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保护》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有关空气污染监测和建模、大气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最新论文,反映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环境保护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375

《中国环境保护》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长制”政策效力评估——基于2008~2018年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下载:59 浏览:344
  • 艾丽娜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8期
  •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008~2018年"河长制"政策为研究对象。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政策量化分析,并且构建政策效力评估模型。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长制"政策整体效力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且变动趋势与政策数量大体上具有一致性,但"河长制"的年平均效力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波动,且年平均效力值普遍较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值普遍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政策主体地位较低,政策文本中一般政策目标明确但涉及到详细的量化指标却较少。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河长制"的政策效力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来仍需要多元力量参与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注重明确政策目标和具体的量化指标。
  • 黄岐半岛海域赤潮高发区水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通径分析 下载:65 浏览:374
  • 陈佩君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7期
  • 摘要:
    2016年对黄岐半岛海域赤潮高发区进行了水环境调查,获取了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营养盐等水质因子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叶绿素a的各影响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并用通径分析原理分析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叶绿素a产生影响的水质因子有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亚硝酸盐-氮。通径系数分别为-0.546、-0.888、1.134、1.428、-0.335、-0.775和-1.300。其中溶解氧对叶绿素a正向影响最大,而亚硝酸盐对叶绿素a负向影响最大。
  • 辽河口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63 浏览:365
  • 孙越峰1,2,3 秦艳杰1 李洪波2 吴荷4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7期
  • 摘要:
    2013年8月、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先后3次对辽河口海域进行航次调查,对相关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河口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西北部浓度高,东南区域浓度较低;夏秋呈相反的分布特征在夏季为近河口区域低、河口外区域高,且区域之间的浓度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西南区域;秋季表现为近河口区域高,远离河口区域较低,叶绿素a较大值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口的区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粒径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Nano-级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在3个季度中均为最大。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素复杂:在春季,硝酸盐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在夏季,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以及总氮均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水温(SST)与叶绿素a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秋季,悬浮物(SS)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
  • 基于模糊DEMATEL-ISM太湖流域氮减排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71 浏览:400
  • 席轩1 张骥骧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7期
  • 摘要:
    针对目前流域氮污染问题的持续恶化,文章首先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氮减排的影响因素体系,通过模糊DEMATEL法对各因素进行梳理得到关键因素,然后利用改进的ISM构建各因素的递阶解释结构模型,最后进行复杂网络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关键因素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和技术层面并且位于系统结构的较高层次,同时单位氮减排成本和排污权交易价格虽位于较低层次但易受到较多高层次因素的影响。此外,该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的最大度较大以及平均路径短,因此各关键因素联系紧密复杂、传递迅速,容易导致流域氮污染进一步的恶化。
  • 辽宁省一次大气重度污染过程预报准确性分析 下载:48 浏览:424
  • 刘枢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6期
  • 摘要:
    2019年春季辽宁省出现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的空气质量重度污染过程,为进一步了解此次环境空气重度污染过程的预报情况,对CMAQ模型、REG模型和人工订正法在此次污染过程中的污染等级和AQI范围的预报准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订正法未来24 h跨级预报准确率最高,72 h最低;AQI范围预报中,人工订正法在未来24和72 h均值预报中准确率均为最高,48 h预报REG模型准确率最高,CMAQ模型均为最低;各预报方法在污染过程前期、后期的预报准确率均高于污染过程中期。
  • 生活饮用水中六六六、滴滴涕、六氯苯测定方法的优化 下载:59 浏览:457
  • 王佳1 王珊1 郭爽1 高勤叶1 赵彩会2 李宏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6期
  • 摘要:
    文章综合现有国标中关于六六六(BHC)、滴滴涕(DDT)和六氯苯(HCB)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取样量、萃取剂量、分离程序等进行方法优化和验证,采用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InertCap 5石英毛细管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测定,在0.025~0.5μg/L添加水平下,六六六、滴滴涕、六氯苯9种物质的平均回收率为92.5%~104.3%,相对标准偏差为0.9%~4.5%,方法检出限为0.01~0.04μg/L。优化后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回收率、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具有实用价值。
  • Cu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于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 下载:81 浏览:488
  • 刘靳1 涂耀仁1,2 段艳平1,2 张浩1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6期
  • 摘要:
    精准鉴别重金属污染来源是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污染来源交错复杂的环境中,传统以多元统计分析重金属污染种类、浓度、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无法正确评估其污染来源与迁移途径。采用稳定同位素源解析的分析手段是对重金属污染进行源解析的最佳手段之一。文章系统介绍Cu同位素源解析的示踪原理与方法,进一步阐述其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并在单一同位素无法判别污染来源的情况下,补充论述Cu同位素与其他非传统稳定同位素联用的源解析应用实例,最终提出现今同位素源解析的研究趋势与未来展望,对当前环境领域内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机器学习的细粒度空气质量时间预测器 下载:63 浏览:493
  • 曹鑫磊 冯锋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6期
  • 摘要:
    针对空气质量状况的预防和治理,提出了基于线性回归的空气质量预测方法。作为时间预测器,更多的是考虑本地的历史数据、过去与未来的状况,挖掘空气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及变化趋势,为了选取最优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与空气质量变化关系密切且存在线性关系的特征,以此特征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Cross-Validation方法进行评估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到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效果良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环境行政机关败诉案件实证研究 下载:59 浏览:455
  • 晋海1 康欣颖1 王彬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5期
  • 摘要:
    对我国环境行政机关行政诉讼败诉案件进行实证研究,对于构建我国环境行政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降低行政机关行政诉讼败诉率,促进环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环境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公众认同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环境行政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从年度、行政行为类型、地区等不同维度对败诉案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在环境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平均败诉率较高,且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相关制度不完善,行政机关执法不规范,多数部门未建立环境行政风险防范体系是行政机关败诉的主要原因。通过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诉后评估与追责机制等措施构建环境行政风险防范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环境行政机关败诉率。
  • 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水平评价研究 下载:69 浏览:492
  • 任志涛 党斐艳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5期
  • 摘要: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各个途径为数据依据,先通过数学变换和降维得到新的指标并算出分值,再通过熵值法赋权,对31个省市的公众参与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公众参与水平最高,后依次是中南、西南、东北和华北地区。以此结果为基础提出制定个性化环保政策、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和提升公众环保意识3条建议。
  • 煤焦油沥青污染特性分析研究 下载:76 浏览:419
  • 王小娜1,2 黄相国1,2 邢峰1,2 许增贵1,2 刘博1,2 刘光聪1,2 卞思思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5期
  • 摘要:
    以山西某煤焦油深加工企业产生的煤焦油沥青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分析美国环保局列出的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讨论了多环芳烃的组分、环数分布及等效致癌毒性等。采用BCR连续提取方法,分析了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煤沥青中16种多环芳烃主要以低环(2~3环)和中环(4环)为主,高致突变性物质、致癌性物质总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煤沥青的总BaP等效毒性浓度为2 746.46 mg/kg,高于煤焦油之外的其他煤化工残渣,具有潜在致癌性;煤焦油沥青中重金属含量大小排序为Pb>Cr>Zn>Ni>Cu>Cd>Se;Pb、Cd的残渣态略占优势,Cu和Cr的氧化态含量略高,Ni的还原态含量最高,Zn的氧化态最高。
  • 冷库输氨管道氨气泄漏扩散特性分析及事故后果研究 下载:51 浏览:501
  • 齐晗兵1,2 吴亦萌1 王迪1 王秋实1 李栋1,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5期
  • 摘要:
    针对冷库输氨管道老化腐蚀从而发生泄漏问题,建立开放空间氨气泄漏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分析了泄漏时间、泄漏速度和环境风速对氨气在开放空间浓度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泄漏时间对氨气浓度分布影响很大,随着时间增长,空间各点氨气浓度总体逐渐增大后稳定不变,不同点浓度增大的路径不同,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也不同;泄漏速度越大,氨气在同一时间内扩散范围越大,对大气环境危害更严重;风速越大,扩散区域有所偏移,但区域内氨气浓度变化不大。研究结论可为冷库氨泄漏事故处理提供借鉴。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环境保护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21
访问量 140562
下载量 30568
总被引次数 382
影响因子 0.815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