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城镇建设领域内最新技术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96

《城镇建设与科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浙江省村镇院落空间的演变与转型趋势研究 下载:76 浏览:483
  • 杨清 赵秀敏 石坚韧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 摘要:
    本文以挖掘院落空间的"质心"与"演进"为出发点,对浙江村镇民居空间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空间布局。并提出四种异质化院落,从六个方面分析异质院落空间差异。为了更适应现代化生活,进而对原有空间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形成单一院落结构向复合院落结构的转变。并基于建构新型人地关系,通过加入共享空间的概念,创造院落空间的功能复合,实现院落空间的演变与转型,重构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延续传统空间脉络并还复村落记忆的"民居及村落"空间单元。
  • 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风貌空间重构及序参量识别——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镇实证研究 下载:78 浏览:441
  • 王敏1 张凌羽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 摘要:
    本文梳理了1960年以来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镇乡村风貌空间重构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演化特征,借助有序度—贡献率—协调度模型,定量解析这一过程的序参量及其演变。研究表明:(1)乡村建设的主观、随机、非系统思维造成了生态破坏、个性丢失、品味低下的风貌问题。(2)解决乡村风貌"特色危机"需总结、尊重并响应风貌空间有序化组织规律。(3)经济活力是当前乡村风貌优化最重要的序参量,社会经济子系统与美学感知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协同作用差、耦合度低。(4)识别乡村风貌空间重构的序参量,引导序参量的有序化协同动力机制,是乡村风貌振兴和特色村庄营造的关键。
  •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的“惑”与“道”——江苏省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84 浏览:436
  • 齐立博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 摘要: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热"映衬了小城镇发展的"冷"。本文分析了小城镇遇冷的原因:等级化管理忽略了小城镇,农村人口进城不进镇,小城镇变"城"遭遇瓶颈。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了小城镇发展之"惑":小城镇发展传统路径迷失,乡村和小城镇资源配置能力出现倒置,小城镇在空间规划体系中日益边缘化。基于江苏省实践,本文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之"道":区域空间格局中,小城镇规模集聚和特色发展叠合,或承担城市功能的外溢和补充,或成为乡村社区的一种形态;顺势而为,借助乡村振兴提升小城镇在人口、土地和资本争夺中的话语权;直面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中镇村一体的关系,从全域、分区和特色构建小城镇规划基本架构。
  • 从战略到行动: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探索——以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 下载:82 浏览:466
  • 曹靖1 张敏2 魏宗财3 莫海彤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 摘要: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小城镇活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内容、深度与编制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应基于既有的规划体系,结合本地特色与实际诉求,因地制宜地出台规划编制导则,从全国层面来看可能仍需要一些共性的规划路径。基于剖析传统乡镇规划存在的局限,以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城镇的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摒弃终极蓝图式的传统规划思路,探索涵盖战略规划、乡镇总规、总体城市设计与行动规划在内的"四阶段"规划路径,以期完善从战略到行动的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逐步实现"特色"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愿景,为国内其他特色小城镇的规划提供思路的参考。
  • 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解析 下载:74 浏览:444
  • 张璎瑛1 赵秀敏2 石坚韧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 摘要:
    本研究基于空间形态学、体育学、行为心理学等,对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研究,提出促进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本文通过对空间活力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提出假设:当空间具备畅通的可达性、良好的可视性、恰当的功能混合、适宜的空间形态、充足的绿化量和安全性这六个空间要素时,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的活力和质量能够很好地被改善。通过案例分析与比较,将六种空间活力指标外化成为空间活力模式语言,形成积极的乡镇聚居地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社区(生态)博物馆本土化研究——从文化保护到地域发展 下载:81 浏览:442
  • 潘梦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 摘要: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城镇化、全球化给乡村社会的生存带来危机,社区博物馆理念正是将人类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的媒介。由于理念引进之初被解读为一种"文化保护""社会动员"的工具,以及对社区博物馆蕴含的经济发展职能研究相对薄弱,使得本土化地域实践难以处理保护与发展、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造成了早期实践"普遍充满失败感"。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社区博物馆理论性解读和实践性分析,厘清了我国乡村地域发展与社区博物馆本土化所承担的经济职能及彼此的关联,并进一步融合对内生式发展的思考,提出了符合我国乡村发展需求的本土化途径。
  •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以河北明清大名古城为例 下载:79 浏览:452
  • 李和平1 张栩晨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 摘要:
    "城市历史景观"将城镇理解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把动态发展的城镇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作为遗产保护的范畴,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内涵的深入分析,提炼出"层积性"与"关联性"两个核心概念,并在基础上提出基于多元价值层积识别的整体性保护框架,包括时间维度的"动态层积"识别方法和空间维度的"整体关联"保护方法,强调对遗产整个生命周期价值规律识别的基础上,对遗产及其关联性要素进行整体性保护。最后以河北明清大名古县城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名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 基于非正规性视角的城镇郊区集市管理策略研究——以北京市青云店镇百年大集为例 下载:83 浏览:467
  • 张忠国1,2 夏美玲1 屈永超3 王良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非正规性现象因逐步成为塑造城市空间和形态的重要力量引起学界关注,但是关于城乡非正规性现象的研究仍受限于相对独立存在的城市片区(城中村、棚户区等),研究视角多是基于正规性规划角度,研究方法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鉴于此,本文聚焦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非正规性现象,以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百年大集为研究对象,从非正规性视角出发,通过对村民、赶集人群和集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集市的非正规性内涵及使用特征,研究城镇郊区集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粘合度量化模型,根据评价因子权重和运算结果,针对城镇郊区集市的痛点和难点提出了改善空间设施水平、建立多方协作机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等管理策略,以此希望对城乡结合部地区非正规性现象的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和借鉴。
  • 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拜城县铁热克镇为例 下载:80 浏览:477
  • 胡雪峰1 郁佳影1 王兴平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 摘要: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政策的密集出台,边疆地区在国家新一轮沿边建设中已从发展边缘转为前沿。特色小城镇既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更在边疆地区城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产业特色化是边疆小城镇融入"一带一路"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从而受到国家和沿边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新疆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具有典型代表性,文章以南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南疆地区与内陆地区特色小城镇发展条件的深度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产业发展阻碍力、摩擦力、驱动力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进而提出新时代南疆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正面临"三大转变"的特殊性要求——发展视角由重视片区向着眼全局转变、发展思路由注重二三产向注重三次产业转变、发展模式由本地发展向外来聚力转变,最终构建出"区域化+融合化+平台化"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并以拜城县铁热克镇产业发展规划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 问题导向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与方法研究——以海宁市斜桥镇为例 下载:66 浏览:354
  • 张昕欣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过程。小城镇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作用,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城乡发展中起着呈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然而在现阶段,兼具城乡特点的小城镇不仅没有体现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反而兼具了其缺点。本研究以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为例,基于城镇环境现状特色和面向城镇未来发展的视角,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通过区域关系研究和城镇环境制约根本因素挖掘,提出以道路交通整治带动城镇秩序整治,恢复城镇历史风貌特色的同时对城镇环境卫生进行全面优化的整治规划策略。通过见微知著的更新手法而非大刀阔斧的建设,使城镇环境整治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小城镇更新整治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路径。
  • 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69 浏览:337
  • 虞春隆1 朱颖彬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 摘要:
    本文首先利用Arc GIS软件中的水文模块对泾河水系进行重新分级,以冲沟为泾河流域的最小水系,建立泾河流域的6级水系,旨在使水系分级具有定量化的特征。其次,在DEM数字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川道的边界范围,可以看出泾河及其各级支流冲积而成的川道,水系级别越高,川道则越大,其中最宽的川道位于泾河中上游,宽度达到3.6km。第三,将川道和城镇数据叠加,得出川道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川道面积越大分布城镇越多,城镇级别越高;中游区的川道城镇密度最大,上游区和下游区城镇密度最小;中游区分布的川道城镇规模大。第四,从地形地貌、自然要素、水土流失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分析了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梁峁、坡地生态保护+宽的川道生态控制+沟道水系生态廊道网络"的川道城镇生态发展空间模式。
  • 产业融合发展下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下载:62 浏览:387
  • 章国琴1 段进2 刘红杰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 摘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增效、乡村繁荣和村民增收的"产村共荣"。在此目标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融合带动下江苏省无锡市乡村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到空间环境均展现转型生机,形成新型农业推动下的环境优化型、工业升级引导下的分离与集中型和三产发展促进的特色塑造型三种具有产业特色的乡村空间转型模式,并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阻碍乡村整体提升的瓶颈:因产业开发预评估的不足、产业融合体运作低效导致的产业融合发展虎头蛇尾和因政策引导保护不力产生的产业融合发展离村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
  • 全域旅游背景下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探索 下载:65 浏览:412
  • 李欢欢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 摘要:
    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不断发生融合创新,形成了多行业聚集融合的泛旅游产业,并逐步形成了脱离原有"建制镇"概念的泛旅游区域。基于此背景,本文全面审视泛旅游产业的布局和融合,对泛旅游产业小城镇运作模式进行探索,并对泛旅游产业小城镇的理念规划、模式选择、资源导入、资本融资、孵化运营、服务支撑六大模块进行了梳理,从产城融合、全域发展的角度进行全过程全链式的审视,提出了泛旅游产业小城镇的多种不同运作模式,探索研究了旅游核心资源的在泛旅游产业布局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特色核心资源产业和泛旅游产业相融合作为推动泛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双引擎,以期为产业小城镇规划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
  • 生态旅游与生态博物馆:日本的经验 下载:68 浏览:384
  • 井原满明1 田乃鲁2 李京生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 摘要:
    日本为应对东京一极化和乡村人口持续外流而引起的乡村地区过疏化问题,开展了各种社会活动和建设事业。在此进程中,乡村地区的区域资源特性日益被重视,生态旅游则被视为城乡沟通的桥梁而不断被推进。生态博物馆因能够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作用而从法国引入了日本,旨在守护原生态、培育特色农作物和传承"生活生产"技能与文化。文章介绍了生态博物馆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发展,指出生态博物馆要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以达到"地方创生"的目的。
  • 日本战后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进及启示——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 下载:69 浏览:385
  • 丁奇1 刘玲2 张立3,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 摘要:
    乡村规划建设政策通常是基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本文从经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建设的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将战后日本的乡村建设政策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时期,二是初建乡村规划建设体系的时期,三是明晰城乡定位、重塑乡村魅力的时期。进而讨论对中国乡村规划建设的若干启示,包括注重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撑、注重综合性和公众参与等。
  • 全球视野下的乡村思想演进与日本的乡村规划建设——兼本期导读 下载:62 浏览:370
  • 张立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 摘要:
    本文主要从全球视角审视乡村思想的演进历程,提出乡村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相对欧美而言,我们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经验更要加强研究和借鉴。本文首先以全球视野简述乡村思想的演进,然后从行政管理体系、财税制度、法律法规和规划编制四个方面概述日本的乡村规划建设特点,最后对本期刊发的若干日本乡村发展和规划文章做简要评述。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城镇建设与科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1
访问量 95623
下载量 18213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557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