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神经精神科学相关领域的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神经精神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成果的交流平台。

ISSN: 3078-9893

《神经科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影像组学模型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507
  • ​杨俊 侯自明 王浩 刘东远 康慧斌 侯哲 王森 张洪兵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构建一个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像组学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对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发病6 h内的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后0.5 h内行头颅CT检查,于入院后24 h内行头颅CT复查,依据血肿体积差异判断有无血肿扩大。在首次CT资料上勾画感兴趣区域,应用Matlab软件从中提取431个影像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预测效果最强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用所选特征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头颅CT复查发现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9%(40/212)。通过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18个影像学特征[图像灰度基本特征4个(标准差、峰度、能量、方差),图像形状和体积特征1个(表面和体积比),纹理类特征7个(长行程低灰度优势、惯性、90°相关性、短行程优势、全角相关性、长行程优势、逆差距),小波特征6个(自相关3、相关信息测度23、长行程高灰度优势4、短行程高灰度优势4、短行程低灰度优势7、总变异3)],并结合SVM构建了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83.5%。结论 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进行预测。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95
  • ​李自保1 黄显军1 吕佳1 刘新峰2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短期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卒中登记系统(自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以及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卒中数据库(自2017年1月至12月)中LAA性脑梗死患者689例, 根据三维时间飞跃法MRI血管成像(3D-TOF-MRA)结果并结合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将研究对象分为fPCA组(n=185)和非fPCA组(n=504)。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 通过患者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其短期功能预后。分析fPCA与LAA的相关性并明确L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fPCA组与非fPCA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CA不是前后循环LAA性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及短期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但年龄是LAA性脑梗死患者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PCA是常见的脑血管变异类型, 但对LAA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无显著影响。
  • 七氟烷对体外循环所致脑损伤大鼠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性细胞凋亡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507
  • ​张春雷 张加强 林洪启 王艳红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探讨七氟烷对体外循环(CPB)所致脑损伤大鼠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相关性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CPB组和七氟烷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仅行动脉和静脉穿刺置管;CPB组建立CPB模型后流量逐步调至最大[100 mL/(kg·min)]并维持转流60 min;七氟烷组先予2%七氟烷吸入30 min,休息15 min后处理同CPB组。取各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测定脑组织湿/干重比,伊文思蓝(EB)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改变,电镜下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细胞凋亡指数,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中GRP78、CHOP、磷酸化JNK(p-JNK)和Caspase-1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脑组织湿/干重比、EB含量和海马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B组比较,七氟烷组脑组织湿/干重比、EB含量和海马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海马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均发生明显损伤。与CPB组比较,七氟烷组海马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损伤均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海马组织中GRP78、CHOP、JNK/p-JNK、Caspase-12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PB组比较,七氟烷组海马组织中GRP78、CHOP、JNK/p-JNK、Caspase-1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对CPB所致脑损伤大鼠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七氟烷抑制UPR相关性细胞凋亡有关。
  • 曲马多对炎症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509
  • ​秦颖1 李鹏涛2 肖智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探讨炎症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P2X7受体激活是否介入曲马多对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11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低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和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A-438079组,每组16只。对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低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大鼠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以建立炎症性疼痛模型,福尔马林+低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大鼠建模成功后分别鞘内注射曲马多5、15、25μg/kg(溶于20μL生理盐水中),福尔马林组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20μL;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A-438079组大鼠于vlPAG注射P2X7受体特异性拮抗剂A-438079(100pmol/0.3μL)后足底注射5%福尔马林100μL以建立炎症性疼痛模型,再给予鞘内注射25μg/kg曲马多(溶于20μL生理盐水中)。于福尔马林注射后5、10、15、25、35、40、50、60 min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炎症性疼痛行为并进行疼痛评分,观察终点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6组大鼠vlPAG中P2X7受体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福尔马林组大鼠在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及vlPAG中P2X7受体阳性细胞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自福尔马林注射后25min起,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自福尔马林注射后15 min起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较福尔马林组均明显降低,vlPAG中P2X,受体阳性细胞数、蛋白表达水平较福尔马林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自福尔马林注射后15 min起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较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均明显降低,vlPAG中P2X7受体阳性细胞数、蛋白表达水平较福尔马林+中剂量曲马多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A-438079组大鼠自福尔马林注射后15min起各观察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较福尔马林+高剂量曲马多组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曲马多可通过促进vlPAG中P2X7受体表达而对炎症性疼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 R-脊椎蛋白3对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13
  • ​王瑞峰1 张昊驹2 戴宜武3 徐如祥3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观察R-脊椎蛋白3(Rspo3)对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悬浮培养孕14~15 d的CD1胎鼠大脑侧脑室下区(SVZ)NS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鉴定。取第3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体积各为1mL。实验组添加储存浓度为50μg/mL的Rspo3蛋白0.8μL(终浓度40ng/mL),对照组添加等体积的NSCs培养液。干预后6h通过BrdU细胞渗入实验法检测2组NSCs增殖情况。干预后4 h和8 h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90%以上细胞呈巢蛋白和SOX2阳性。经过诱导分化后,部分细胞呈神经元核抗原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证明实验中提取分离的细胞为NSCs。BrdU细胞渗入实验法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率为1.56±0.03,明显高于对照组(1.04±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4 h和8 h时实验组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0.10、1.20±0.13,对照组分别为0.56±0.05、0.83±0.0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po3蛋白可在体外促进小鼠NS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同培养对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511
  • ​王威 李俊君 林海 徐蛟天 陈孝祥 宋晓斌 杨智勇 邓兴力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探讨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NSCs)共同培养条件下对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1)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的小胶质细胞并鉴定。原代培养孕14 d SD大鼠胚胎NSCs并鉴定。(2)取鉴定后细胞分为NSCs单独培养组和小胶质细胞与NSCs共同培养组。2组细胞培养6 d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与成熟相关因子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体(DAT)及炎症因子3(Pitx3)蛋白的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2组细胞TH、DAT以Pitx3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 (1)新生SD大鼠小胶质细胞CD11b/c染色阳性,所得到的小胶质细胞纯度>95%。孕14dSD大鼠NSCs巢蛋白染色阳性。(2)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单独培养组比较,共同培养组NSCs TH、DAT及Pitx3阳性蛋白明显增多。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共同培养组细胞TH、DAT以及Pitx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R实验结果显示:共同培养组TH、DAT以及Pitx3基因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胶质细胞与NSCs共同培养可促进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
  • 多巴胺D1受体阻断剂SCH23390对帕金森病大鼠脚内核电活动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96
  • ​姚晓萌1 曲庆洋2 向冬生3 王雪楠1 韩红玉1 耿希文1 王敏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探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SCH23390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对大鼠脚内核(EP)神经元单细胞放电的作用。方法选取成年Wistar大鼠23只颅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作PD大鼠模型,归为实验组/模型组。另取Wistar大鼠19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分别向2组大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0.010、0.015、0.020、0.025、0.030 mg/kg)的SCH23390,进行后续实验。(1)将跑步机转速控制在8r/min,比较药物干预前10min、药物干预后5~15 min、20~30 min、30~40 min、40~50 min以及68~78 min 6个时间段2组大鼠的步频。确定最佳干预剂量及时间后,测定2组大鼠步频及不连续运动频率。(2)将电极植入大鼠EP核团内,使用Plexon多通道信号系统采集2组大鼠注射SCH23390前后清醒静止和连续运动2种状态下的动作电位,使用NeuroExplorer软件分析EP神经元的放电率和变异系数。(3)对2组大鼠进行灌流取脑,冰冻切片,行尼氏染色及组织学鉴定。结果 (1)行为学量化测评确定大鼠腹腔注射SCH23390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分别为0.020 mg/kg,20~30 min和40~50 min。实验组大鼠步频为(24.47±1.35)步/min,对照组大鼠步频为(30.77±2.06)步/min,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步频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2,P=0.000)。实验组大鼠不连续运动频率为(3.68±0.19)次/min,对照组大鼠不连续运动频率为(2.43±0.18)次/min,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51,P=0.000)。(2)SCH23390干预后运动、静止状态下,模型组大鼠EP放电率、变异系数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尼氏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神经元数量少,排列稀疏,着色较浅。组织学位点鉴定结果提示,本实验共采集到EP位点正确的大鼠14只。结论多巴胺D1受体阻断剂对PD大鼠的行为有负调控作用,而且这种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大鼠EP的电生理活动实现的。
  • 长链非编码RNA SNHG1调控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自噬及生长的研究 下载:87 浏览:488
  • ​何骁征 叶勇义 钱晨 孙翔 张世忠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SNHG1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SH-SY5Y细胞自噬及生长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1)体外培养SH-SY5Y细胞,采用不同浓度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作用不同时间后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p62的表达;四唑盐(MTT)法检测SH-SY5Y的存活率。(2)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NHG1的表达。(3)利用特异性siRNA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Ⅱ/LC3-Ⅰ、p62的表达,MTT法检测SH-SY5Y的生存率,同时结合自噬晚期抑制剂巴弗洛霉素A1(Baf A1)以及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进一步明确SNHG1的作用途径。(4)用不同浓度MPP+作用SH-SY5Y不同时间后采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同时特异性下调SHSY5Y内源性SNHG1的表达,经MPP+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p27的表达。结果 (1)MPP+作用于SH-SY5Y后LC3-Ⅱ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同时自噬底物p62表达下降;提示细胞自噬水平升高。MTT结果显示2.50 mmol/L MPP+干预时可明显降低SH-SY5Y的存活率,与其他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PP+作用SH-SY5Y细胞后SNHG1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3)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MPP+诱导的LC3-Ⅱ表达受抑制,同时p62表达升高;而下调SNHG1的同时联合BafA1处理SH-SY5Y可促进LC3-Ⅱ的表达;提示SNHG1主要影响SH-SY5Y的自噬小体形成阶段。MTT结果显示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明显升高,而联合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同时处理SH-SY5Y则可进一步抑制其细胞活性;提示SNHG1通过促进SH-SY5Y细胞自噬形成继而抑制其生长。(4)信号通路研究提示,p27在MPP+处理的SH-SY5Y细胞中表达明显升高,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而特异性下调SNHG1表达可抑制p27的表达;提示SNHG1可能通过p27信号通路介导SH-SY5Y细胞的自噬及生长调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SNHG1可诱导SH-SY5Y细胞自噬的发生,促进细胞的死亡,其机制可能与p27的表达调控有关。
  • 品驰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下载:78 浏览:484
  • ​陈以胜 李强 李建国 陈宝友 张赛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评价品驰脑起搏器对帕金森病(PD)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通过植入品驰脑起搏器系统治疗的49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丘脑底核(STN)电极植入。应用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第Ⅱ部分(运动评分)、第Ⅲ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和39项帕金森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DQ-39)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行双侧电极植入,13例患者行单侧电极植入,术后复查头颅MRI提示所有电极均精确地置于STN内。49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3个月的UPDRSⅡ、UPDRSⅢ评分以及PDQ-39评分分别为(10.21±5.28)分、(18.30±8.11)分、(32.94±15.07)分,与术前评分[(14.37±6.24)分、(26.82±14.75)分和(43.76±17.42)分]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各项评分分别为(9.65±4.88)分、(16.96±9.97)分和(30.16±10.15)分,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起搏器硬件系统和电刺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品驰脑起搏器能修复PD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其运动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且无明显并发症。
  • 伴情感淡漠的帕金森病患者前瞻性记忆研究 下载:87 浏览:499
  • ​杨静 王国平 汤其强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探讨伴情感淡漠的帕金森病(PD)患者前瞻性记忆损害的特征。方法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PD患者62例,根据情感淡漠量表将PD患者分为伴情感淡漠PD组和不伴情感淡漠PD组;同时纳入与之匹配的健康被试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3组被试的神经功能状态、病情严重程度及人口学资料进行评估,应用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基于事件前瞻性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前瞻性记忆(TBPM)的实验范式分别对3组被试的认知功能及前瞻性记忆进行评定,比较3组被试在上述测量评分中的差异。同时采用相关分析观察3组被试前瞻性记忆与神经心理学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提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PD患者MoCA评分均显著降低,HAMA和Stroop测验评分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情感淡漠PD组HAMD、Stroop测验和数字连线任务评分显著高于不伴情感淡漠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EBPM任务中,伴情感淡漠PD组得分显著低于不伴情感淡漠PD组,且2组PD患者得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PM任务中,伴情感淡漠PD组得分显著低于不伴情感淡漠PD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伴情感淡漠PD组患者的EBPM评分与HAMD评分、Stroop测验和数字连线任务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352,P=0.048;r=-0.515,P=0.003;r=-0.524,P=0.002)。结论伴情感淡漠的PD患者前瞻性记忆损害较不伴情感淡漠的PD患者更严重,情感淡漠对前瞻性记忆存在影响。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诱发电位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灌注的对比研究 下载:75 浏览:507
  • ​喻森 梁春阳 杜少鹏 郭海若 马尚 何子俊 沈春森 杨阳 徐如祥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探讨诱发电位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灌注状况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接受动脉内膜切除术的5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了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诱发电位[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监测脑血流变化。将术中TCD的监测预设为"金标准",计算SEP和MEP监测脑灌注不足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并将SEP和MEP的监测值与TCD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前者在颈动脉切除术中监测脑灌注状况的准确性。同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寻找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最佳SEP监测阈值。结果 SEP波幅下降超过50%时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0%、91.84%、60.00%、91.84%。SEP潜伏期延长超过10%时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0%、93.88%、70.00%、93.88%。MEP波幅下降超过50%时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0.00%、97.96%、75.00%、87.27%。SEP、MEP波幅下降,SEP潜伏期延长与TCD的变化呈正相关。ROC提示,SEP波幅较基线值下降51.0%时,能较好地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9.8%,曲线下面积为0.918,95%CI:0.846~0.990,P=0.024。SEP潜伏期延长>9.8%时,能较好地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2.9%,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0.878~0.995,P=0.014。结论诱发电位监测脑灌注状况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SEP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监测的敏感度均高于MEP。
  • 白介素-4抑制HMGB1介导的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复合体形成的机制研究 下载:84 浏览:521
  • ​尧小龙1,2 蒋倩1 丁卫1 岳鹏杰1 赵旻1 刘胜文1 张华楸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探讨白介素-4(IL-4)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介导的小胶质细胞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复合体形成的相关机制。方法培养提取原代小胶质细胞,设置梯度浓度HMGB1(100、200、400 ng/mL)作用3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HMGB1对NLRP3炎症复合体及下游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改变的影响。再分别采用NF-κB抑制剂BAY 11-7082和IL-4加入HMGB1实验组,观察NLRP3炎症复合体各组分和NF-κB表达的改变。结果 HMGB1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复合体NLRP3中各个组分的合成和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效应。HMGB1这种效应可以被NF-κB抑制剂BAY 11-7082所抑制,表现为与400ng/mLHMGB1组比较,400ng/mL HMGB1+BAY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也能显著下调HMGB1诱导的NLRP3炎症复合体形成,表现为与400 ng/mL HMGB1组比较,400 ng/mL HMGB1+IL-4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IL-4也可以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的活性。结论 HMGB1通过激活NF-κB促进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复合体的表达;IL-4通过负调控NF-κB活性抑制HMGB1介导的NLRP3炎症复合体形成。
  • 抑制JAK2/STAT3下调HMGB1表达及核转位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 下载:86 浏览:494
  • ​安吉洋1 庞宏刚2 宋锦宁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探讨JAK2/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及核转位中的机制。方法 SD大鼠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5只)、SAH组(共45只,6 h、1 d、3 d各15只)、SAH+AG490(JAK2/STAT3抑制剂)组(15只)、KSAH+二甲基亚砜(DMSO)组(15只)。后3组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穿破血管,其他操作与造模组相同。(1)采用Wea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假手术组及不同时间点SAH组大鼠HMGB1、磷酸化JAK2/STAT3(p-JAK2/p-STAT3)表达;以及AG490干预后4组大鼠上述蛋白表达改变情况。(2)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检测4组大鼠HMGB1核转位。(3)采用TUNEL染色检测4组大鼠细胞凋亡情况。(4)测定4组大鼠脑含水量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 (1)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SAH组大鼠p-JAK2和p-STAT3表达水平在SAH后6h、1d、3d均显著增加,HMGB1总蛋白、胞浆HMGB1、胞核HMGB1亦于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G490干预后,与SAH组及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大鼠p-JAK2/p-STAT3、HMGB1总蛋白及胞浆、胞核HMGB1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AH组胞核外周HMGB1荧光染色阳性,假手术组、SAH+AG490组HMGB1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胞核,无胞浆染色。提示AG490抑制了HMGB1核转位。(3)与SAH组、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SAH组、SAH+DMSO组比较,SAH+AG490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AK2/STAT3信号通路参与了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MGB1表达及核转位有关,调控JAK2/STAT3可以发挥与HMGB1相关的神经保护作用。
  •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506
  • ​张颖1 俞春江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探讨锌指蛋白(ZNF)512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ALS患者47例。提取患者外周血DNA后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基因风险片段的SNPs。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随访及定期评估,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及病情进展情况。应用Prism 5.0软件绘制不同等位基因型患者生存曲线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ALS临床预后相关的ZNF512B基因片段rs2275294包括CC、CT和TT 3种基因型,C为风险等位基因,含有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CC型+CT型)较不含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TT型)生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CC型与CT型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风险等位基因、起病年龄、起病部位、起病到确诊时间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ZNF512B基因中风险片段rs2275294的SNPs对评估AL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强化与非强化胰岛素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高血糖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下载:78 浏览:516
  • ​王文学1 王建伟1 刘宇梁1 李爱民2 刘岳鹏3 蒋娜娜4 康新1 伏光辉1 袁涛1 彭霞林1 陈军2 周辉2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探讨强化胰岛素治疗(IIT)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急性高血糖症的治疗过程中的适宜血糖浓度。方法将连云港市东方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招募的208例重型TBI后高血糖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IT组(n=156)和非ITT组(n=52)。根据目标血糖水平将IIT组患者分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糖水平分别为4.4~7.0、7.1~10.0、10.1~13.0 mmol/L,每组52例。治疗后6个月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改良Rankin量表(mRS)、巴氏指数(BI)、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糖化血红蛋白和脑脊液乳酸含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IIT组患者入院7 d内血糖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Log-rank检验显示轻度和中度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生存率高于非ITT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37,P=0.040;X2=5.621,P=0.018);与非ITT组、重度组比较,轻度和中度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降低,治疗后1、3、6个月GOS评分、BI指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TT组、轻度和中度组比较,重度组患者治疗后7d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TT组、重度组比较,轻度和中度组患者治疗后7d脑脊液乳酸含量,治疗后7d、14d APACHEⅡ评分,ICU住院天数,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和中度组患者血糖水平为(8.40±0.39)mmol/L。结论适当强度的IIT可促进TBI患者的短中期预后,且IIT治疗TBI后急性高血糖症的血糖适宜范围为(8.40±0.39)mmol/L。
  • 岩斜脑膜瘤显微切除术入路的选择和疗效分析 下载:86 浏览:497
  • ​谭源福1 肖绍文1 张超元1 吴雪松2 陈志毅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探讨岩斜脑膜瘤显微切除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显微切除术治疗岩斜脑膜瘤患者59例,其中单次手术患者55例(93.2%),二次手术患者4例(6.8%)。手术入路包括:颞下经天幕入路17次(27.0%),乙状窦前经岩嵴入路17次(27.0%),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9次(46.0%)。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按随访结束时患者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判断患者的预后,统计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59例肿瘤中获全切除31例(52.5%),次全切除19例(32.2%),大部分切除9例(15.3%)。患者首次围手术期均存活。随访患者55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3~131个月,平均42.6月。发生永久神经功能损害16例。11例患者复发进展,6例行伽玛刀治疗,1例放疗,4例再手术。死亡2例,均死于复发再手术后。55例患者中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13例。肿瘤大小、脑干水肿、术前KPS评分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采用适宜手术入路、手术策略和技巧,岩斜脑膜瘤显微切除术的疗效确切。
  • 20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78 浏览:510
  • ​鲁雁秋1 黄晓婕2 吴玉珊1 刘敏1 吴昊2 卢洪洲3 陈耀凯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自2010年1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03例艾滋病合并隐脑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电话回访方式,记录其出院后不同时间段的状态(生存或死亡)。计算患者总体病死率,绘制生存曲线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92.6%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50.3%的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TV)RNA>5 lg拷贝/mL,64.5%的患者颅内压≥250mmH2O。艾滋病合并隐脑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9.9%(20/203),随访期间病死率为16.2%(24/148),总体病死率为26.1%。生存率在起病后2周内下降最快,10周累计病死率接近25.0%,而后趋于平稳。18~44岁患者死亡风险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年龄为独立保护因素(AOR=0.228,P=0.036,95%CI:0.057~0.910);意识障碍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OR=7.001,P=0.035,95%CI:1.143~42.882)。结论艾滋病合并隐脑患者病死率较高,死亡多发生于起病后3个月内;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意识障碍是死亡风险因素。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海马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96
  • ​顾卫国 宋慧慧 杨勇 张媛 孙洪言 袁念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联合形态学测量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观察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前后海马体积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精神科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64例,分为MECT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每组32例,分别接受MECT和单纯抗抑郁剂治疗。治疗前、后1d患者分别行海马MRI及SWI扫描,观察海马体积形态、侧脑室下静脉的变化,分析相关参数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的相关性,以及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MECT组患者左侧、右侧海马总体积和海马体部体积均增大,侧脑室下静脉的分支数目、直径、长度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MECT治疗后左、右侧海马总体积与HAMD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42,P=0.011;r=-0.470,P=0.007),侧脑室下静脉的分支数目、直径、长度与HAMD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19,P=0.017;r=-0.477,P=0.006;r=-0.398,P=0.024)。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MECT组患者的有效率较高(72%vs.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变化可作为MECT临床疗效评判的客观指标之一。
  • 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单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影响 下载:73 浏览:499
  • ​张炘 姚智强 段传志 李西锋 何旭英 郭慎全 陈运昌 刘文超 李然 范海燕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 摘要:
    目的从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血管构筑异常所致Willis环变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IA患者223例,按有无破裂出血分为破裂组(182例)和未破裂组(41例)。通过DSA检查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IA位置、大小、形态,判断Willis环变异类型,测量瘤体大小、载瘤动脉直径、瘤颈部横截面积、IA倾斜角以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起始部夹角,计算IA颈部横截面积与载瘤动脉直径比(AD)、瘤体与瘤颈比(AR);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监测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切应力(WSS)、环壁张力(CWT)大小;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单发IA破裂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IA患者左侧A1优势征(即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均高于右侧,Willis前环变异的发生率略高于Willis后环变异;与未破裂组比较,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大,动脉瘤倾斜角较大、AD较小,WSS降低、CWT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A倾斜角、AD、WSS、CWT对评估IA破裂出血的风险均有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6、0.618、0.396、0.63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是IA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mm)和WSS是IA破裂出血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IA患者存在明显的Willis环变异。年龄、高血压Ⅲ级、IA倾斜角、AD和CWT、A1优势征、小动脉瘤(2~5 mm)和WSS与IA破裂出血密切相关。准确评估这些因素对于IA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小鼠血浆及海马组织中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的影响 下载:81 浏览:517
  • ​董丽娟 杨光辉 吕红杰 李红军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 摘要: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小鼠血浆及海马组织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F级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POCD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10只。右美托咪定组小鼠和假手术组、POCD组小鼠分别于术前30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25μ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小鼠只麻醉而不行部分肝脏切除术,POCD组、右美托咪定组小鼠采取麻醉下行部分肝脏切除术的方法制备POCD模型。于术后第3天采用条件恐惧实验(包含场景恐惧记忆实验、声音提示恐惧记忆实验)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记录实验中大鼠僵直时间百分比;测试结束后留取小鼠血液及海马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AF含量。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POCD组小鼠在场景恐惧记忆实验中的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57.3%±9.1%vs.3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CD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小鼠在场景恐惧记忆实验中的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升高(30.0%±5.4%vs.46.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POCD组小鼠血浆和海马组织中PAF含量均明显增高[血浆:(0.5±0.3)ng/mLvs.(22.5±2.2)ng/mL;海马组织:(5.7±1.0)ng/mL vs.(9.8±1.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OCD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小鼠血浆和海马组织中PAF含量均明显降低[血浆:(22.5±2.2)ng/mLvs.(14.6±1.6)ng/mL;海马组织:(9.8±1.4)ng/mL vs.(7.4±1.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通过减少血浆和海马组织中PAF含量而改善行部分肝脏切除手术小鼠早期的POCD。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神经科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92
访问量 160529
下载量 45892
总被引次数 682
影响因子 1.00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