背斜、断鼻构造以及依靠泥质水道侧封的岩性圈闭成藏为勘探有利区。
  • 致密砂岩储层“四性”特征及有效厚度下限值的确定——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山1段为例 下载:68 浏览:468
  • 叶超 刘宏义 李传浩 高伟 李庆峰 潘乃豪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 摘要:
    要:下二叠统山西组1段(以下简称"山1段")气藏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主力气藏,为了研究山1段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电性特征及含气性特征,即"四性"特征,明确"四性"关系,深化气藏地质认识,确定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值,为优化试气层段及储层改造参数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开发效果。以岩心分析资料、岩心孔隙度、岩心渗透率、测井参数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高压压汞法、密闭取心法、核磁共振实验法等手段,通过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储层的"四性"特征并指出了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山1段含气储层岩性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②电性参数下限值分别为电阻率30Ω·m,声波时差206μs/m,密度2.59 g/cm3,泥质含量15%;③物性下限值分别为渗透率0.36 mD,孔隙度4.1%,含气饱和度46%。结论认为:①山1段砂岩物性较差,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②"四性"特征相互关联,岩性特征是"四性"特征的基础,决定了储层的电性、物性及含气性特征;③对建立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解释模型分别进行验证,精度高,取值合理;④以确定的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值预测试气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验证,符合率高,能满足开发需求;⑤目前陇东地区天然气处于开发初期,物性下限值对于储层改造参数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开发进度及时调整优化。
  • 大牛地气田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 下载:67 浏览:479
  • 张辉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 摘要:
    为了探索国内致密低渗透气藏集约化提速降本技术,以具有代表性的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丛式井组和简化井身结构集约化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并进行了应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丛式井组节约了土地,缩短了搬迁周期,整拖式"井工厂"作业模式适用于大牛地丛式定向井组的应用;②小井眼钻头切削面积缩小了22.46%~23.53%,套管尺寸缩小了18.18%~20.78%,利于提速降本;③五刀翼PDC钻头中心部位和后排齿设计锥形齿,提高了破岩效率,1.25 g/cm3低密度水泥浆体系降低了固井施工压力5.5 MPa,保障了小井眼一次全返固井;④现场试验19口井,4个井组,固井优良率达100%,平均搬迁时间缩短了54.49%,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24.54%,机械钻速提高了15.04%,降低了废弃物、水泥浆和套管费用,节约了征地、钻前、搬迁等费用。结论认为,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能够推动大牛地气田致密低渗透气藏钻井大幅度提速降本,为国内致密气藏钻井降本增效提供了借鉴。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天然气进展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2
访问量 110578
下载量 21056
总被引次数 356
影响因子 0.617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