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生态护坡中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482

蒋希雁1,2 何春晓1,2 周占学1,2 郭阳阳1,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在护坡工程中,植被发达的根系能对边坡土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加筋作用,从而可提高边坡的浅层稳定性。为探究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采用常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测定不同含根量、含水率对重塑粉质黏土抗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根土复合体与素土的应力-应变变化趋势相同,说明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同样适用于根土复合体,其不同主要体现在黏聚力大小上;素土和根土复合体均大约在轴向应变2%处出现主应力差峰值,然后逐渐趋于破坏。②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明显大于素土,并且在含水率为9%时黏聚力增加显著,说明根能起到加筋作用,能够用来约束土体变形、增加抗剪强度。③在一定条件下,黏聚力和含根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黏聚力和含水率对数成反比关系,即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含水率增大,黏聚力降低。通过拟合得到根系加筋效应公式τ_f=c+σtan φ=c0+a+bx+σtan φ,只要给定含水率和含根量,就能初步计算出抗剪强度。

基于控制力的TMD减振机理研究 下载:86 浏览:464

唐斯聪 王海龙 胡子阳 曹文静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从控制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多自由度体系下TMD系统的减振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TMD滤波器模型,研究随机输入下TMD减小结构动力响应的实现途径.研究发现TMD系统控制力的本质是惯性力;当TMD系统参数设置合理时,TMD以一定比值吸收各个频段的外界输入;以线性振动理论为基础的TMD系统,在控制弹性阶段的结构响应时有很卓越的效果.

多跨连续刚构桥合龙口顶推力约束优化算法研究 下载:67 浏览:284

孙海秀1 张文明2 刘安2 惠卓2 胡玉兵3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为实现预应力混凝土多跨连续刚构桥的合理成桥状态,并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桥梁安全,提出了合龙口顶推力的约束优化算法。以成桥10年时墩顶纵向水平位移平方和达到极小值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方程,利用成桥10年时的主梁跨中挠度及施工阶段的桥墩拉应力和压应力不超限建立约束方程,求解可获得一组最优顶推力。以青海省尕玛羊曲黄河特大桥为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结构变形特征研究 下载:76 浏览:486

王志岗1,2 董捷1,2 杨云1,2 仲帅1,2 徐鹏飞1,2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新建隧道近接穿越高速公路过程中开挖进尺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论文依托新建京张铁路祁家庄隧道台阶法开挖穿越既有G6高速公路工程,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重点分析不同开挖进尺时新建隧道以及既有高速公路结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循环进尺大,开挖对地层的扰动越大,增加了围岩失稳情况的发生几率;在隧道下穿交叉段一定范围内对既有公路路基沉降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建立相应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工程的实际环境,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和路基的变形和稳定性加以研究.可以为新修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施工影响的仿真计算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同车速多前导车对跟驰行驶特性的影响 下载:37 浏览:285

杨海飞 粟海琪 胡欢 刘昶成 李睿 谯洋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单车道跟驰是驾驶员的主要跟驰行为之一,掌握微观跟驰行为特性对于深入认识宏观交通流特征、改善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已有研究发现,除相邻前导车外,下游多辆前导车的行驶状态亦对驾驶员跟驰行为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尚无对下游前导车辆影响跟驰行为的空间范围的定量研究。以美国NGSIM数据为研究对象,定量化研究下游多前导车行驶速度对跟驰车辆运行特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速度区间下,前导车对跟驰车产生影响的空间范围及变化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下游车辆速度与跟驰车辆交通参数间的相关系数,进而分析其相关强度,评价其影响程度,为构建考虑下游多车影响的跟驰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碳纳米管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35

朱平1,2 邓广辉1 邵旭东3 《新材料》 2018年1期

摘要:
碳纳米管(CNTs)作为性能优越的新型纳米材料被广泛用于增强基体材料,但是其易团聚且难以分散,使得实现其在基体材料中的均匀分散成为研究的重点。详细介绍了CNTs在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分散方法与分散机理,并比较了各种分散方法的优缺点。重点论述了超声时间、酸处理时间、表面活性剂种类与掺量等因素对CNTs分散效果的影响,并讨论了评价CNTs分散效果的表征方法。将CNTs均匀分散到水泥基体中,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进展Ⅰ: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方法 下载:85 浏览:458

董方园1 郑山锁1 宋明辰1 张艺欣1 郑捷1 秦卿1,2 《新材料》 2018年1期

摘要: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工作性、高体积稳定性和高耐久性等优异性能,被称为"21世纪混凝土"。掺入活性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等组分,可以配制出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且矿物掺和料替代部分水泥可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CO2排放量,缓解环境恶化。总结了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和化学外加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高应力下悬浮石墨烯薄膜灵敏性的仿真研究 下载:12 浏览:406

张梦 张晓平 吕根根 刘泉声 《传感器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为了利用石墨烯材料对高应力进行测量,优化石墨烯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对高应力作用下的石墨烯压力薄膜进行模拟分析,在验证软件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同面积条件下圆形、矩形和正方形的石墨烯薄膜在均布高应力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得出矩形薄膜对应力最敏感,且薄膜的面积越大,其应力和应变也越大。对矩形薄膜的长宽比对其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当矩形薄膜的长宽比大于1.6后,薄膜应力导致的应变变化较小。

基于SPSS分析下的南宁市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影响因子研究 下载:71 浏览:415

李彦潼1 黄思静1 蒙元婧1 李舒杨1 周游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影响因子选取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南宁市地区特征筛选出6个对南宁市乡村空间特征分类影响较大的因子,进行了初步的定性分析,最后借助SPSS软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子划分为7个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经济、交通、水系和平面形态这4个变量的综合影响力最高,其余变量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相当的结论。本文总结出的南宁市空间形态特征影响因子及影响因子分级对于日后保护南宁市乡村独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微波干燥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 下载:57 浏览:23

丁泽智 杨晚生 《能源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微波干燥是一种新型的干燥方式,具有温升速度快、能量利用率高、选择性加热和控制简单等优势,近年来,随着微波干燥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微波动力学模型、能耗分析及非热效应研究上。微波干燥技术被认为是在冶金、化工、石油等多种领域上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的技术。

基于全尺度分析的村落特色空间形态双重基因与作用机制研究——以宁波市雁村为例 下载:63 浏览:343

陈蕾1 刘凌云2 任绍斌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村落特色空间形态的塑造、保护与修补是当代乡村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解析框架,地域性研究有待补充。文章以浙江省宁波市雁村为例,首先采用"整体格局—巷弄肌理—到院落组合—建筑单体"的一套全尺度分析框架,识别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其次,理论解析指出,以雁村为代表的村落空间形态受到长时段的外部自然基因和中时段的内在文化基因的双重影响:区域地形地貌和局域山水格局是外部自然基因中的典型影响因素;山水文化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宗族制度、村落精神是内在文化基因中的典型影响因素。试图丰富我国乡村空间研究维度,启发乡村特色空间形态保护与修补工作。

“景村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的空间策略探索——以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概念规划设计为例 下载:70 浏览:383

黄源成1,2 许少亮3 陶勇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当今国内学术界与工程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的建设目标旨在保护原有村落的基础上推动其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解读福建省漳州市钟腾村场所基础上,基于历史脉络、环境背景与旅游发展的背景思考,从文化传承、环境适应与功能更新三大路径入手,探索并总结了传统村落更新的可持续性空间规划策略。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隐性收缩”的特征与机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下载:77 浏览:416

刘锦1,2 邓春凤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为一些城市注入了增长动力,也使得另一些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带来的发展困境。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广东省茂名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茂名人口收缩现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机理。通过研究可以看到,茂名的人口外流是户籍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倒挂"格局下,以农业人口流出为主的"隐性收缩"现象。这一过程伴随着产业、空间和财政收支持续增长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所经历的标志着城市衰败的收缩现象存在本质差异。茂名城市人口的"隐性收缩"既是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背景下,茂名应当抓住农业人口流出的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端人才流入,推动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地基LiDAR点云数据提取单木树高和胸径方法研究 下载:76 浏览:479

郭沈凡1 顾波2 奚冠凡1 陆晓勇1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6期

摘要:
林业资源是保持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资源,对单木参数信息的提取是林业资源调查的重要内容。利用地基三维激光点云提取单木参数具有效率高、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在常用的Hough拟合圆柱法提取树高参数和Hough拟合圆法提取胸径参数的基础上,提出格网化拟合圆柱法和最小二乘拟合圆法分别提取单木树高参数和胸径参数,并以现场直接量测的树高和胸径参数为参考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与直接量测结果相比较,Hough变化拟合圆柱法和格网化拟合圆柱法得到的树高参数平均偏差分别为0.05m、0.003m,标准差分别为0.142m、0.002m,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99;Hough变化拟合圆法和最小二乘拟合圆法得到的胸径参数平均偏差分别为0.003 6m、0.002 5m,标准差分别为0.004m、0.003m,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91。结果表明,提出的格网化拟合圆柱法提取树高参数和最小二乘拟合圆法提取胸径参数能得到精度较高的单木参数信息。

预应力混凝土自复位墙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分析 下载:61 浏览:368

张军1,2 朱冬平3 周臻3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分析研究预应力混凝土自复位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自复位墙抗震设计的4个关键设计步骤,包括墙体设计弯矩需求计算、预应力筋及阻尼器面积设计、预应力筋校核及墙体剪力校核。以1栋6层框架预应力混凝土自复位墙为算例,开展框架–自复位墙结构的拟静力分析,结果表明框架–自复位墙结构在1%的侧移角时体系残余侧移角仅为0.2%;而顶部侧移角达到2%时残余侧移角不到0.5%。

农村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与经济性研究 下载:55 浏览:364

郑英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通过调研官道镇居住建筑平立面设计相关数据,建筑构造做法,找出基本规律。用典型建筑形式计算出建筑能耗,依据相关规范,给出符合当地情况且满足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的改造方案,并采用经济学投资回报期的方式,对本方案的经济性给予评估,期望给予官道镇及类似的既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理论指导,以便于提高当地居住建筑的热舒适性,减少能耗。

不同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中的精度对比 下载:58 浏览:425

何立恒1 覃伟2 徐迅3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12期

摘要:
以东方市为研究区,对OLI影像分别采取基于像元的五种分类方法实施土地利用分类,自评和对比验证分析影像在不同分类方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样本量和没有辅助数据的情况下,监督分类精度高于非监督分类,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能够较好地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各地类的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较高,总体精度达88.13%,Kappa系数为0.86。不同地类的分类精度差异明显,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分类精度较高,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分类精度较低,林地、草地、耕地等绿色植被之间存在混淆。该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分类方法应用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胶合木梁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下载:66 浏览:356

周淑容1,2 冯蜀逸1,2 熊刚1,2 朱海1,2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对北美进口花旗松规格材制作的清材小试件和胶合木梁足尺试件分别进行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2种试件的弯曲破坏均为脆性破坏,但胶合木梁试件的破坏现象受木节等缺陷的影响更明显,其弹性模量和受弯强度明显低于清材小试件。胶合木梁足尺试件的弯曲弹性模量和受弯强度与密度不具有相关性,而清材小试件的试验结果与密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种磷类防火涂料对花旗松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414

李征1 罗晶1 吴冬平2 何敏娟1 梁峰1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通过顺纹抗压、顺纹抗剪和横纹抗拉等强度试验以及吸水性试验,研究了一种磷类防火涂料对花旗松力学强度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材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际工程结构设计中可不考虑该防火涂料对木材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压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横纹抗拉强度材性指标的折减。吸水性试验结果表明,全涂刷后的试件,其吸水性在7 h内低于对照组试件,证明了该防火涂料具有一定的防水性。但浸泡24 h后其吸水性与对照组试件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其防水性已失效。

地下工程上方沉降槽模型参数反演与分析 下载:64 浏览:350

丁保华1 张亚彬2 朱治国3 杨嫣3 侯焕娜4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地下工程的施工常对地层中的原状岩土产生扰动,出现相应的地表移动,对地表的沉降范围和幅值进行预估,对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尤为重要,为了确定特定地层条件下地下工程掘进对邻近区域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基于Peck公式作为参数回归模型,将监测点平面位置与沉降值建立函数关系,采用参数回归方法分别研究盾构施工、顶管施工、暗挖施工沉降槽宽度系数,结果表明,相对应于盾构、顶管、暗挖的i值分别为7.45 m, 5.90~6.34 m和12.33~15.77 m,研究成果可用于地下工程掘进前分析施工影响范围、地表沉降量等,也可用于邻近管线变形曲率计算,以便采取可靠措施保护既有地下管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