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报
生物学报
《生物学报》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生物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38

《生物学报》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一株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德国小蠊的毒力测定 下载:74 浏览:490
  • 刘九榕1 邵博文1 周宇石1 刘慧敏2 阚硕2 薄鹏飞1 张凡2 《生物学报》 2019年8期
  • 摘要:
    从自然染病死亡的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虫尸中分离到一株产紫红色色素的昆虫病原菌EB0732,经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EB0732)。为探究该菌株对德国小蠊的毒杀效果,选取5个浓度(1×10~5CFU/mL、1×10~6CFU/mL、1×10~7CFU/mL、1×10~8CFU/mL、1×10~9CFU/mL)对不同龄期的德国小蠊(1~3龄若虫,4~5龄若虫,6~7龄雌、雄若虫,雌、雄成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不同龄期德国小蠊均具有较强毒力,1×10~9 CFU/mL悬液对德国小蠊1~3龄若虫20 d累计杀灭率高达87.50%,雌、雄成虫分别达到31.67%、33.33%,对德国小蠊的防治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中国东北侏罗-白垩纪细腰亚目昆虫化石 下载:81 浏览:15
  • 李龙凤1 王丽霞2 任东3 《生物学报》 2019年8期
  • 摘要:
    细腰亚目现生类群种类丰富,包含各类蜂和蚂蚁,因其传粉、寄生和社会性等习性备受关注。有关细腰亚目化石类群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广泛。系统回顾了中国东北部中侏罗世九龙山组地层和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已报道的细腰亚目化石物种。详细阐述了代表性类群魔蜂科(Ephialtitidae)、中细蜂科(Mesoserphidae)、异背蜂科(Anomopterellidae)、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的最新研究进展。
  • 基于呼吸熵原理下的细胞衰老实验设计 下载:76 浏览:476
  • 黄健嵩 陈帮强 娄小勇 《生物学报》 2019年8期
  • 摘要: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细胞衰老代谢减慢知识为背景,以呼吸熵为原理,将20 g樱花、樟树等10种植物的成熟叶和老黄叶分别放入550 mL的塑料瓶中,用气球封住瓶口,在黑暗环境中处理72 h后,观察气球内陷程度,并用死亡的成熟叶、死亡的老黄叶和滤纸模拟叶设置对照。通过实验,所有植物的成熟叶72 h后气球内陷程度和氧气减少量大于老黄叶。说明衰老程度大的老黄叶代谢小于衰老程度小的成熟叶。这一成果应用于教学不但让师生直观理解细胞衰老代谢减慢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该实验方案是理想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应用在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生物学建模教学策略 下载:74 浏览:483
  • 赵萍萍1,2 刘恩山2 《生物学报》 2019年7期
  • 摘要: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等4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建模教学策略在促进模型与建模等科学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模块为例,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剖析建模教学策略在促进素养达成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和作用,旨在帮助教师理解如何通过建模教学将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为教学提供参考。
  • 从无性生殖分析蕨类植物紫萁的原始特征 下载:469 浏览:482
  • 戴锡玲 任媛媛 张剑锋 曹建国 《生物学报》 2019年7期
  • 摘要:
    蕨类植物无性生殖过程中有诸多重要的分类和演化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紫萁科(Osmundaceae)代表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孢子囊的形态和孢子形态,以及表面纹饰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紫萁具有如下原始特征:①孢子囊大型,无囊群盖,具盾状环带,孢子叶上的孢子囊同时发育,孢子囊纵向开裂;②孢子囊中孢子数量多;③孢子同型,具三裂缝,为辐射对称的四面体型;④孢子表面由外壁构成的纹饰形成过程复杂。从无性生殖角度显示紫萁科在真蕨类植物中古老的演化地位。
  •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机制和由来(1) 下载:74 浏览:483
  • 朱钦士 《生物学报》 2019年7期
  • 摘要: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活动。结合于蛋白质分子上的叶绿素辅基在受到光照时会射出电子,将结合于同一蛋白上的醌分子还原成为氢醌。氢醌分子中的高能电子再流过一条位于生物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其间释放的能量则被用于将氢离子从生物膜的一侧转移至另一侧,形成跨膜氢离子梯度。氢离子从膜的一侧流回另一侧时,就可驱动位于膜上的酶合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素辅基射出的电子还可变为还原力强的氢原子,为细胞合成有机物所用。光合作用的过程虽然非常复杂,但其中的基本机制和成分早就在细菌中发展出来了。叶绿素可能是从合成血红素的化学反应链演变而来;进行光反应的蛋白,很可能是从原来电子传递链中直接与醌分子作用的细胞色素b变化而来;而光系统Ⅰ又从光系统Ⅱ演化而来。光合作用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发生在原核生物中的细菌与古菌分化之后的细菌中,又发生在细菌大规模分化之前,其间细菌之间的横向基因转移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分子角度介绍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机制及其形成的过程。
  • 哈密瓜内生菌分离实验应用于中职生物学教学的尝试 下载:81 浏览:496
  • 令利军1 张玺1 郑生岳2 史苗霞1 冯娟娟1 焦正龙1 李子彬1 《生物学报》 2019年6期
  • 摘要:
    哈密瓜内生菌分离和纯化周期短,通常为15~20 d左右,即可分离出菌种,因此适合作为教学实验内容。为了解哈密瓜的内生菌生物多样性,采用菌悬液涂布法,从冷藏健康哈密瓜的深层、浅层和皮层分离内生菌,并进行分离和统计,经纯化后得到8株内生菌,其中来自哈密瓜皮层的菌株4株,占总菌株数的50%;浅层的有2株,占总菌株数的25%;深层的有2株,占总菌株数的25%。将哈密瓜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作为中职学校生物技术实验的内容,不仅增进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 基于学具应用的“鸟类”一节教学 下载:76 浏览:492
  • 刘玉泉 《生物学报》 2019年6期
  • 摘要:
    在"鸟类"一节教学中,学生借助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等,通过玩、比、看、说、做、推理等一系列手脑并用的活动,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再推理到其他鸟类个体也有这些特征,从而归纳出鸟类共有的主要特征;通过认识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学生爱鸟之情,并付诸行动。
  • 神经元简易模型的制作与利用 下载:78 浏览:493
  • 王乃平1 王梓皓2 《生物学报》 2019年6期
  • 摘要: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神经元衍生的"一般概念"有神经元胞体、轴突、树突、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神经、灰质、白质、神经中枢,进而到脑和脊髓等。学生通过制作神经元简易模型,利用该模型逐步组装模拟并阐释相关的"一般概念",借助概念图的绘制,可以更好地构建神经系统的概念体系。
  • 关于质壁分离实验材料的改进与思考 下载:83 浏览:487
  • 陈甜甜 王星 王颖 陈秉初 陈文荣 《生物学报》 2019年5期
  • 摘要:
    高中生物学教材"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实验普遍选用洋葱作为实验材料,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洋葱紫色液泡容易破裂、单层表皮难以撕取,导致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选取紫玉兰和茶花2种材料进行质壁分离实验,并比较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二者质壁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花花瓣表皮撕取难度低,液泡大小、细胞结构清晰度都要优于紫玉兰,且质壁分离现象及受蔗糖溶液浓度影响更加明显,是进行质壁分离实验的理想材料。
  • 溪七鳃鳗体态变型及产卵群体和幼体的观测研究 下载:83 浏览:489
  • 杨树勋1 杨育杉2 李绍文3 杨雨壮1 《生物学报》 2019年5期
  • 摘要:
    选取溪七鳃鳗非产卵态体型(性腺Ⅳ期)和产卵态体型(性腺Ⅵ期)2组样本,分别对20项躯体各部位可量性状和比例性状进行统计测量,并用t检验查看差异显著性程度,揭示出了产卵时期与两背鳍由产前相分离到相连接同步发生的躯体各部位形态性状具体变化的奥秘,借以加深对其成体体态变型的认识以图纠正过往文献片面误述的错误,同时提供产卵期、产卵群体和幼体的观察资料及各类体态的体长、体重关系式。
  • 对叶榕隐头花序及花的解剖观察 下载:81 浏览:489
  • 李春妹 于润贤 张以顺 刘蔚秋 刘莹 《生物学报》 2019年5期
  • 摘要:
    对叶榕隐头花序及花被的观察是桑科植物花部形态解剖实验的难点。以新鲜的对叶榕隐头花序为材料解剖,发现对叶榕为雌雄异株,但也存在雌雄同株的现象,且雄花、瘿花和雌花均具花被,而非如《中国植物志》所述仅雄花具花被。据此对前人有关对叶榕的花的形态描述进行补充补缺,并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及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生物学报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9
访问量 160587
下载量 60587
总被引次数 504
影响因子 1.108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