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细颗粒度汽车评论语料库的构建和分析 下载:41 浏览:328

曹紫琰1 冯敏萱1 毛雪芬1 程宁1 宋阳2 李斌1 《中文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产品评论文本是情感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目前已有的产品评论语料库大都较为粗疏,没有完整地标注出对象、属性、极性"三要素",影响自动分析的应用场景。对此,该文构建了细颗粒度评论语料库,共包含9 343句汽车评论短文本,不仅人工标注了"三要素"的具体词语,而且将其对应到产品和属性的知识本体树上。此外,对无情感词的隐含表达、特殊文本(如建议文本、比较句等)也标注出对应的三元组并予以特殊标签。语料统计表明,对象和属性要素的共现率高达77.54%,验证了构建"三要素"齐全标注体系的必要性;基于该语料库的"三要素"自动标注实验F1值可达70.82%,验证了细颗粒度标注体系的可计算性以及语料库构建的规范性和应用价值。该语料库可以为细颗粒度情感分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驻波声场中单分散细颗粒的相互作用特性 下载:64 浏览:362

屈广宁1 凡凤仙1,2 张斯宏3 苏明旭1,2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利用外加声场促进悬浮在气相中的细颗粒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引起颗粒的碰撞和凝并,使得颗粒平均粒径增大、数目浓度降低,是控制细颗粒排放的重要技术途径.为探究驻波声场中单分散细颗粒的相互作用,建立包含曳力、重力、声尾流效应的颗粒相互作用模型,采用四阶经典龙格-库塔算法和二阶隐式亚当斯插值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将数值模拟得到的颗粒声波夹带速度和相互作用过程与相应的解析解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进而研究颗粒初始条件和直径对相互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时刻颗粒中心连线越接近声波波动方向、颗粒位置越接近波腹点,颗粒间的声尾流效应就越强,颗粒发生碰撞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研究还发现,颗粒直径对颗粒相互作用的影响取决于初始时刻颗粒中心连线偏离声波波动方向的程度.当偏离较小时,颗粒直径越大,颗粒发生碰撞所需要的时间越短;当偏离很大时,直径较小的颗粒能够发生碰撞,而直径较大的颗粒则无法发生碰撞.

烟道凝聚器流场及细颗粒凝聚特性研究 下载:42 浏览:441

刘含笑1 陈招妹1 崔盈1 刘志波2 郭高飞1 孟银灿1 刘美玲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为研究烟道凝聚器的凝聚机制及颗粒物减排特性,通过商业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软件,模拟并得到了凝聚器湍流区定常/非定常工况条件下的流场特性;理论计算了凝聚器内颗粒的凝聚过程,并通过扫描电镜进行了验证;实验室中凝聚器对PM2.5的减排幅度为20.8%,实际工程中,300MW和660 MW机组PM2.5的减排幅度分别为30.1%和37%。研究结果可为颗粒凝聚技术的大规模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春季解冻过程对长白山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构成的影响 下载:53 浏览:235

董闯1 尹航2 黄世臣1 傅民杰1 《土壤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著高于细颗粒组分比例,土壤解冻的初期至中期阶段,所有5种林型土壤的上层粗颗粒组分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变化较小,而解冻后期,上层土壤粗颗粒的组分比例明显下降,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明显上升;5种林型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上层土壤的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和蒙古栎林4种林型土壤上层、下层中的粗颗粒有机碳在解冻的各个时期含量接近,无显著性差异,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规律,而长白松林地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林型土壤。

秸秆燃烧对北京秋季气溶胶浓度和短波辐射影响的模拟研究 下载:49 浏览:235

何一滢1 韩志伟2 刘瑞婷3 李嘉伟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利用地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地基AERONET观测资料、GFED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和大气化学—天气耦合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华北地区2014年10月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重点关注北京10月7~11日的一次重霾事件及其天气形势、边界层气象特征、输送路径、PM2.5及其化学成分浓度变化等特征,以及秸秆燃烧对华北和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地面短波辐射的影响。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和PM2.5质量浓度,考虑秸秆燃烧排放源可以明显改进北京PM2.5浓度模拟的准确性,但在重度污染情况下,模式总体上低估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高估地面短波辐射。10月7~11日北京地区重霾事件主要是不利气象条件下人为污染物累积和区域输送造成,也受到华北地区南部秸秆燃烧的影响。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大面积秸秆燃烧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在南风的作用下输送至北京,秸秆燃烧对北京地区地面PM2.5、有机碳(OC)、硝酸盐、铵盐、硫酸盐和黑碳(BC)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4.6%、36.8%、23.2%、22.6%、7.1%和19.8%,秸秆燃烧产生的气溶胶可以导致北京地面平均短波辐射最大减小超过20 Wm-2,约占总气溶胶导致地表短波辐射变化的24%。

北京地区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 下载:70 浏览:199

贺园园1 胡非2 刘郁珏3 刘磊1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利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和美国大使馆的细颗粒物(PM2.5)逐时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梯度塔资料以及实况天气图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的PM2.5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次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其中PM2.5浓度超过75μg/m3的时次共计126 h,超过150μg/m3共计116 h,小时最高PM2.5浓度为522μg/m3。在高低空环流场配置的影响下,近地面静风和多层逆温结构抑制了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加上边界层内的深厚湿层,使得其中气溶胶不断吸湿增长,高PM2.5浓度得以维持。在重污染期间,湍流动能较低,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垂直方向的湍流动能一直占水平方向的15%~20%左右,水平湍流动能占主要贡献。摩擦速度与湍流动能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高度之间的摩擦速度差别不大。超出前后时次一个数量级的湍流强度尖峰的出现是湍流场发生调整的一个信号,是PM2.5浓度发生剧烈转变的前兆,预示着污染状况更加糟糕。重污染过程中感热通量的输送方向为从地面向大气输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大幅减少,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湍流功率谱计算和分析表明,在重污染过程期间,时间尺度为5 min至6 h的中尺度过程对从地面到大气方向的动量和热量通量输送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原

中国PM2.5排放数据的空间模拟方法研究 下载:95 浏览:507

王晖 夏既胜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近期某年中国31个省级PM2.5排放数据为因变量,选取省级的高速公路长度、干线公路长度、支线公路长度、人口、GDP和工业总产值6个因子为自变量构建模型,对PM2.5排放数据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得到近期中国PM2.5排放数据公里格网分布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PM2.5排放数据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的相对误差小于30%,模拟结果精度较高,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准确的模拟PM2.5排放数据的空间分布;(2)中国PM2.5排放强度区域分布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逐渐降低,同时还存在几个明显的高值和低值区域。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