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云南省文山州一次罕见的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下载:43 浏览:413

王郦 郑芬 董兴欣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 1°×1°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诊断分析2019年1月7~9日文山州罕见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1)此次冬季暴雨过程是受南支槽加深东移、配合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交汇、促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产生。(2)具有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降水范围广等特点。(3)副热带高压的稳定维持,致使降雨时间较长。(4)700 hPa存在强烈的水汽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此次强降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5)过程期间,回波强度不强、稳定少动,有明显的风速辐合。

山东中西部一次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结构和环境条件分析 下载:75 浏览:264

朱义青 管叶莉 王玉亮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济南多普勒雷达资料、FY-2G资料和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4日一次在华北冷涡背景下发生的超级单体风暴生成及分裂过程,对超级单体分裂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中层短波槽前,高空有中空急流的环境下,触发的对流云团向偏东方向移动中,在不稳定层结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对流风暴发生分裂且右移性对流风暴发展加强。风暴分裂后环境风左侧的风暴单体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中尺度辐合线附近的露点锋生抵消了反气旋性风暴的受抑制程度,使反气旋性风暴能有所加强并持续更长的时间。环境风右侧的风暴单体发展加强,且持续时间长达2 h。风暴分裂是在单体发展的初期开始,分裂先从中高层开始,然后向下延伸,分裂后相对于环境风方向,左侧单体为反气旋性左移风暴,右侧为气旋性右移风暴。气旋性右移风暴强烈发展为具有低层的入流缺口、中高层的弱回波区及风暴顶的强辐散,与经典超级单体风暴回波特征类似。分裂后右移风暴伴有深厚持久的中气旋,其起源于中层4~5 km,然后向上和向下发展,最强旋转出现在高层,旋转速度达29 m/s,这与典型超级单体内中气旋都是中层旋转最强有所不同。

云南滇中地区强对流雷达回波统计分析 下载:66 浏览:474

武秀兰1 夏彬僖1 朱睿2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强对流监测、预警和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指挥工作,通过对2006年至2012年昆明多普勒雷达观测的1 148幅回波和234个降雹过程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从人工防雹作业指挥判别雹云的角度,对雷达回波的强度、高度和VIL等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明,云南滇中地区强对流发展强度强、高度高;虽然仅通过VIL跃升值难以判别强对流云体能否产生降雹,但冰雹云发展存在明显的VIL跃升,进而得出了强对流云体的VIL跃升值(前后两回波的VIL差值)是否超过35 kg/m2,可以作为强对流云体能否产生降雹的指标这一结论。

滇中一次人工防雹过程的雷达回波对比分析 下载:85 浏览:484

李成鹏 金文杰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为了研究滇中地区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及防雹效果情况,本文基于昆明新一代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1日发生在马龙、双柏的作业回波和峨山县的强对流回波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回波强度出现跃增、强中心高度保持在4 km以上,同时30 dBz回波高度与回波强度和强中心高度的跃增相对应,回波顶高超过16 km,垂直液态含水量VIL达到20 kg以上时,是冰雹发生的重要物理量临界指标。本次过程中,马龙、双柏在最佳时机开展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抑制了回波的发展。峨山县由于未进行人影作业,产生了降雹天气,致使烤烟受灾。此次对比分析发现,中尺度特征等部分冰雹云共性指标时效性较差,其他地区的冰雹预报指标并不完全适用,本地总结得出的多普勒雷达指标实用性更高,30 dBz回波高度代表了冰雹云的过冷水区中大粒子的发展情况,其与回波强度和强中心高度的跃增对应关系较好。对于强对流回波,人工防雹作业的开展与否其结果截然不同,这表明人工影响天气是目前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