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城镇建设领域内最新技术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96

《城镇建设与科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乡镇治理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耦合分析——以广东省河源市林寨古村为例 下载:71 浏览:405
  • 古倩华1 郭璞若1 赵渺希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 摘要:
    乡镇社会是一个开放演化的具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系统,随着治理理念从"一元"向"多元"变化,乡镇治理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界域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以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古村作为研究对象,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对其乡镇治理的运作机制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正式制度方面,包括镇政府在内的行政机关在治理中占主导地位,村民委员会的村民自治职能被削弱的同时,普通村民基于土地资本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非正式制度方面,镇政府通过成立企业的方式加速资金的周转,具有公信力的乡村能人在旅游开发公司担任要职,但人情社会中不规范的交换导致的权益受损问题仍然存在。研究最后分析了乡镇治理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界域及二者的耦合机制,对乡镇治理模式进行讨论与展望。
  • 广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量化解读 下载:65 浏览:351
  • 张茹1,2 陆琦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 摘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2012年以来,住建部、自治区住建厅等公布的全部国家级、省级广西传统村落共662个。本文借助地理学、统计学相关理论,综合研究广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文章先通过GIS的技术手段,确定广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后利用SPSS软件综合相关经济、人口、自然等因素量化指标,研究确定其分区形态,并探讨各分区内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进一步研究其内在影响机制关系。梳理地方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为村落保护和建设提供借鉴指导。
  • 西江千户苗寨传统民居屋顶研究 下载:57 浏览:347
  • 邹涵1,2 郑超引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 摘要:
    屋顶是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外部形态元素,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民居是苗家人为适应当地自然生活环境而做出的应对,其屋顶独具民族特色。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对贵州省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屋顶的类型、材料、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尝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发掘苗寨民居屋顶的特点,为民居建筑与遗产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当前地域性建筑设计与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 乡土文化重塑下偏远民族乡村振兴策略浅思——以元阳县黄草岭乡为例 下载:65 浏览:391
  • 熊帼1 程子烨1 陈鹏2 王治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乡镇,长期山林"隐居"使其难以享受城市产业、交通、资金、人才等的溢出红利。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乡土文化带来的归属感的渴望日益强烈,尤其是有民族独特性和神秘感的文化。乡土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成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黄草岭乡为例,基于发展困境,提炼出梯田农耕、少数民族、驿道商贸三条乡土文化主线,提出改善交通区位融入大景区、转变居民思想认识、划分文化分区、注重归属空间构建、改良传统建筑结构等振兴策略,旨在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困局及路径进行探索。
  • 英国乡村发展特色解析 下载:58 浏览:353
  • 虞志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 摘要:
    英国乡村景色秀丽、古朴自然,虽然中英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乡村发展差异较大,但英国乡村发展的经验仍值得学习借鉴。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经历了重工轻农的历史过程,在近三、四十年逐渐扭转,实现了乡村复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管理,健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了乡村地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建设重拾价值,历史保护、环境友好、特色塑造,让乡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地区。
  • 后生产主义时代比利时乡村空间发展特征、机理及对中国乡村规划的启示 下载:69 浏览:391
  • 赵立元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 摘要: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欧洲发达国家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转型的背景和内涵。然后,以比利时弗拉芒地区典型村镇为例,从微观角度总结后生产主义时代欧洲乡村空间的发展特征,包括多样化的乡村产业空间、友好平衡的生态空间、鲜明的乡村性特征与地方特色、完善高水平的公共设施建设、丰富多样的乡村空间功能和有机交织的城乡空间关系。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解析内在的实现机理,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福利国家政策作用的延续、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引导政策、利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产权制度和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五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最后,结合比利时乡村空间发展经验,基于我国现实基础,从乡村规划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
  •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四位一体”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 下载:57 浏览:376
  • 程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应多维度解析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总结农业发展、村镇建设、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谋划与指引下,提出新的规划思路。本文结合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本土发展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四位一体"总体规划的策略和建议。通过对现状分析、产业规划指引、发展定位及策略研究、总体规划、分项指引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和方法。
  • 基于市镇联合体的法国小城镇发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70 浏览:383
  • 孙婷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 摘要:
    市镇联合发展是具有法国特色的互惠互利发展模式。多个城市与多个城镇、多个城镇与村镇之间组成的联合体,可以补充甚至代替单一市镇的部分职能,同时帮助单个市镇完成无法承担的地区发展规划或社会发展事务。联合体模式体现了多方参与、共同决定的地区规划思想。近年来,巴黎中心城及周边小城镇组成的大都会区面临新一轮城镇更新,市镇联合体为多个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合作平台,共同实现多个发展项目,建立多种公共机构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法国市镇联合体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在地区层面上建立一种合作机制,以此实现多个市镇、村镇的共赢。
  • 日本艺术家在乡村再造中的功能与作用 下载:75 浏览:393
  • 周力行 唐晓岚 朱慧珺 刘思源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步复苏,日本乡村建设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日本政府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乡村改造运动,极大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日本乡村文化日渐流失的问题,展开了以传统农耕为基础、艺术展演为平台、产业观光为支撑的艺术化再造运动。本文以日本乡村的再造为线索,结合相关实例,探究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的举措及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 地域元素再生理念下的辽宁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下载:69 浏览:381
  • 苗力 耿钱政 李娜 孙琦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 摘要:
    在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名单中,辽宁省共有13个小镇入选,数量居北方省份前列。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些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归纳和整理,总结其发展特点与突出问题;同时,指出基于地域元素概念的小镇建设是突出"特色"的本质要求,并提出13个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基于各自地域元素的不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最后,从产业、功能、文化、空间四个维度,总结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这些小镇建设提供实际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西安市小城镇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下载:61 浏览:396
  • 王非 党纤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 摘要:
    小城镇生态安全是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西安市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了小城镇生态安全状态,揭示了小城镇生态安全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小城镇发展建议,为确保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宜提供评价方法与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安市小城镇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且小城镇生态安全与地形地貌存在耦合性,其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现自山地、台塬、丘陵、平原渐次递减规律。
  •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大尺度复杂地形山区风环境模拟——以石溪乡为例 下载:67 浏览:402
  • 裘国平1 章俊屾2 杨振文2 孙易吟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 摘要:
    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常会涉及到"环境品质""绿色通廊""人居环境"等概念,这些都需要对风环境的研究及应用。本文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石溪乡为研究对象,围绕近地表低空区域,模拟山区乡村区域的风速场,并对其风环境特征的规划设计展开相应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模拟区域的地形复杂、计算范围广,仍可通过分步计算控制法对大尺度模型进行CFD模拟分析,并给出合理的风场结构;不仅如此,在山区乡村规划设计中,人居活动区应尽量远离在山体附近,减小环境风回流区对人居安全带来的风险,进一步证明了山体对建筑表面风速分布的影响不容忽略。最后,本文认为"风环境"可作为山区乡村规划的一个评价指标,提供一定的定量分析及参考依据,为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提供规划设计思路。
  • “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效能:特征与反思——基于国家首批127个特色小城镇的实证分析 下载:73 浏览:383
  • 戴鲁宁1 单卓然2,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 摘要:
    特色小城镇是近两年中国城乡规划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国家政策与行动建立在"乡镇特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的认知基础上,尚缺乏针对就业维度考察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社会效能的量化分析。文章以国家首批127个特色小城镇为例,围绕就业人口系数开展研究,定量化地通过比较特色小城镇与全国乡镇及非特色乡镇平均就业水平、揭示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水平梯度特征、分析不同功能类型的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水平及其就业人口系数的历时态增速差异等,试图回答:特色小城镇与居民就业水平的内在关联——是否在就业水平上也存在优势,不同特色小城镇之间的就业效能是否分异?进而,基于提升就业供给能力的视角反思首轮特色小城镇的筛选原则、扶持政策、发展目标,为国家未来相关特色小城镇的评定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特色小城镇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其内部存在较为显著的梯度分异,其就业优势并非为绝对性;二是分功能类型特色小城镇的就业效能水平分异显著;三是建议特色小城镇现状评估体系中加入就业效能指标内容,帮助小城镇慎重选择特色发展路径。
  • 新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演化研究——以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为例 下载:63 浏览:372
  • 潘斌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 摘要:
    经济与农村地区低成本的发展环境、特色的农业产品等要素的结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新的变化。新经济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策略需要建立在对现状的充分认识和对成因的深入解析之上。基于此,文章结合对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的调查,研究新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在住房条件、公共设施配置、市政设施配置三个方面的演化特征,并从自组织演化和他组织演化的角度建立新经济与官塘村人居环境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城镇建设与科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1
访问量 95623
下载量 18213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557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