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自由贸易协定:提升我国全球气候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新路径 下载:48 浏览:380

陈红彦 《法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我国要引导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就应该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巴黎协定》之后,"自下而上"的UNFCCC外制度将快速发展,我国的气候话语权建设也不应只局限于UNFCCC,而应适时拓展。缘起于发达国家话语需要的自由贸易协定新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欧盟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符合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方向,《巴黎协定》的若干新规定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制度背书。虑及我国在气候和贸易问题上所具有的实际影响力,适时将气候议题引入我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提升我国在气候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具体内容的构建方面,应注意维护联合国制度的核心地位,促进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的自由化,强化气候领域的环境合作,有效提升我国对国际碳市场的话语力量。

中美两国全球气候治理行动模式的对比分析 下载:84 浏览:437

雷丹婧1 高翔2 王灿1 《能源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全球气候治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国际法体系之外,陆续涉及到其他多边合作机制。这些机制与国际法体系互为补充,也相互挑战,共同构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复合体。中美两国作为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在气候机制复合体下的各种机制中都发挥了重要但有区别的作用。美国非连续的气候政策背后有一条不变的原则,即要求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国的政策相对连续,且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要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主要采取主导的模式,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有正有负;中国主要是示范式引导的模式,到目前为止对全球气候行动起到了正面推动的贡献者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为深入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坚持公约的唯一合法性;寻求有利于公约推进的新机制;增强提出新议题的能力。

全球气候治理视阈下公众舆论对“国家行为—国际制度”互动机制的影响——以陆克文政府时期气候政策变化为例 下载:140 浏览:1446

​张赛 《气候变化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日益恶劣,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全球气候治理制度也通过共同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间接影响了参与方的国内政治经济结构,引发其政治生态变迁,而国内政治因素也影响“国家行为-国际制度”互动机制。鉴于独特气候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澳大利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典型案例。2007年,陆克文政府签订《京都议定书》,根据国际气候制度制定相关减排政策,在国内引起强烈舆论效应,随后深刻转变气候政策动向;是全球气候治理视阈下研究国内政治因素对“国家行为-国际制度”互动机制的典型案例。本文采用跨层次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两种方式,分析国内政治因素对互动机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