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城镇建设领域内最新技术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96

《城镇建设与科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城中村商业空间复合性探析——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 下载:69 浏览:390
  • 李景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0期
  • 摘要:
    实体商业空间日益衰落,城中村的商业空间却依然鲜活。通过对深圳城中村南头古城商业空间的长时间调研及研究,发现南头古城商业空间能够长久保持活力,是因其具有多维复合的特征。本文从时间、空间、转译三个层面阐述这一特征,提出多维复合背后是南头商业空间的自适应性,形成逻辑是去中心化、分散和多主体,并由此引发关于实体商业空间应对时代巨变的一些思考。
  • 日本老龄化背景下的“冬期集住”实践——以北海道西神乐地区为例 下载:68 浏览:337
  • 野村理惠1 裴妙思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0期
  • 摘要:
    在老龄化特征显著的日本农村地区,如何对持续增加的空置房加以再利用,以及如何对地区内常住的高龄人口施以支援等,已经逐步成为了政策研究的热点课题。本研究针对北海道严寒地区,以"冬期集住"计划的具体实践为例,探讨相关的支援对策。根据案例分析得知,当地居民可共享冬季"集住"设施,且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季节实行集合与分散居住。这种居住模式揭示了基于自然环境的集住住宅体系建立的可能性。研究同时也发现,集住与季节性居住在运作中亦存在着诸如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 “精明收缩”导向下新型镇村发展模式探讨——以武汉汪集街为例 下载:75 浏览:406
  • 李彦群1 耿虹2 高鹏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0期
  • 摘要: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推动乡村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致使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抛荒化等收缩现象。汪集街作为武汉市近郊农业强镇,传统内源式发展的镇村模式无法满足城镇转型发展需求,正面临着镇村失衡(城镇扩张缓慢、农村急剧收缩)、资源外流、产业乏力、生态破裂等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汪集当前镇村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意愿,基于"精明收缩"理论,探讨一种城镇特色化、村庄社区化、产村单元化、生态景观化的"小"镇"大"村式镇村发展模式,即不再摊大饼式地追求镇区快速扩张,强调镇区做精产业、做细服务、做特品牌;农村社区化、产业化、职能化,"一村一品",实现社区产住一体,从而推动外出劳动力回流,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以满足城镇增加自身引力、承接下沉产业、实现乡村"精明收缩"的发展需求。
  • 国内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综述 下载:64 浏览:390
  • 张建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 摘要:
    伴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传统村落价值评价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亟待深入探索的基础性研究内容。文章系统地梳理国内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的评价目的偏向评选和利用,评价主体以专家为主导,评价客体侧重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评价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可量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思路趋同等问题。认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将会进入以保护为目的的研究阶段,需要从多元主体、整体性、地域性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 乡村空间结构演化中的“有机消长”与“迭代替换”——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的解释框架 下载:65 浏览:349
  • 张鹏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意味着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乡村的发展伴随空间结构的重构。本文基于对乡村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性分析,梳理了乡村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与内在机制,从要素流动的视角构建"权力理性"和"资本理性"驱动下的乡村空间结构演化初步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条件假设、理论演绎和解释。本文认为,乡村空间结构演化是权力和资本深层次运作的表象和结果,呈现出"有机消长"和"迭代替换"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乡村结构演化的五个阶段:结构形成前期、结构形成期、结构强化期、结构调整期、结构重构期。最后,从人口流动、土地流转和管理角度进行了乡村发展政策的若干探讨。
  • 基于多规融合理念的大通县县域乡村体系重构 下载:74 浏览:381
  • 桑秋 薛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 摘要:
    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为乡村建设规划提供了新的规划思路。为响应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青海省大通县在生态规划、产业规划、村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对大通县乡村体系进行短板融合、初步融合、深度融合,重构形成由引领村、特色发展村、特色风貌村、稳定发展村组成的"四类"乡村体系;进而根据由生态特色利用指数、产业特色指数、乡村发展等级依托指数构成的乡村融合发展指数,对大通县240个村庄精准分类,以打造宜居适游乐业的新乡村体系,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 基于文态环境保护的工矿城镇改造规划研究——以哈密市三道岭镇为例 下载:62 浏览:379
  • 于洋 赵博 严杰 钱玥希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 摘要:
    在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如火如荼,资源型城镇却转型困难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众多工矿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文态环境保护视角,根据工矿城镇文态环境的丰富内涵及其未被充分重视与保护的现实情况,从认知、实施、保障三个层面提出加强工矿城镇文态环境保护的策略。以新疆哈密市三道岭镇为例,梳理分析现有文态资源,运用所提策略从规划分区厘清保护范围、功能布局明确保护措施、建筑改造完善保护载体三方面给出措施。为三道岭面临发展路径单一及动力缺失问题提供了可行的特色化改造规划路径,也为同类型城镇规划改造和修补提供借鉴与参考。
  • 基于全尺度分析的村落特色空间形态双重基因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宁波市雁村为例 下载:63 浏览:343
  • 陈蕾1 刘凌云2 任绍斌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 摘要:
    村落特色空间形态的塑造、保护与修补是当代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解析框架,地域性研究有待补充。文章以浙江省宁波市雁村为例,首先采用"整体格局—巷弄肌理—到院落组合—建筑单体"的一套全尺度分析框架,识别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其次,理论解析指出,以雁村为代表的村落空间形态受到长时段的外部自然基因和中时段的内在文化基因的双重影响:区域地形地貌和局域山水格局是外部自然基因中的典型影响因素;山水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宗族制度、村落精神是内在文化基因中的典型影响因素。试图丰富我国乡村空间研究维度,启发乡村特色空间形态保护与修补工作。
  • 基于卫星影像的传统村落平面形态识别研究——以保定西部传统村落为例 下载:79 浏览:397
  • 郑继永1 王广和2 许颖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 摘要: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潜在的可利用价值,而当今仍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村落处于尚未发现状态。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平面形态特征,体现在平面色彩、村落布局、院落组合、建筑单体等方面。传统村落的平面形态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卫星影像的相关分析软件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使用,可作为传统村落识别的辅助工具。本文在分析保定西部地理概况、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保定西部传统村落平面形态特征,并与现代村落平面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及内在机制,探究如何基于卫星影像进行该地区传统村落平面形态识别,以寻求传统村落发掘的辅助方法。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隐性收缩”的特征与机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下载:77 浏览:416
  • 刘锦1,2 邓春凤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 摘要: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为一些城市注入了增长动力,也使得另一些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带来的发展困境。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广东省茂名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茂名人口收缩现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机理。通过研究可以看到,茂名的人口外流是户籍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倒挂"格局下,以农业人口流出为主的"隐性收缩"现象。这一过程伴随着产业、空间和财政收支持续增长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所经历的标志着城市衰败的收缩现象存在本质差异。茂名城市人口的"隐性收缩"既是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背景下,茂名应当抓住农业人口流出的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端人才流入,推动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 千年古桥与传统村落的依存关系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下载:68 浏览:379
  • 王敏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 摘要:
    文章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洛阳桥的环境提升为例,探索基于文化遗产与村落社区依存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通过对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桥、两个传统村落社区的历史互动、依存关系演变的认知,以综合环境提升为契机,重建遗产与社区的关联,恢复社区对遗产缺失的信任,唤醒社区传统意识,助力社区的自主守护,实现遗产、环境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创新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环境整治"的概念与方法,将短期的、外在的形象美化深化为整体的、长效的、内在的品质提升,并借此实践遗产与社区"依存关系修复"的技术策略。
  • 绩效提升视域下产业扶贫瓶颈与路径优化分析——来自甘肃省漳县沙棘产业的调查 下载:71 浏览:393
  • 董雪梅 张艳荣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7期
  • 摘要:
    文章选取黄土高原地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通过建立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农户素质、长效机制综合考量扶贫效果,并引入三角模糊数改进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甘肃漳县沙棘产业化扶贫绩效水平。发现其绩效提升过程中主要发展瓶颈表现为:产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效益尚待挖掘、社会保障效益低下、农户参与产业能力提升缺乏推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为此,文章提出基于减贫与生态耦合目标下的产业扶贫路径优化策略:加强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与行政支持、培育龙头产业发展深精加工、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人力资本培养。
  •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京郊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探索——以海淀区七王坟试点村为例 下载:62 浏览:366
  • 孙立1,2 郭秋萌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7期
  • 摘要:
    经过多年的农村发展改革实践,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业,被证实能够将一二三产有机结合,并带动相关产业综合发展。当前北京市乡村旅游铺开面广,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大拆大建,抹灭乡村本土文化特色;"粗暴"使用自然文化资源,危害乡村旅游独特卖点;产业选择同质化,乡村旅游形式缺乏新意等。本文尝试在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海淀区七王坟试点村为例,从规划保障、生态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以期为将来京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转型策略——以山东省阳谷县高庙王镇为例 下载:75 浏览:387
  • 卢道典1 陆嘉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7期
  • 摘要:
    我国中西部地区广泛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农业型小城镇,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发展专业特色镇。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高庙王镇为研究案例,调研发现该镇具有建成区规模小、城镇化缓慢、产业层次低、镇村均衡布局等典型特征。从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来看,高庙王镇面临特色山水及历史文化资源不足、加工制造业基础过于薄弱、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乡镇财力较弱等明显不足,制约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议高庙王镇选择立足"本地化、绿色化、智慧化、服务化、精细化"的特色化发展路径,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体系,打造全覆盖、多元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延长辣椒特色产业链,激发内生制度动力,促进高庙王镇从依托辣椒种植产业转向全面特色化发展。
  • 以发展花文化为导向的农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开封市都市农业园区规划为例 下载:70 浏览:393
  • 史英霞 孟祥彬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7期
  • 摘要:
    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园区成为很多地区发展农业的选择。然而目前国内大多农业园区的建设存在着趋同化、同质化、缺乏特色等现象,故而亟需探索农业园区发展的新亮点及独特的农业品牌。本文以"花文化"为突破点,发展以花文化为导向的农业园区,探索花文化导向下农业园区的规划原则及花文化主题在农业园区中的表达途径:文化符号的植入—硬质景观营造—软质景观营造—农事活动引入—创意产品体现。最后以河南省开封市都市农业园区规划为例,说明以"花文化"为导向的农业园区的实践研究,以期为相关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城镇建设与科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1
访问量 95623
下载量 18213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557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