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
中国中医药
《中国中医药》系开放获取期刊,本刊以增进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发展为宗旨,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为己任。本刊的办刊方针是提高兼顾普及,继承与创新并重,展现中医药界最具权威的学术成果。主要刊登最新中医学术研究动态和临床运用新进展相关的论文,提倡学术争鸣,活跃中医学术。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中医药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397

《中国中医药》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子作用机制 下载:71 浏览:498
  • 吴娜1 毛祥坤2 徐驲1 于男2 刘中勇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6期
  •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健脾化浊调脂颗粒(国家专利号ZL 201510430075.8)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TCMSP、BATMAN-TCM 3个数据库对健脾化浊调脂颗粒主要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收集。从DisGeNET数据库中寻找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的疾病基因与潜在靶点进行映射,得出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最终作用靶标。将最终靶标输入STRING数据库得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输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得出其可能作用的分子机制并构建"活性成分-靶标-作用通路"网络图。将"蛋白-蛋白"互作图中排名前5位靶标蛋白与君药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其治疗作用。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后发现,健脾化浊调脂颗粒中有117个有效成分可用于治疗NAFLD,其中涉及113个靶基因及包括AMPK、PPAR、FOXO、胰岛素抵抗等18个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发现,5个靶标蛋白与君药结合性较好。结论从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有直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揭示了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的分子机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中医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实验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493
  • 黄业保 刘春强 《中国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以结肠动力减弱,传输功能减慢为特点,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此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从实验研究的动物造模方法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针灸理疗方面治疗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运用中医药防治STC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 枳壳中黄酮类化合物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 下载:77 浏览:498
  • 邢娜1 徐炳清2 舒尊鹏3 王秋红3 匡海学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目的从枳壳黄酮组分中分离纯化得到7种化合物,并探讨这7种化合物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原代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及现代色谱技术获得橙皮素、红橘素、川陈皮素、柚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采用MTT分析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TNF-α释放的变化。结果在1~200μM浓度范围内,7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小胶质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预处理4 h后4种黄酮苷元具有明显抑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分泌TNF-α的作用,其作用顺序为川陈皮素=红橘素>橙皮素>柚皮素,而3种黄酮苷却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预处理24 h后4种黄酮苷元的生物活性变化不大,而3种黄酮苷的生物活性明显增加,其作用顺序为新橙皮苷>橙皮苷>柚皮苷。结论 7种黄酮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强于二氢黄酮类,黄酮苷元的活性强于黄酮苷,极性低的黄酮苷元又强于极性较大的黄酮苷元。推测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结构中C-2,3共轭双键可能是对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作用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母核分子的取代类型,黄酮苷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才可能发挥生物活性。
  • 绞股蓝皂苷A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善ox-LDL诱导的EA.hy926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下载:76 浏览:504
  • 孙晓宁1 宋囡1 杨潇2 陈语柔1 陈宁1 曹慧敏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A(GpA)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过后血管内皮细胞(ECs)(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ox-LDL诱导ECs(EA.hy926)损伤模型,GpA组予GpA处理24 h。使用Elisa法检测ATP含量;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复合物Ⅱ、复合物Ⅲ、复合物Ⅳ及复合物Ⅴ活性发生的变化;同时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以及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的ATP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对比GpA组的ATP含量升高。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的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Ⅳ、Ⅴ的活性有明显的降低。与模型组对比GpA组的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Ⅳ、Ⅴ的活性有所升高。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Fis1的表达发生了上调,与模型组对比GpA组Fis1的表达发生了下调。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OPA1的表达发生了下调,与模型组对比GpA组OPA1的表达发生了上调。结论 GpA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及融合裂解对ox-LDL诱导的EA.hy926发挥保护作用进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
  • 益气固本方剂联合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对患儿免疫功能和气流受限指标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88
  • 邱立志 蒲海波 杨传楹 《中国中医药》 2020年5期
  • 摘要:
    目的分析益气固本方剂联合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和气流受限指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激素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固本方剂联合激素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80.95%(34/4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气流受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阻力、中远端阻力、远端阻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F-κB、Ang-Ⅱ、NGF、TAC、免疫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AC、免疫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NF-κB、Ang-Ⅱ、N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固本方剂联合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气流受限情况,提高免疫功能,降低NF-κB、Ang-Ⅱ、NGF水平。
  • 双蓣调脂汤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肝组织中HMGCR、ABCG5及ABCG8表达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17
  • 石晶晶1 李若绮1 鲁海菲1 于露1 张风霞2 《中国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蓣调脂汤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双蓣调脂汤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建立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双蓣调脂汤组给予双蓣调脂汤7.8 g/(kg·d)灌胃,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混悬液4 mg/(kg·d)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组均连续灌胃4周或8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三磷酸腺苷结合盒G5(ABCG5)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G8(ABCG8)mRNA或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TC、TG及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HMGCR、ABCG5和ABCG8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双蓣调脂汤组肝脏脂肪变性明显减轻,TC、TG及LDL-C均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中HMGCR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ABCG5 mRNA和ABCG8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并且双蓣调脂汤灌胃8周比4周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双蓣调脂汤能减轻肝脏脂肪变性,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CR表达,同时上调ABCG5和ABCG8表达有关。
  • 基于系统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薤白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下载:83 浏览:513
  • 赵阳1 郑景辉2 徐文华1 赵新望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对薤白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收集薤白的有效化合物;预测这些化合物对冠心病的作用靶点;对这些靶点进行PPI网络图的构建、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将这些化合物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薤白共收集到11个有效化合物,作用于30个冠心病相关靶点。PPI网络图显示ALB、ACE、REN、MMP9、MAPK1、NOS3、F2、MMP2、SELE、PPARG为10个联系最多的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出66个生物过程、22个分子功能、11个细胞成分,涉及雌激素反应、凝血、冠脉炎症、RAAS系统、抗氧化、稳定粥样斑块6个方面。KEGG通路注释分析显示出13条通路,其中6条通路与冠心病相关,分别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PPAR signaling pathway、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Renin-angiotensin system、HIF-1 signaling pathway and TNF signaling pathway。330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33组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能通过抗凝血、稳斑块、抗氧化、抗炎症、降血脂、抑制RASS系统、增加NO保护、促进雌激素分泌8个方面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且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是薤白作用冠心病的最主要通路。
  • 督脉电针对APP/PS1双转基因痴呆小鼠行为学和海马区Aβ沉积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10
  • 邵淑君1 李华岳2 邬继红1 唐银杉3 高誉珊4 张淑静4 向杜炼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小鼠行为学和海马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抗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 7月龄雄性APP/PS1小鼠共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以相同遗传背景的C57BL/6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选取"百会""印堂""人中",隔天针刺干预1次,共15次。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Aβ表达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增长(P<0.01),游泳距离增加(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延长(P<0.01),距原平台平均距离增加(P<0.01),海马区Aβ表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游泳距离减少(均P<0.01),游泳速度无统计学差异,首次跨越原平台时间减少、距原平台平均距离缩短(均P<0.05),海马区Aβ表达减少(P<0.01)。结论督脉电针干预可降低Aβ沉积,而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
  • 托法常用辛、温、热药中活性成分的抗炎研究进展 下载:81 浏览:510
  • 夏天卫 李若颀 刘金柱 周国威 环大维 沈计荣 《中国中医药》 2020年4期
  • 摘要:
    托法是中医外科经典的治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托法中常用的辛、温、热药,如黄芪、肉桂、姜黄,具有抗炎效果。黄芪既可能够抑制病毒,治疗感染性炎症;亦可抑制白介素-1(IL-1)等,治疗非感染性炎症。肉桂、姜黄二药既可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病毒、乃至真菌,治疗感染性炎症;亦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降低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等炎症因子水平,治疗非感染性炎症。现综述三种托法代表药(黄芪、肉桂、姜黄)抗炎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激光显微切割与液质联用相结合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87 浏览:506
  • 李胜男 杨燕云 许亮 邢艳萍 康廷国 《中国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与液质联用色谱分析技术相结合,具显微操作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优势,可用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细胞与组织中分布与积累的研究,是对中药显微鉴定、中药化学成分分析的深入与发展。在中药质量评价、中药栽培及采收加工、中药代用品等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对于中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结近年来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与液质联用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参考。
  • 磨盘草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下载:88 浏览:509
  • 张昕1,2 陈勇2 魏江存3 《中国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目的以磨盘草石油醚、乙酸乙酯部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磨盘草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结果磨盘草石油醚部位,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并鉴定出了4个化合物,通过液相-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了1个化合物。结论通过对磨盘草石油醚、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磨盘草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药治疗肺病新视角 下载:89 浏览:508
  • 柯诗文1 岳学普1 李少峰2 张元兵2 兰智慧2 刘良徛2 《中国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间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已被证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修复细胞、调节免疫及抑制纤维化等作用,但因分化不稳定、移植成功率低以及成癌风险,在临床治疗中存在诸多争议。其分泌的外泌体可特异性识别靶细胞、进行信号转导,继而起到与间质干细胞相同的治疗作用,目前被作为替代性手段而备受关注。在肺病治疗领域,间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急性肺损伤、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哮喘等疾病中具有极高的应用前景,或能成为中药治疗肺病的新方向。
  • Hif-1α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512
  • 石秀娟 魏易洪 唐靖一 沈琳 邓兵 周忠焱 李翠 周端 《中国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HIF-1α是重要的缺氧调控因子,能够调控缺氧转录反应,在心力衰竭中有重要作用。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力衰竭时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HIF-1α有促进血管新生、抗缺氧、改善代谢等功能,有利于缓解心力衰竭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控制心力衰竭的进程,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靶点之一。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渐深,很多中医药被发现可通过调节HIF-1α发挥抗心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血管新生、抗心肌缺氧、改善心肌代谢等方面。
  • miRNA-146a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与血浆中浓度表达意义 下载:85 浏览:513
  • 刘佳丽1 杨坤1 徐爱玲1 刘一东1 谷雪松1 孙平良2 《中国中医药》 2020年3期
  • 摘要:
    目的探讨miRNA-146a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结肠组织及血浆中浓度表达意义。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取病变结肠组织与血浆提取miRNA,并采用核酸测定仪测定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完整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miRNA-146a在组织及血浆中表达差异。结果模型组中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与血浆miRNA-146a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中组织核酸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示浓度、纯度及完整性较血浆好。结论 miRNA-146a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组织与血浆中呈低表达,并且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较血浆更具稳定性可作为UC诊断的指标之一。
  • 藏荆芥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下载:91 浏览:524
  • 严岑1 王秋贺1 王静宜1 常柄权1 黄山1 李斌1 王聚乐2 《中国中医药》 2020年2期
  • 摘要:
    目的研究藏荆芥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嘧啶(0.2 g·kg-1)建立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盐酸二甲双胍片,0.26 g·kg-1)组、藏荆芥提取物高、中、低剂量(0.5 g·kg-1,1.0 g·kg-1,2.0 g·kg-1)组,测定小鼠体质量、血糖、糖耐受量和脏器指数指标,试剂盒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及肝脏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藏荆芥提取物可明显增加小鼠体质量(P<0.05);显著降低小鼠血糖水平,且呈现一定量效关系;能提高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糖耐受量(P<0.01);对肝脏指数影响较小,有降低小鼠肾脏指数的作用(P<0.05);血清SOD活性升高,NO含量下降(P<0.01);肝脏MDA含量下降(P<0.05),GSH-Px活性增加(P<0.05),TC含量降低(P<0.01),TG含量降低(P<0.05)。结论藏荆芥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小鼠具有降血糖作用。
  • 中药复方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32
  • 吴姗姗1 王振常2 黎妍1 杨芳华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2期
  • 摘要:
    目的利用中药复方本身具有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探讨壮肝逐瘀煎及其不同拆方组合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微循环的调控。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肝纤维化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VEGF、PDGF的含量;应用超声微泡造影评估各组大鼠肝脏微循环、微血管血流状态和速度。结果①C组及不同组合分组和G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与G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理模型组中各给药组对ET-1、NO、iNOS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P<0.01或P<0.05),肝纤维化程度越高,ET-1、NO、iNOS的含量越高;VEGF、PDGF的含量也越高;各用药组HVAT、HA-HVT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③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血清ET-1、NO、iNO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其中C组(壮肝逐瘀煎全方组)下降最为明显;各用药组VEGF、PDGF的表达量均下降(P<0.05),而C组与G组(大黄■虫丸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各用药组HVAT、HA-HVTT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1),其中以C组明显。
  • 天然牛磺酸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92 浏览:513
  • 王建超1 银艳桃1 文彬2 冉龙娇 2侯太渊1 邓鑫1 《中国中医药》 2020年2期
  • 摘要:
    目的研究天然牛磺酸(natural taurine,NT)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NT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T不同剂量组(0.3、0.6、0.9 g/d)。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模型组与NT各组大鼠均予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首次剂量5 mL,以后每次3 mL,2次/周,共注射6周;NT各组予NT灌胃治疗,正常组及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6周。实验末,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6、IFN-γ水平以及肝组织TGF-β1、TGF-β3、SOD、MDA及GSH-Px含量;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TGF-β3 mRNA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NT可以有效降低纤维化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以及肝组织MDA、TGF-β1含量;NT可以有效促进肝纤维化大鼠血清IFN-γ及肝组织SOD、GSH-Px、TGF-β3分泌;NT可以下调肝纤维化组织TGF-β1 mRNA表达,促进TGF-β3 mRNA表达。结论 NT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肝脏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作用以及下调TGF-β1 mRNA表达和促进TGF-β3 mRNA表达相关。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中医药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62876
下载量 60952
总被引次数 596
影响因子 1.398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