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城镇建设领域内最新技术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96

《城镇建设与科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坡地村镇”点状供地项目的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温州市金岙谷坡地村镇规划为例 下载:62 浏览:365
  • 曹春芳1 贺卫东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坡地村镇"是浙江省促进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为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浙江省"坡地村镇"政策提出点状供地的供地新形式。但点状供地的规划编制细则尚未出台,点状供地空间破碎、基础设施整合难、与传统块状供地审批差异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次研究以坡地利用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浙江省温州市山福镇金岙谷坡地村镇规划案例,从本土建筑方案与地形空间融合、坡地空间设施保障和坡地用地管控深化思路入手,探索"坡地村镇"点状供地项目的规划编制理念和方法,为优化点状供地项目的利用模式、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新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下载:63 浏览:379
  • 杨婷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主的农村新产业持续涌现,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同步带来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方面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调研总结农村新产业发展成效,从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主体感知的视角全面摸查项目在规划编制、规划管控、建管审批、土地利用、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特征与问题,从规划、管理、实施的价值认同层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各级政府制定引导扶持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 基于小城镇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 下载:66 浏览:331
  • 康晓娟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目前国内关于生活圈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宏观都市圈层面城市间的通勤圈,以及微观社区层面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圈,而中观层面构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在中观层面通过对小城镇生活特征进行总结,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特征构建基本生活圈和品质生活圈两类圈层,利用GIS软件可达性分析各城镇的辐射范围,空间上落实两类圈层,结合各类设施时间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特色,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同时对中心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完善全国广大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一个可以考虑的修正因素,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公共服务要素配置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 基于“三生空间”的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下载:73 浏览:391
  • 周书宏1 李锋1 陈春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对村镇进行"三生空间"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缓解城乡用地的供需矛盾,协调引导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共生发展的强大纽带。然而"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方法单一、评价指标选取不足的问题,物元模型能更全面地掌握待评价对象在单因子指标上的具体表现,极大提升"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精确性。本研究基于物元模型对重庆市永川区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62.5%村镇建设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而吉安镇、何埂镇、仙龙镇和朱沱镇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在未来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土地利用适宜度低的村镇应引起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利用村镇土地。
  • 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研究 下载:61 浏览:342
  • 李保璇1 黎洋佟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 摘要:
    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乡聚落共同作用的空间表达。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空间结构演进与关系演绎的梳理,粗略展示了其城镇由明清时期漕运仓储中心单一功能演替的散点布局,发展为低水平均衡的城镇形态,到建国后围绕卫星城镇的极核式聚集,再到重点新城及副中心确立初期极核扩散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相伴经历从城郊工业节点到中心"卧城",再到生态型城市副中心的职能转变。系统掌握通州城镇空间结构演进的特殊性和客观规律,洞见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始终受到以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核心、产业准入和空间布局作牵引、综合交通建设为传导的多元驱动因素影响,旨在为通州区城镇空间布局与职能结构的合理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 高科技产业特色小镇的发展之路——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为例 下载:58 浏览:344
  • 李奕璇1 岳嘉琛1 胡佳2 潘峰华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 摘要:
    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受到普遍关注,但是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小镇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并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地理信息小镇的发展得益于德清毗邻杭州的区位条件,同时地方政府的战略远见和政策定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德清城市能级较低的不足。作为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过去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够在短时间内从外部吸引大量科技、人才和产业资源,塑造区域品牌,并通过高品质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打造了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未来,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需要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本地嵌入性。
  • 织里镇外来务工者长期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54 浏览:361
  • 问贝宁1 黄诗雯1 朱青2 杨冬雪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 摘要:
    外来务工者在流入地拥有长期居留意愿是其愿意就地市民化的基础。本文基于2019年暑期对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外来人口进行的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织里镇外来务工者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织里镇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近一半的外来务工者有在织里镇长期居留的意愿,其中企业管理人员的长期居留意愿最强,普通工人的长期居留意愿最弱;(2)已婚、在织里镇自购住房、子女能够在当地接受教育、伴侣随迁、能够获得当地人尊重的外来务工者长期居留意愿更强;(3)外来务工者在织里镇居住时间的长短、流动范围、城市生态环境、公共设施未对其长期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 长三角都市圈小城镇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下载:61 浏览:366
  • 朱世豪1 黄大全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 摘要:
    城市住宅价格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都市圈内部房地产市场发展迥异,体现了一个地区不同尺度之间资源配置能力和作用。本文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长三角都市圈房价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空间估计,并重点讨论浙江省湖州市小城镇房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都市圈房价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的分布特征,但省间的共通性不强。(2)湖州市房价分布受杭州房价溢出效应影响,呈现出轴线状的双中心特征,垂直于轴向东西两侧衰减。(3)都市圈核心城市房价溢出效应远大于小城镇自身核心区的集聚效应,小城市的房价水平受邻近的大城市影响显著。
  • 地理视角在小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区定位中的重要性研究——以湖州溇港为例 下载:53 浏览:346
  • 周尚意1 洪睿哲2 黄一村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 摘要:
    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或街区面临突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一方面是保护与开发对立,另一方面是直接利用的经济效益不足,保护经费有限。因此需要首先确定其在小城镇整体中的定位。而地理学的视角对于目前较少的针对这些地区与小城镇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浙江湖州的溇港灌溉工程遗产为例,尝试利用地理学"一横"的方法,分析历史文化景观在湖州城市整体中的功能定位。本文的结论是:第一,地理视角可以在帮助确定历史文化遗产区定位发挥重要作用。用"流"的空间关联,有助于理解溇港地区在历史上和今天的功能定位,从而为城乡规划中区域功能定位提供参考;第二,湖州城乡规划将溇港地区打造为水利、生态、文化、旅游的复合功能区,保护溇港地区,就意味着已经给其他功能区带来效益。依据造福于其他地区的效益,可以判断溇港地区水利功能和文化功能效益居首,而后才是休闲旅游和农业的效益。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北京市门头沟马栏村村庄规划探索 下载:51 浏览:337
  • 高宜程 王凡 裴欣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 摘要:
    近年来,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发生重大改革,由原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主导的城乡规划体系转变为自然资源系统主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村庄规划有了新的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村庄规划实践基础上,重点研究规划中如何适应国家及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有关要求,提出了马栏村村庄规划的六方面具体做法:第一,科学制定技术路线,全过程保障规划建设;第二,实践多规融合,绘制马栏村国土空间全域"一张图";第三,落实减量规划,推进马栏村绿色发展;第四,强化"底线"空间管控,夯实乡村发展硬环境;第五,加强历史保护和村庄风貌引导,提升乡村发展软实力;第六,纳入数据库体系,推进乡村建设信息化管理。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发展路径探究 下载:59 浏览:371
  • 杨森 汤星雨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8期
  • 摘要: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与开展,有利于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对当下数字乡村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基础设施不足、观念意识淡薄、专业人才阙如、要素资源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普及宣传、信息化服务体系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数字乡村的顺利推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 南太湖水乡城镇群空间演变动力与规划策略研究 下载:67 浏览:378
  • 魏安敏 柳巧云 尤智玉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8期
  • 摘要:
    南太湖水乡城镇群依托溇港水网,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如今"城、镇、村"等级有序、分工明确、相互依存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乡空间聚落体系。本文从自然地理、政治军事、产业发展、交通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该城镇群空间体系形成的具体动力机制,判断出南太湖水乡城镇群在生态文明时代将向多中心、网络化和特色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在生态景观格局、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解决策略。
  • 湖州市织里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研究 下载:62 浏览:353
  • 戴洋1 姚致祥2 孙启邦1 何静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8期
  • 摘要: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城市亟需更新,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本文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对小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更新通过更新产业空间来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则加快产业空间更新,进而加速城市更新。(2)城市更新可以作为小城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对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空间进行更新,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具体的更新实践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准,选择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更新模式。
  • 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村庄“三生一体”策略研究——以日照市五莲县董家楼村为例 下载:67 浏览:405
  • 丁奇1 李俊峙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众包模式应用策略探析 下载:69 浏览:393
  • 刘海健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 摘要: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需要更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技术支持。众包模式已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亦可被引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众包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为基础,设置项目发包平台,将各类主体链接起来,实现地方政府、外来资本、本地精英和普通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众包平台将乡村治理任务纳入其中,重视对接包者动机与行为进行过程管理,优化乡村创业政策环境,最终提升接包主体经营能力与项目实施绩效。众包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服务平台,也是一个优化乡村治理的手段,其成功运行有赖于对乡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民情样态的深入理解。
  • 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62 浏览:371
  • 耿艳妍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 摘要:
    2019年6月,伴随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公布,全国共有6819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认定评审的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评估指标参半,无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更缺少智能化的评估方法。文章收集整理了6000余个优秀村落的相关数据,维度包含村落的基础特征、村落历史、自然环境、选址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六个方面。基于此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方法——决策树,研究构建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预测村落对象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村落的评价要求。同时,依据模型中各变量的关键度量值,阐述传统村落认定评估中处于关键地位的可量化特征属性,探索建立可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此智能评估模型可作为专家评审的有力补充,提高认定工作的效率,增加认定的及时性、准确性。省、市级传统村落的评估也可借鉴此研究使用的决策树算法,基于省、市级传统村落的样本数据,构建省、市级传统村落智能评估模型,为各级政府的传统村落评估做智慧化的技术支撑。
  • 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研究——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 下载:76 浏览:422
  • 刘奔腾1,2 严海慧1 马珂1,2 张新红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 摘要: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景观保护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立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互促机制的基础上,从空间整合、文化传承、时令保护三方面提出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为实证研究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乡土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验证表明,乡土景观保护能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目的。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城镇建设与科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1
访问量 95623
下载量 18213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557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