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心理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057

《心理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类共情的中介作用 下载:42 浏览:384
  • 张璟1,2 袁悦1,3 卫博峰1 熊红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 摘要: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 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 下载:30 浏览:240
  • 陈其锦 黄敏儿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 摘要:
    为了探究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招募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回忆近期发生并分享了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事件,并报告与他人分享情绪的基本形态、分享动机,以及多项社会适应指标。研究检验了情绪社会分享动机问卷(SSMS)中文版的信效度,发现新版SSMS存在7个因子,即认知清晰、宣泄、影响他人、获得关注、共情、寻求支持、告知他人。7个动机因子中,认知情绪、宣泄、寻求支持和告知他人与社会适应指标有较强相关。积极情绪事件分享在影响他人、获取关注和告知他人等方面动机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动机在认知清晰和引发共情方面较强。而且,女性的宣泄动机较强,男性在获取关注上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时,女性有较强的引发共情动机。
  • 国外临床心理督导中测量工具介绍 下载:31 浏览:276
  • 杨妲 田瑞琪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临床督导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评价是临床督导的核心,而问卷测量法是评价的主要手段。重点介绍和评述了国外临床心理督导研究中测量督导过程、督导结果,以及督导师和被督导者特质等方面的问卷。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心理督导问卷的特点,并为国内研究者未来开展督导测量研究提供了建议。
  • 神经质人格特征的研究现状 下载:42 浏览:303
  • 刘青飞1 袁勇贵1,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近年来,关于心身健康的问题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学者们认为人格特质与健康密不可分,"病由心生"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神经质是人格特质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作为一种消极情绪的代名词受到了众多学者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神经质问题,却鲜有对神经质这一人格特征进行较为系统地论述。研究旨在对神经质的研究现状、评估方法以及有效的预防和缓解进行简要概述。
  • 精神疾病患者日间康复的质性研究 下载:60 浏览:332
  • 黄雨欣 吴佳惠 袁丽娜 张萌 吴岩 宋立升 潘桂花 范青 王勇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目的:了解精神疾病康复者在日间康复中心的活动状况,并且关注患者对日间康复中心的真实感受。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参与式观察和个案访谈法进行调查。随后,将所得数据资料通过主题分析法进行转录、编码、归纳和总结。结果:本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康复的目标、康复的过程、康复的效果三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日间康复中心存在的问题有"人力资源短缺""活动趣味性不足""被动康复"等。对学员来说,康复也是一个相当主观和个人化的概念,康复中心对不同学员而言意味着"安乐窝""与社会联接的窗口"或"过渡站"。结论:精神疾病康复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个性化、具体化的分析和讨论。
  • 非平衡双语者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掩蔽翻译启动效应 下载:44 浏览:445
  • 陈佳昕1,2 刘阳1,2 闻素霞1,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 摘要:
    采用掩蔽启动范式下的词汇决定任务对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同源词和非同源词的启动效应进行考察。实验包括同源词和非同源词两个实验,均为2(启动类型)×2(翻译方向)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结果显示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同源词启动效应显著,方向效应不显著,非同源词启动效应和方向效应均显著,同时,两个方向上(L1-L2、L2-L1),同源词启动效应均大于非同源词的启动效应。表明非平衡维英双语者具有同源词优势效应。此外,同源词两个方向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具有对称性,而非同源词两个方向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具有不对称性。
  • 基于不同情绪的前瞻记忆及TAP效应的影响研究 下载:56 浏览:392
  • 赵彤1 杨昭宁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 摘要:
    前瞻记忆是指现在对将来某一段时间要做的行为的记忆。采用情绪图片作为诱发材料,研究了在情绪刺激下前瞻记忆任务以及前瞻记忆TAP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情绪效价主效应显著,正性情绪组成绩显著高于中性情绪组和负性情绪组;前瞻记忆TAP效应在正性情绪和中性情绪下显著,负性情绪下部分显著;在不同情绪效价影响下,语义—语义组、语义—知觉组、知觉—知觉组以及知觉—语义组的前瞻记忆成绩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 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调节效应 下载:47 浏览:348
  • 冯墨女1,2 刘晓明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 摘要:
    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关系的影响。采用3(情绪体验:中性、积极、消极)×2(行动控制风格:行动导向、状态导向)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延迟匹配记忆任务实验。研究发现,中性与积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导向与状态导向空间工作记忆结果差异显著,行动导向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体验下,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空间工作记忆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 具身认知的“七宗罪” 下载:70 浏览:439
  • 周倩1 廖小根1 姜孟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 摘要:
    近二十年来,具身认知已逐渐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其理论主张已经辐射到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运用范围逐渐扩大。诚然,具身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离身"认知的不足,但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循环论证,解释不充分,完全的二元对立,文化、社会、语言因素的忽视等。因此,当务之急是改进研究方法,摒弃先入之见,使其真正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研究。
  •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隐喻表征 下载:62 浏览:511
  • 赵岩 伍麟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 摘要: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 信息载体对初一学生认知负荷与态度偏好的影响 下载:37 浏览:329
  • 戴步云1 邓磊1,2 简小珠3 王东东4 王亚捷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0期
  • 摘要:
    使用认知负荷量表和态度偏好问卷,以相同文章为材料,探究初一学生基于不同信息载体(纸质、电脑、电子阅读器)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的差异。结果显示:(1)纸质阅读组的认知负荷大于电脑组和电子阅读器组;(2)电脑组和电子阅读器组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被试基于特定载体的认知负荷和态度偏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所有结果均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更加喜欢进行电子阅读。因此,在现实教学中不必只使用纸质材料,还可适当使用电子阅读。
  • 基于因果报应观念的认知调查与厚黑行为抑制效果分析 下载:47 浏览:337
  • 汤舒俊1 郭永玉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0期
  • 摘要: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的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的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的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友。(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能显著地抑制厚黑行为,中性材料的启动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 中国人敬畏特质的心理结构研究 下载:46 浏览:384
  • 赵欢欢1 许燕2 张和云3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0期
  • 摘要:
    本研究基于人格词汇学假设,探索中国人敬畏特质的心理结构。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建立39个词汇的敬畏特质词汇表。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编制了包含24个词汇的中国人敬畏特质词汇评定问卷。结果表明:(1)中国人的敬畏特质是一个包括谨慎、尊重、谦卑、欣赏的四维结构;(2)编制的中国人敬畏特质词汇评定问卷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 不同性质的汉语高熟悉度隐喻意义加工过程——来自ERP研究的证据 下载:43 浏览:447
  • 李莹1 刘俊2 张灿1 王悦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0期
  • 摘要:
    采用ERP技术考察不同性质隐喻加工的时间进程与神经机制。以词对方式呈现词源性隐喻、引发性隐喻、一般字面义,被试进行语义相关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从引发性隐喻、一般字面义到词源性隐喻,N400平均波幅呈阶梯状递减,引发性隐喻和词源性隐喻的P600平均波幅大于一般字面义。对于不同类型词对诱发的N400,大脑左半球没有显著差异,但右半球上引发性隐喻显著大于词源性隐喻和字面义词对。并且右半球P600平均波幅更大,但三种词对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日常熟悉隐喻的理解更符合平行假说但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2)右半球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与隐喻性质和加工阶段有关。
  • 对象概念的具身认知能力模型构建 下载:44 浏览:268
  • 王金龙1 曾绪1 鲜大权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9期
  • 摘要:
    研究旨在从具身认知视角重新建构概念熟悉度、概念掌握度及名词具身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探索了具体名词的具身性与概念掌握度的关系。借助Amsel等(2012)的调查结果和MRC心理语言学数据,采用逻辑演绎与回归分析结合的建模法构建了376个具体名词的具身性与概念掌握度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具身认知能力假设。结果表明,对象概念的在线加工过程呈现出一个较长的"停滞期",反映了认知主体的具身认知潜势。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心理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6
访问量 160258
下载量 76521
总被引次数 723
影响因子 1.5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