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聚合物微球调驱注入参数优化室内实验研究 下载:60 浏览:386

张金元 《中国石油工业》 2019年11期

摘要:
聚合物微球在储层中通过运移、膨胀、堵塞、变形、再运移、再堵塞的特性对油藏进行深部调驱。为了确定低渗透油田在高含水期聚合物微球合理注入参数,利用双填砂管并联物理调驱模拟实验装置,评价了聚合物微球注入浓度、聚合物微球注入量和注入时机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最佳注入浓度为2 000 mg/L;最佳注入量为0.3 PV;最佳注入聚合物微球乳液的时机是动态含水率为80%。

定边油田长2特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物性影响因素 下载:29 浏览:216

林红先1,2 屈展1,2 《中国石油工业》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及物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定边油田长2特低渗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物性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2砂岩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减少储层孔隙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储层孔隙损失率,而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长2砂岩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储层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过程和历史密切相关,经计算压实损失的孔隙度为22.18%,胶结损失孔隙度为5.26%,溶蚀增加孔隙度为3.18%,最终计算长2砂岩储层孔隙度定格为16.14%,与实测平均孔隙度值16.04%较一致,成岩作用的剖析与孔隙定量演化为评价和筛选有利储层提供了地质依据和技术支持。

压力反转大压差气井分层完井延长测试技术 下载:62 浏览:402

葛俊瑞 李艳飞 李三喜 蔡斌 《中国石油工业》 2019年5期

摘要:
东海某M区块气藏埋深超过4 000 m,主要为高温高压、低孔低渗储层,且纵向存在多套压力层系,出现压力反转现象。为避免复杂地质风险可能带来的投资失误,采用钻井平台作为生产装置实施延长测试,为快速落实储量、评价开发效果提供支撑。针对此类压力反转的气藏类型,采用高密度无固相完井液和动态暂堵液配合使用,有效控制大压差储层的井控及漏失风险,使用多功能清洁工具配合控压洗井、一趟管柱打开多套储层等措施,有效提高储层保护效果。为了改善低孔渗气藏的连通效果,采用双爆轰复合扩容射孔技术,大幅改善孔眼渗透率和导流能力;针对井筒完整性及工程风险,设计采用双井下安全阀的测试管柱结构,结合气密等级V0的封隔器,实现了安全测试与可靠分层;优选钢丝作业下入井下存储式压力计的方式,结合SPS单相井下PVT取样器,实现储层温度压力的连续监测和井筒流体样品的采集。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实现了两套层系安全、优质、稳定的延长测试作业,压力系数差0.43、绝对压差16 MPa,取全取准了地质资料,为类似测试提供了重要借鉴。

歧口凹陷页岩油水平井轨迹优化技术 下载:45 浏览:470

郭淑文1 周淑慧1 彭雪梅2 邢兴1 肖娟1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1期

摘要:
歧口凹陷沙一下页岩油厚度薄、地震资料分辨率低,需要研究高分辨率反演及水平井轨迹精确控制技术。通过岩性交会分析,采用敏感页岩岩性曲线重建及低频约束高分辨率构形反演技术,有效提高地震反演分辨率,识别出岩性及不同页岩油甜点体的空间分布,高分辨率预测结果符合细粒沉积岩的横向稳定分布的沉积规律。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三维速度场建模的水平井轨迹空变时深转换技术,可精确计算水平井轨迹深度。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平井控制点的深度计算误差,提高钻井成功率。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侏罗系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 下载:65 浏览:449

昌琪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0期

摘要:
侏罗系作为孔雀河斜坡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之一,良好的储层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给今后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综合利用岩芯、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物性分析等资料,从岩石碎屑组分、沉积等方面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侏罗系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结构、成分成熟度低,分选中等—差。物性总体一般,总体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次之。研究区侏罗系发育两套储盖组合,即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下部砂岩与其上部泥岩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和下侏罗统

大牛地气田中二叠统盒1段气藏产液特征及控制因素 下载:45 浏览:452

吴永峰 任广磊 《天然气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北部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1段气藏的产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该气藏地层水赋存状态、生产动态特征及分布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液井储层地质特征、生烃强度、泥岩隔夹层发育状况、局部砂体构造等对气水分布的影响,指出了含水气藏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大牛地气田盒1段气藏属于浅水低能辫状河沉积体系,储层物性差,气体以气水混生为主;②气藏产液类型主要为孔隙中的自由水和毛细管水,基于生产特征将气田北部划分为低产液、中产液、高产液3个区域;③生烃强度控制了产液井的分布范围,生烃强度大的区域有着充足的气源补给,易于天然气富集;④储层内部泥岩隔夹层及泥质含量发育情况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程度,对于储层泥岩隔夹层薄、泥质含量低、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的连通心滩厚砂体,储层多以气层为主,表现为低产液区;⑤整个大区域构造对气水的分布控制作用不显著,但在同一期连通的砂体内部表现为上气下水的特征,局部构造高点仍是天然气的相对富集区。结论认为,通过气水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的探析,可以对气田开发调整与气井管理提供指导。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渐新统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下载:79 浏览:454

朱沛苑 范彩伟 元庆涛 尤丽 谭建财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明确琼东南盆地新近系中新统与古近系渐新统优质储层的发育规律,推动该盆地的天然气勘探进程,进而打开深层勘探新局面,以该盆地崖城区与宝岛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研究区中新统与渐新统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特征,明确了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崖城区沉积物搬运距离相对较近,导致该区中新统与渐新统储层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低于宝岛区;②崖城区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其次为溶蚀孔、微孔隙等次生孔隙;③崖城区储层具备中孔隙度、高渗透率、较细喉、均匀型等特点,宝岛区储层具备中—高孔隙度、中—低渗透率、微细喉、不均匀型等特点;④随着埋深增加,崖城区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呈降低趋势;⑤沉积相带是琼东南盆地储层物性的先决控制因素,成岩作用是其关键控制因素,其中压实作用是造成储层储集性能变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层超压对储层储集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有限。

黔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储层可压性评价 下载:57 浏览:487

张曼婷 付炜 《天然气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对黔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储层可压性进行评价,以该煤田JC-1井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井泥页岩含气性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含气性分级将龙潭组由下至上分为4个层段,对重点含气层段的富有机质泥页岩样品的全岩矿物组成特征与岩石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可压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JC-1井泥页岩含气显示与有机碳含量较高,其中层段1的总有机碳含量与含气性最好。②储层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及一定量的菱铁矿和黄铁矿等矿物。③岩石抗压强度介于12.40~60.20MPa,抗拉强度介于1.21~6.07 MPa,杨氏模量介于(18.90~31.30)×103MPa,泊松比介于0.19~0.28。④层段1的矿物脆性指数最高,平均为56.84%;层段2的矿物脆性指数低,平均为32.89%;层段3的矿物脆性指数偏低,平均为41.09%;全井段泥页岩样品弹性参数法脆性指数介于44.73%~66.30%,平均为53.16%,各层段无明显变化;层段1在横向上的厚度变化小,展布稳定。结论认为,黔北煤田龙潭组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开发潜力,其中层段1含气显示好、有机碳含量高、岩石脆性较高、抗拉强度低,可压性强,有利于压裂改造,并且富有机质岩层厚度大、横向展布稳定,是最佳的页岩气储层。

分频道积分技术在苏59气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下载:37 浏览:332

曹军1,2 王林飞1,2 葛学胜1,2 程少杰1,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8期

摘要:
目前,随着我国油气田勘探程度的增加,勘探目标已逐渐转向地层、岩性等复杂油气藏。本文针对苏59地区储层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利用地震波通过含气层时高频能量发生明显衰减、地震道积分剖面出现异常高值、部分地震属性出现异常响应等现象,对地震资料进行了道积分处理,并对道积分剖面进行了时频分析,获得了各单频道积分剖面。通过对比单频道积分剖面,初步预测了储层中可能存在的"甜点",并提取振幅总能量、均方根振幅、绝对振幅和、弧形长度等地震属性,通过这些地震属性的异常响应,结合钻井和其他资料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功预测出了剖面上存在的"甜点"。

致密砂岩储层“四性”特征及有效厚度下限值的确定——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山1段为例 下载:68 浏览:468

叶超 刘宏义 李传浩 高伟 李庆峰 潘乃豪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要:下二叠统山西组1段(以下简称"山1段")气藏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主力气藏,为了研究山1段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电性特征及含气性特征,即"四性"特征,明确"四性"关系,深化气藏地质认识,确定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值,为优化试气层段及储层改造参数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开发效果。以岩心分析资料、岩心孔隙度、岩心渗透率、测井参数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高压压汞法、密闭取心法、核磁共振实验法等手段,通过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储层的"四性"特征并指出了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山1段含气储层岩性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②电性参数下限值分别为电阻率30Ω·m,声波时差206μs/m,密度2.59 g/cm3,泥质含量15%;③物性下限值分别为渗透率0.36 mD,孔隙度4.1%,含气饱和度46%。结论认为:①山1段砂岩物性较差,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②"四性"特征相互关联,岩性特征是"四性"特征的基础,决定了储层的电性、物性及含气性特征;③对建立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解释模型分别进行验证,精度高,取值合理;④以确定的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值预测试气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验证,符合率高,能满足开发需求;⑤目前陇东地区天然气处于开发初期,物性下限值对于储层改造参数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开发进度及时调整优化。

杭锦旗区块储层产水及气层有效性分析 下载:75 浏览:513

王磊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6期

摘要:
杭锦旗地区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目前测试层位大多出水,进而影响气层产能。针对该区储层产水情况,从储层区域位置、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含水饱和度及试采方式等方面对储层产水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产水原因,据此应用核磁测井资料及岩心实验资料对气层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明确了气层中水的含量,进而可以为甲方提供合理施工建议,提高气层产能。

浅析有效碎屑岩深层储层的形成 下载:74 浏览:423

程昱 《能源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由建设性成岩所产生次生孔隙可使储层物性得到有效改善。深层储层的形成过程中,受构造应力的作用可直接缩小孔隙体积,然而由构造应力形成的缝隙可使孔隙渗流、沟通能力得到改善,促使裂缝有效储层的形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储层物质的组成及成岩的模拟实验,尝试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新技术、新理论的创新利用,成为研究有效碎屑岩的储层形成机理发展的方向。

琼东南盆地宝岛区陵水组储层特征与有利储层分布 下载:46 浏览:446

朱沛苑 元庆涛 尤丽钟 佳代龙 《天然气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明确储层物性特征、低渗透储层成因及有利储层分布,为后期成藏综合评价和油气勘探开发潜力目标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以琼东南盆地宝岛区古近系陵水组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数据、黏土X射线衍射等资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区储层岩石学、物性与储集空间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明确了其有利储层的发育区。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陵水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及滨浅海沉积体系,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砂岩颗粒呈圆状、次圆状,常见点—线接触,具备中—低结构成熟度特征;②储层物性为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其次为晶间溶孔、铸模孔和杂基微孔;③沉积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之一,有利储层发育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以及滨海相的临滨砂坝和浅滩微相区域;④压实作用与局部高钙质胶结导致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储层物性;⑤处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滨海相临滨砂坝微相区域的B3-8、B3-6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处于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区域的BX-1E区为次有利储层发育区。

川西南莲花山地区雷三段储层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潜力 下载:65 浏览:471

刘柏 王旭 丽辛荣跃 樊仕海 孙志昀 田云 英唐明 《天然气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扩大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的范围,以川西南部莲花山地区雷口坡组三段(以下简称雷三段)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描述和薄片鉴定,结合地球物理资料,从沉积相、储层特征及源储匹配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雷口坡组沉积期受周围古陆交替崛起和海底隆起的影响,川西南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水体能量有限,其中雷三段水体能量较高,颗粒滩发育,岩性为砂屑、藻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和晶间溶孔,储集性能优越,局部发育的微裂缝为天然气的运聚提供了良好的渗流通道;②构造控制面积大,提供了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发育的断层有利于下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生成的天然气侧向运移至上盘雷三段中聚集成藏;③上覆雷四段发育的膏岩为天然气在雷三段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结论认为,莲花山地区雷三段储层厚度大、源储匹配关系好、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可控资源丰富,为川西南部雷口坡组有利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区域。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二段气藏储层物性特征新认识 下载:60 浏览:496

张岩 陈昱林 《天然气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蓬二段气藏在开发早期研究认为是物性较好且相对均质的气藏,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气井测试和试采呈现的动态特征与前期认识存在着差异。为了深化对蓬二段气藏储层物性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气藏地质认识程度和中后期开发效果,以基质和裂缝在覆压实验条件下的渗透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覆压基质渗透率的分布特征,指出了基质和裂缝渗透率的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该气藏储层物性分类应该由低渗透变更为致密,各个层位渗透率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层条件下的基质渗透率具有较强非均质性的特征;②压裂改造产生的人工裂缝进一步加剧了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天然裂缝对改善基质渗透率、转化非均质性强度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认为,覆压校正后的渗透率能反映储层物性的真实情况,利用迪卡斯塔—派斯经验公式计算的变异系数能准确地表征渗透率平面非均质强度;对于同类气藏应该滚动评价、逐步认识,分区、分阶段地投入开发。

龙女寺—广安地区栖霞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下载:76 浏览:436

李菡韵 朱讯 谷一凡 杨东凡 何溥为 涂罗乐 夏吉文 《天然气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龙女寺—广安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综合利用岩心、镜下薄片、测井资料、地震预测成果分析了该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储层特征,指出了其储集岩类型以残余生屑云岩、中—细晶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中孔隙类型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溶洞类型以孔隙型溶洞为主、次为裂缝型溶洞。研究结果表明:①其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背景下的局部高孔—高渗,主要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洞)型,白云岩储层发育受多因素控制,古地貌控制下的台内生屑滩为后期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②生屑滩滩体的分布范围大致决定了储层分布范围;③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④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裂缝极大地改善了白云岩储层的储渗能力。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纵向上具有单套厚度薄、多套叠置的特点,横向则分布不连续,展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在MX42、MX107、MX31-X1、GS16井区集中发育。

乌石凹陷流沙港组二段有利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下载:88 浏览:447

吴仕玖 尤丽招 湛杰 代龙 钟佳 徐守立 《天然气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为了明确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流沙港组二段有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基于铸体薄片、常规物性、测井解释等资料,分析了流沙港组二段储层岩石组分、成岩强度、孔喉结构等特征,指出了有利储层分布与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流沙港组二段北部缓坡—东北部中央反转构造带储层较南部陡坡带—凹陷中心储层压实弱、喉道粗、粒间孔发育,南部陡坡带西段储层较东段储层压实弱、不稳定组分含量高、次生孔发育;②流沙港组二段有利储层主要受沉积环境与沉积水动力造成的粒度及泥质杂基、古地温场造成的压实强度的控制,局部受岩石组分差异与通源断裂控制的有机酸溶解和相对早期油气充注保护的影响;③流沙港组二段三角洲沉积、中等压实区的北部缓坡—东北部中央反转构造带最有利,次为较低古地温场的南部陡坡带西段中等—强溶蚀扇体,W6构造和W8构造为两个有利勘探方向。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区带目标优选与评价提供了支撑,并得到了钻探证实。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流一段储层物性主控因素研究 下载:34 浏览:440

尤丽招 湛杰 吴仕玖 李才 代龙 徐守立 《天然气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乌石凹陷是南海北部北部湾盆地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之一,主力层段流沙港组一段Ⅴ油组储层为三角洲、扇三角洲与滨—浅湖滩坝沉积,埋深大于2 500 m。通过对流沙港组一段Ⅴ油组砂岩的岩石薄片与扫描电镜观察、常规物性分析与测井解释等进行储层特征及其展布研究,并明确储层物性非均质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储层表现为以低渗为主、局部中渗的物性特征,且具强非均质性特点,认为沉积环境对储层物性的先决控制作用明显,压实强度是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高岭石胶结程度是相近压实强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发育程度受控于油源断裂,表现为近油源断裂,储层物性好,高岭石沉淀较少,形成油气藏;远离油源断裂,储层物性较差,高岭石沉淀多,含油气性较差。

川西前陆盆地南段须二段有利成岩相研究 下载:46 浏览:428

曾琪 马华灵 王旭丽 李荣容 李梅 李秀华 夏文杰 《天然气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利用岩屑(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对川西前陆盆地南段须家河组二段成岩相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五大成岩相组合:环边绿泥石—硅质—碳酸盐胶结—溶蚀成岩相、硅质—碳酸盐胶结—溶蚀成岩相(莲花山—张家坪特有)、碳酸盐胶结成岩相、黏土杂基充填成岩相及压实—压溶成岩相。由于受成岩作用强度、矿物成分及含量、沉积环境、温度、压力、埋深等条件影响,致使同一成岩相的物性差异较大。因此,根据面孔率、粒间填隙物成分及含量,并结合物性等资料综合分析,将成岩相进一步细分为有利(Ⅰ类)与不利(Ⅱ类)成岩相,其结果与物性符合率在89%以上。在此基础上结合裂缝发育情况将该区储层划分为3类,邛崃—蒲江—雅安一带为优质储层发育区,其结果与勘探实践基本吻合。

松树林区长6储层差薄油层识别与分类评价 下载:88 浏览:323

王维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结合常规测井、室内分析化验、生产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对南泥湾油田松树林区长6储层的储层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了储层的四性关系,建立了测井二次解释模型,对储层进行重新识别,并建立了有效储层和差薄油层的识别标准。在研究区长6储层502口井中共筛选出差薄油层280层,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差薄油层分为3类:Ⅰ类差薄油层占比17.8%,多分布于河道、鼻隆位置,试油效果好;Ⅱ类差薄油层占比56.1%,多分布于河道、鼻翼位置,试油效果次之;Ⅲ类差薄油层占比26.1%,多分布于河道侧翼、鼻翼位置,试油效果最差。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