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研究
海洋研究
《海洋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全球性海洋科技的新发展,报道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及资料数据的分析研究等,为全球的海洋学科研究服务。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海洋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29

《海洋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内孤立波浅化破碎过程斜坡沉积物孔压响应特征实验分析 下载:79 浏览:427
  • 乔路正1 郭秀军2 田壮才1 余乐1 《海洋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观测资料显示内孤立波沿斜坡浅化过程对海底沉积物的作用犹如一台水中吸尘器,在破碎转换阶段达到最强,甚至会触发一系列地质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为界定此过程中沉积物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在大型重力式分层流水槽中模拟不同振幅内孤立波和不同类型沉积物斜坡连续作用过程,利用孔隙水压力采集系统实时记录孔隙水压力变化,对比分析不同水动力、坡度、沉积物类型情况下沉积物中超孔压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内孤立波破碎过程,破波位置海床表层波压力和不同深度超孔隙水压力都存在相似的"U"型负压力变化过程;破碎波经过位置沉积物表现为和表面波压力正相关的孔压响应特征。破碎点沉积物中超孔压幅值随深度减小,约在6%波长深度位置减少到坡面压力的50%。超孔压幅值和内孤立波振幅、沉积物类型和斜坡度密切相关,坡度由0.071变化到0.160时,波压力幅值可增大至1.6倍。内孤立波振幅变化不影响不同类型海床土动力响应规律,只与超孔隙水压力值大小有关,内孤立波对海床的动力作用可认为弹性作用。
  • 基于SAR图像雨团足印的海面风向提取方法 下载:78 浏览:495
  • 叶小敏1,2 林明森1,2,3 梁超1,2 邹亚荣1,2 袁新哲1,2 《海洋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利用地球物理模式函数进行SAR海面风速反演时,需以风向作为地球物理模式函数的输入。本文应用了一种利用SAR图像上雨团足印顺风一侧比逆风一侧明亮的图像特征的海面风向提取方法,以进行海面风速反演。4景RADARSAT-2卫星SAR示例数据风向提取结果相对于ASCAT散射计的风向均方根误差满足不大于16°。分别以本文方法提取的风向和ASCAT散射计风向作为输入,利用地球物理模式函数CMOD5进行海面风速的SAR反演,两者的风速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其均方根误差差值不超过0.3m/s。本文利用SAR图像雨团足印信息的风向提取方法准确可靠,可应用于SAR海面风速反演。
  • 台湾海峡冬、夏季氮通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51 浏览:378
  • 杨金湘1 王佳2 《海洋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气候态驱动的台湾海峡物理-生态耦合模型(ROMS-NPZD)。与遥感观测数据的比较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冬、夏季台湾海峡主要的温度和叶绿素分布特征。模型揭示了夏季台湾海峡营养盐输运的东、西通道,与南海次表层水的入侵通道一致;冬季,海峡中的营养盐来源于闽浙沿岸水和通过澎湖水道入侵的南海次表层水。模拟结果表明:夏季,通过海峡流入东海的氮主要为有机氮;冬季,闽浙沿岸流为海峡和南海北部陆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不仅如此,南海次表层水进入海峡的营养盐通量与夏季相当。
  • 多源资料重构三维海温场的先验误差估计和诊断分析 下载:81 浏览:501
  • 陈建1 姜祝辉1 宿兴涛1 闫恒乾2 宋博2 安玉柱1 路凯程1 《海洋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针对遥感资料与实况观测融合重构三维海温场的问题,改进了最优插值中的先验统计信息估计,并研究了背景场和观测项的各自影响机制。在最优插值中,将背景场分别取为平均气候场(静态方案)和遥感合成场(动态方案);在最优融合前,用后验诊断方法迭代优化了背景误差和观测误差协方差;融合完成后,用观测空间诊断误差和模式格点指标对比分析两种方案。主要结论:(1)动态方案相对于静态方案分析误差减小的绝对量值由二者的观测误差之差决定、减小的相对程度由二者的背景误差之比决定;(2)背景场的调整作用在中高纬占优势、在赤道海域与观测项调整作用相当,是由协方差相关尺度的准纬向分布特征决定的;(3)动态分析场的中尺度信号谱能量整体比静态分析场高1~3个量级,但在热带海域相当;(4)遥感资料通过分辨实况观测所无法分辨出来的海温中尺度特征,达到减小误差、提高有效分辨率的效果。
  • 南海中尺度涡温盐异常三维结构 下载:68 浏览:417
  • 谢旭丹1 王静1 储小青2 程旭华2 《海洋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基于1994—2015年海面高度异常数据,采用winding-angle中尺度涡旋探测算法识别出南海范围内共5 899个反气旋涡(AE)和3 792个气旋涡(CE),结合世界海洋数据集(WOD13)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SCSIO)温盐观测数据集,采用基于变分法的客观插值方法,合成了南海及南海各区域中尺度涡的温盐异常三维结构。结果表明,本文采取的插值方式能有效地获得涡旋三维结构,垂向尺度上也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在平均状态下,南海AE温盐异常强度明显大于CE,AE正位温异常主体结构深度约440m,而CE仅在320m以浅维持涡旋结构;两者最大位温异常均出现在次表层约80m上下,AE达2.02℃,CE达-1.60℃。盐度异常影响深度约150m,最大盐度异常出现在50m深附近,AE达-0.24,CE达0.28,同时由于涡旋在不单调变化的背景盐度场中引起海水下沉(上升),AE盐度异常结构呈"上负下正"而CE呈"上正下负"式结构。南海各区域合成涡旋的温、盐异常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可能与各区域涡旋的生成机制及背景温盐场有关。
  • Cu2+对泥蚶血红蛋白(Tg-HbⅡ)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482
  • 张顺琴 王素芳 陈梦玫 林志华 《海洋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本文利用Cu2+处理泥蚶血红蛋白(Tg-HbⅡ),分别检测Cu2+对Tg-HbⅡ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结构的影响,同时检测Pro对Cu2+作用下Tg-HbⅡ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加,TgHbⅡ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丧失,Cu2+抑制Tg-HbⅡ的过氧化物酶活性类型属于非竞争-竞争混合型抑制,其失活速率具有浓度依赖性,失活过程呈单相变化,表现为一级反应动力学,并且不同浓度Cu2+能影响Tg-HbⅡ的三级结构变化;另外,Pro对Tg-HbⅡ的空间结构及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保护作用,能阻止Tg-HbⅡ的聚沉、恢复Tg-HbⅡ的结构与过氧化物酶活性。
  • 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补充量年际变动模拟研究 下载:85 浏览:517
  • 李曰嵩1 潘灵芝2 官文江3 焦俊鹏1 《海洋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年际资源量波动较大,物理环境对其资源量的丰歉影响很大。本文运用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初期生态模型,模拟1978-2013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模拟发现,物理环境的变化确实能导致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年际差异,并且在90年代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资源补充量最多的2002年(1.8×10~9尾)与最少的1996年(6.5×10~8尾)相差1.15×10~9尾。产卵后的15~30d,即4月份鱼卵仔鱼所处的海洋物理环境对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起到重要作用,4月底鱼卵仔鱼的存活量基本上决定了东海鲐鱼最终的资源补充量的多寡。4月份的水温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物理因素之一,4月份水温高有利于提高鲐鱼的资源补充量,相反,水温偏低不利于鲐鱼的资源补充量。4月份的台湾暖流的流速也是影响鲐鱼资源补充量的另外一个物理因素,4月份台湾暖流的势力强对东海鲐鱼最终资源补充量是有利的,相反,流速小对补充量较不利。4月份台湾暖流的水温、流速决定最终东海鲐鱼资源补充量。
  • 利用资料同化方法优化观测系统的空间布局:以泰国湾为例 下载:97 浏览:478
  • 史军强1,2,3 尹训强2,3 乔方利2,3,4 《海洋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海洋观测费用高昂,设计科学高效的观测系统可以充分发挥观测的效能。本文以泰国湾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系统为例,利用数据同化方法对观测系统进行了最优布局。首先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泰国湾海域高分辨率三维斜压水动力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一种改进的高效集合卡曼滤波同化方法对岸基高频地波雷达表层海流观测系统开展观测效能评估数值实验。通过观测区域的不同组合方式将3个区域的雷达表层海流数据同化到数值模式中,实验结果表明,岸基高频地波雷达表层海流观测系统可有效降低高分辨数值模式的海流模拟误差。但不同观测区域的组合提供的观测数据对改善海流模拟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泰国湾现有观测系统雷达站位布设方式应进一步优化。本文最后给出了研究区域最优观测站位的布局方案,可作为下一步观测系统进行布局调整的指导。
  • 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晚更新世以来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 下载:66 浏览:318
  • 刘金庆1,2 宋红瑛3 印萍1,2 张勇1,2 曹志敏4 《海洋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孔(孔深25.1m)岩心开展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WHZK01孔主要以普通角闪石(22.1%)、磁铁矿(20.0%)和绿帘石(17.7%)为主,晚更新世以来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矿物组合带。氧同位素3期晚期河流相沉积(DU3)主要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末次冰后期河漫滩-河口湾相沉积(DU2)主要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褐铁矿。全新世滨-浅海相沉积(DU1)主要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绿帘石-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重矿物物源判别表明,DU3和DU2层沉积物主要来自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河流输入。DU1层沉积物主要来自沿岸流输运的大量黄河细粒物质,沿岸河流物质和岛屿侵蚀物也有少量贡献。
  • 基于多项式回归模型的岛礁遥感浅海水深反演 下载:73 浏览:519
  • 王燕红1 陈义兰1 周兴华1,2 杨磊1 付延光2 《海洋研究》 2018年1期
  • 摘要:
    Lyzenga’s模型由于简单有效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模型易欠拟合导致精度不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yzenga’s模型的改进模型,通过增加多项式次数的方法,扩大模型特征维度,使得反演模型正确拟合,从而提高反演精度。基于WorldView-2遥感影像和0~30m实测水深数据反演岛礁周围浅水水深,使用10折交叉验证和模型残差分析两种方法验证了改进模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精度更高,在多项式次数为3时,模型最优。最后,根据改进模型反演得到的水深建立岛礁水下地形模型,能够直观、丰富地表达岛礁礁盘的微地形信息。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海洋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69
访问量 140562
下载量 20598
总被引次数 385
影响因子 0.806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