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国际发展态势及我国发展前景展望 下载:47 浏览:231

陈方1 丁陈君1 陈云伟1 吴晓燕1 郑颖1 邓勇1 吴崇明2 于源2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现代生物技术逐渐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全球生物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物技术作为生物经济的支柱,支撑着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本文综述了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格局,分析了我国近期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展望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机遇。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自然发病与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病理症状和病毒分布研究 下载:73 浏览:434

杨玲1,2,3 苏建国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为了探究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GCRV-Ⅱ型)草鱼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和病毒分布的区别,实验采用临床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对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病草鱼的眼眶、鳃盖、口腔、腹部、鳍条基部、肠道、肌肉出现明显的点状出血,且后者的出血情况比前者更为严重;比较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草鱼感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红细胞充盈现象,其中,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肠道、肌肉和肝胰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组织内出血和病变,而自然发病草鱼的鳃和脾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鳃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充血和炎症增生物,脾脏出现大面积含铁血黄素沉积块病灶。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CRV在不同的组织中均有分布,头肾在两种感染方式的患病草鱼中的病毒量都比较高,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肝胰脏、肠道和肌肉的病毒量较高,自然发病草鱼的中肾、鳃和脾脏的病毒量较高。因此,在人工注射感染时,肝胰脏、肠道和肌肉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而在自然发病时,鳃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病毒聚集靶器官都是头肾,头肾是GCRV的“病毒库”。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GCRV的发病机制和草鱼的免疫响应,同时为草鱼出血病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脊尾白虾隐花色素基因cry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下载:88 浏览:481

朱佶轩1 戴琴1 高威1 段健诚1 宋崇阳1 张攀1 阎斌伦1,2,3 高焕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5期

摘要:
为探究隐花色素基因(cry1)在甲壳类中的节律调节功能,实验根据脊尾白虾转录组序列,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脊尾白虾cry1的cDNA序列全长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脊尾白虾cry1全长2190bp,开放阅读框1845bp,5′端非编码区为241bp,3′端非编码区为104bp,共翻译出61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70.5ku,理论等电点为5.09。同源性分析显示,脊尾白虾cry1与凡纳滨对虾的同源性最高,为71.6%。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脊尾白虾cry1在眼柄、鳃、心脏、胃、肝胰腺、性腺、肌肉、肠道和腹索神经中均有表达,其中眼柄的表达量最高,性腺和心脏次之;不同时段的表达结果发现,其表达量在日节律(24 h)中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不同光色条件下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结果显示,注射小干扰RNA(siRNA)后3~6 h蓝光光照下脊尾白虾cry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光光照,9~24 h蓝色和白色光照下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RNA干扰组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cry1可能主要响应蓝光周期节律。目前对甲壳类生物钟的研究较少,该研究为深入探究甲壳类生物钟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帮助。

坛紫菜膳食纤维的响应面优化超声复合酶法提取及其对鱼糜凝胶强度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357

陈丽1,2 饶杰1,3,2 赵永强3,2 杨贤庆3,2 魏涯3 李春生3,2 王悦齐3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为促进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高坛紫菜的综合利用率,以坛紫菜为原材料,利用超声波破碎仪结合α-淀粉酶(质量分数1.0%)、糖化酶(质量分数1.0%)及中性蛋白酶(质量分数1.0%)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 SDF),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响应值,选取酶解温度(A)、超声时间(B)、超声功率(C)设置3因素3水平进行Box-Behnken优化试验,并对添加SDF的冻藏罗非鱼鱼糜的凝胶强度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优化得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酶解温度50℃、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为450 W,在此条件下SDF的提取率为23.96%±0.80%,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测得坛紫菜SDF持水率为(4.68±0.08)g/g,膨胀力为(2.11±0.11)mL/g,持油率为(3.06±0.05)g/g,阳离子交换力为(1.28±0.13)mmol/g;分别以质量分数为0.1%、0.2%、0.3%的SDF添加至罗非鱼鱼糜中,0.2%添加量组罗非鱼鱼糜凝胶强度降幅为51.21%(空白组降幅为79.55%),且鱼糜凝胶空间结构最为致密均匀。研究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能够显著提高坛紫菜SDF的提取率和品质,所得SDF可显著减缓鱼糜凝胶强度降低的程度。

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98 浏览:480

赵莲1,2,3 李志辉1,2,3 张培1,2,3 薛蓓1,2,3 赖晓芳1,2,3 高焕1,2,3 阎斌伦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为获得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全基因组(mt DNA)SNP突变位点,本研究针对其mt DNA全序列设计了179对引物,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检测技术对SNP进行了筛查。在179对引物中,有89对引物具有特异性扩增结果;进一步研究表明,89对引物中共有22对引物的扩增区域含有SNP突变位点,共包含24个SNPs。统计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中的SNP分布频率为0.15/100 bp,其中转换突变比例为79.1%、颠换突变比例为16.6%;C/T(G/A)突变比率为79.1%、G/T(C/A)突变比率为8.3%、A/T突变与G/C突变的比率均各占4.16%。本研究中所获得的SNP位点分布于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基因组的11个区域,且分布不均。其中COX1基因区域的SNP数目最多,其次在D-LOOP、ND1基因区域分别为3和4个SNP位点;而t RNA、12S r RNA等其他区域尚未发现突变位点。本研究所建立的三疣梭子蟹线粒体全基因组SNP的快速筛查方法及发现的SNPs,为进一步开展三疣梭子蟹种质遗传资源多样性、增殖放流标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