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城镇建设领域内最新技术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96

《城镇建设与科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用地整治规划方法研究 下载:74 浏览:490
  • 徐佳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 摘要:
    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选择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这一特定对象研究其用地整治规划方法,旨在得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首先提炼了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的特征及其现状用地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其用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强度和解决宅基地及土地使用权属流转问题。再从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提出山地型旅游特色乡村用地整治规划的难点:一是在村域层面,要以维护大地肌理和历史文脉为前提,统筹优化村域建设用地格局,重点通过凋敝村整治实现村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的效果;二是在村庄层面,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着手,通过村庄混合用地引导村庄用地整治规划,实现乡村土地的复合利用,并为村庄用地权属的确定提供规划量化指标,是引导村庄用地功能兼容和动态有机更新的方法尝试。
  • 基于民系差异的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比较研究 下载:68 浏览:439
  •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 摘要:
    民系迁徙和发展中由于对环境选择和改造利用方式的不同,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的不同,都会影响并改变其聚落景观的结构与特征。广东省内的三大民系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区划,不同民系间的聚落景观差异鲜明。基于民系差异视角对其聚落景观进行比较研究,更易找到其聚落景观特点并能深入探讨其形成机制。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人类学、文化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广东三大民系农业景观、聚落群形态、单个聚落格局和聚落内部建筑形制间的主要景观差异,并通过将聚落景观差异与民系文化进行关联得出三大民系主要景观差异的成因,包括民系迁徙时序、移民对环境的选择与改造、生产技术和聚落宗族体制与家庭结构等方面,从而为该地区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 我国东部地区县城(区)宜居性的层次分化研究 下载:71 浏览:452
  • 桑秋1 朱家钰1 薛磊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 摘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县城建设已成为发展的新风向标。本文以我国东部地区9个省的29个县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市政设施支撑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保障安全性、城市特色性七个方面对县城宜居性进行评价,从能力属性、保障属性、阶层属性三个方面对居民属性进行归纳,分析三个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结果的关系,以及不同居民组群对宜居性评价的差异,得出结论:我国东部地区县城宜居性已呈现分化与升级的特征,既有以保障为导向的初级县城宜居性,也有以舒适为导向的高级县城宜居性。进而,本文提出东部地区29个县城(区)的宜居性差异化发展建议。
  • 基于民众反馈的寒地乡村适老宅院绿化空间指标验证探析 下载:78 浏览:483
  • 孙楚天 胡俞洁 曲广滨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 摘要:
    乡村庭院空间环境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庭院的绿化质量密切影响着空间品质。目前对于乡村宅院空间环境的评价侧重于定性评价,缺乏系统化的评估与量化方法的使用,也缺乏以民众意愿为主要参考的反馈和验证过程。本文选取寒地乡村住宅庭院绿化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民众模糊评价的反馈对评价指标进行实际验证,通过使用者视角的评价验证来直接地反馈空间现状的问题,缓解老龄化与健康环境不能共同发展的矛盾,促进健康适老乡村的营建。
  • 公众参与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实践与意义——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 下载:73 浏览:452
  • 彭程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 摘要:
    自村庄规划法定化以来,规划工作重点大多聚焦于可建设的空间与设施,对于展现村庄完整风土人情的景观空间则缺乏重视,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乡村景观空间对于村庄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的价值逐步得到重视,是重要的公众型资源。在村庄规划具体工作中,以多元主体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帮助形成地方文化与外部思想融合的平台,对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从参与主体、参与阶段和方式、参与结果三方面解析公众参与对于乡村景观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即:规划工作团队协同政府部门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方,承担宣传和引导工作;村民作为公众主体的核心,其参与有效地保留了地方特色景观,切实维护了地方文脉;就参与主体及结果而言,主体的多元度还须提升,可纳入游客、非政府组织和乡村产业相关团队,同时需要在村庄规划实施与评估反馈阶段继续跟进。
  • 特色小镇的全流程开发整体架构研究——以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为例 下载:77 浏览:450
  • 张玉昆 陈玲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 摘要:
    特色小镇是国家在新时期下的重大战略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和政府对不同开发阶段特色小镇的操作要点尚不明确,普遍存在忽视前期策划,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导致部分特色小镇陷入了发展困境,逐渐偏离了正确导向。本文以特色小镇全流程开发为切入点,首先建构了小镇开发的整体架构,将开发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三大阶段,并阐述了各阶段开发的重要环节。在全流程开发的整体架构下,文章选取拥有十多年成熟开发经验的乌镇作为典型案例,具体分析其在开发不同阶段内的经验做法,以期能为国内古镇休闲旅游类特色小镇的开发提供借鉴。
  •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模式探析——以怒江州贡山县茨楞村为例 下载:79 浏览:476
  • 崔亚飞1 蔡芳1 范星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 摘要: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交通不便,"三区三州①"一直以来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生活质量无法保障,乡村尤甚。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要求,结合云南省关于"精准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下的成功经验,在做好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茨楞村提出旅游扶贫模式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精准扶贫模式,力争2020年实现全村脱贫,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 “美丽乡村”背景下云南山地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以红河州箐口哈尼民俗村为例 下载:66 浏览:375
  • 刘睿琦1 叶喜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展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环境的整体改善与发展已经成为造福云南人民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生产景观规划落后、生态景观破坏严重、人文景观改造千篇一律等问题阻碍着云南山地乡村景观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丽乡村的大背景,对云南山地乡村景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云南山地乡村景观发展策略,并以云南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为例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提出箐口哈尼民俗村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文章探讨民族文化在景观规划中的传承与融合,并对云南山地乡村景观整体规划进行总结与前景展望。
  • 空间规划设计中的自然思维与文化传承——以黄山非遗文化园规划为例 下载:69 浏览:357
  • 范凯阳 赵文强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建成区快速蔓延,自然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城市的地域特色快速丧失,城市在发展中逐渐趋于均质化,自然与文化在城市中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大。如何将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融入城乡空间规划建设中从而维护城市的地域特色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以安徽省黄山非遗文化园规划为例,运用麦克哈格的因子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的规划方法,首先提取当地自然特色景观如山、塘、林、田及文化特色景观如"水口园林",并在此基础上,从总体空间布局、空间形态设计、特色景观塑造等角度探讨了将以上地域景观植入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文化园,以三个方面构建了规划路径。希望对其他地区的特色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 特色风貌营造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以江苏仪征铜山体育小镇为例 下载:53 浏览:343
  • 段莹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住宅建筑是小城镇空间建设的主体。本文聚焦小城镇特色风貌营造,结合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体育小镇的设计实践,从居住用地的规划设计入手分析,探讨落实理想空间高度模型与满足土地出让强度的双重背景下,设计方案的调整历程与困扰。文章建议结合小城镇发展状况的差异,分区域分条件地提出住宅容积率的建设标准。文章对我国小城镇规划技术标准与政策的建立工作,积累了实践素材。
  • 历史文化价值导向下的盐官古镇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9 浏览:342
  • 麻冰冰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历史文化价值是历史城镇的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评估历史文化价值是编制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镇海潮文化、营城文化、名人文化和海盐文化四个方面价值的研究和文化遗存的挖掘,系统地论述了盐官古镇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格局风貌特色,并从维护自然历史环境、突出区域线性文化遗产、彰显古镇特色格局、延续传统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制定了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保护规划策略,以更好地保护盐官古镇,传承历史文脉。
  • 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为例 下载:56 浏览:386
  • 马昕宇1 荣丽华1 邢建勋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1期
  • 摘要:
    草原城镇根植于内蒙古草原腹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重要战略地位,人地系统呈现出不同属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文章将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过程分为游牧时期、半游牧时期、定居定牧初期和定居定牧成熟期四个主要阶段,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为例,分别描述每阶段人地关系历史背景及主要特征。从空间结构、要素流动、效益平衡三个维度对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从自然本底、意识形态、生产力进步、政府决策、经济发展、区际背景、规划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找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人地关系矛盾成因。引导草原城镇人地系统和谐,探索拓宽优化格局、坚守生态保护、提升产业外延、实现人地平衡、维护和谐发展,建设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路径。
  • 县级工业城市的产城协调策略研究——以茌平县为例 下载:67 浏览:364
  • 兰伟杰1 王斌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1期
  • 摘要: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县级工业城市经济飞速增长、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这类城市普遍存在工业用地低效、产城关系不协调、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当前城市越来越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产城协调理念统领这类地区的未来发展。产城协调强调产城功能的和谐互促和产城空间的合理有序。这里的"产"既指产业空间,也指产业功能;"城"既指生活空间,也指居住和服务业功能。在产城协调的理念下,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为例,提出规划应推动产业升级和服务业提升、加强产城隔离整合重构产城空间、并通过功能完善和特色塑造提升城市品质。
  • 基于互联经济的东北林区资源型城镇空间供给转型研究——以白山市江源区为例 下载:65 浏览:343
  • 刘生军1 李婉婷1 金兰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1期
  • 摘要:
    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知识创新带来了偏远型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生产要素移动、产业发展集聚的新趋势。本文基于"萨伊定律"的产品供给理论,从互联经济下偏远林区城镇产业用地空间的供给需求出发,考虑到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长白山林加产业园区建设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林加产业园区在互联经济区位的产业选择、产业空间的供给模式、生态循环的绿色经济链条的建设等。文中建议加强依托知识创新引领的创业平台建设,并考虑到城镇劳动力就业与稳定过渡发展的柔性转型策略,最后,结合城镇资源特色提出"双向"旅游服务功能驱动城镇发展的规划策略。
  • 农村地区学校布局优化与土地整理——以新仁苗族乡为例 下载:69 浏览:375
  • 赵韶雅 戴特奇 张超 刘正兵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1期
  • 摘要:
    在农村地区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学校撤并是一个常见的政策选项,但不合理的激励制度和空间规划往往带来不合理的撤并布局,造成上学距离过长或者学校规模过大。目前少有研究在空间优化的基础上探讨学校撤并的制度设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为例,通过空间优化方法对不同情景下的学校撤并方式进行了求解,根据撤并学校后土地资源释放及其流转带来的效益,讨论了对上学距离的补偿效果。结果表明,案例区至少需要撤并1所学校,才能满足学校规模标准化下限,但至少需要保留2所学校才能不突破标准化上限,可撤并的学校数量为1~6所;无论是现状还是撤并1~6所学校,均存在超过5km的较长上学距离。学校撤并所节约的用地若入市流转,可以支持购置校车并使得上学时间小于30分钟。这表明,学校撤并与农村教育用地流转的结合,可在实现学校规模标准化的同时,通过用地流转来支持校车购置,解决现状或学校撤并中的上学距离过远问题。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城镇建设与科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1
访问量 95623
下载量 18213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557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