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不同密度SNP面板的凡纳滨对虾AHPND抗性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分析 下载:76 浏览:464

刘杨1,2 栾生2 刘绵宇2 李旭鹏2 孟宪红2 罗坤2 隋娟2 谭建2 代平2 曹家旺2 陈宝龙2 孔杰2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1期

摘要:
为评估不同SNP标记密度对凡纳滨对虾AHPND抗性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本实验对26个全同胞家系进行VpAHPND侵染,收集686尾个体的存活时间数据,对其中242尾个体利用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0KSNP)进行基因分型,基于A、G和H亲缘关系矩阵估计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的遗传参数;采用随机和等距抽取方式,基于55.0KSNP构建了8个低密度SNP面板(40.0、30.0、20.0、10.0、5.0、1.0、0.5和0.1 K),利用GBLUP和ssGBLUP等方法预测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的基因组育种值,利用交叉验证方法计算其预测准确性,并与BLUP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表现为高遗传力水平,估计值为0.68~0.79。在55.0KSNP密度下,针对242尾基因分型个体数据集(G242),利用BLUP、GBLUP和ssGBLUP方法获得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424、0.450和0.452,GBLUP和ssGBLUP比BLUP分别提升了6.13%和6.60%;针对686尾表型测定个体数据集(P686),利用BLUP和ssGBLUP方法获得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510和0.535,后者比前者提升了4.90%。对于8个低密度SNP面板,当SNP密度≥10.0 K时,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变化幅度在G242和P686数据集中均较小(1.1%~1.8%);随着SNP密度自10.0K不断降低,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在2个数据集中也不断降低,其中5.0K密度降幅为0.6%~2.6%、1.0K密度降幅为5.8%~11.0%、0.5K密度降幅为11.4%~17.2%、0.1K密度降幅为38.8%~41.6%。10.0K与55.0KSNP密度间基因组亲缘系数、GEBV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9,表明利用10.0KSNP面板可以准确地预测同胞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及其GEBV。研究表明,使用10.0SKNP面板对Vp 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进行基因组遗传评估可以得到与55.0KSNP芯片近似的预测准确性,为低密度SNP分型芯片设计提供了参考。

基于模型预测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 下载:55 浏览:450

陈帅帅 俞建定 崔玉 邹洪彬 《天线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在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模型预测的永磁电机控制策略。相对传统的PI调节,模型预测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特性,过度阶段更为平滑。针对低速或者零速状态下的转子角度无感估算,分析了高频注入、滑模观测器和模型参考自适应等算法等不同条件下的估算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对比,证明所设计的模型预测控制系统在转矩响应、动态特性等方面要优于传统的PI调节。

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深髓静脉征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下载:87 浏览:506

​洪云 朱幼玲 黄治飞 翟登月 张振华 王盛磊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深髓静脉征(DMVs)的分布、分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自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5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SWI扫描以评估DMVs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MVs的分布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对病灶同侧的DMVs进行分级,并采用箱线图描述其与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36例(72%)存在DMVs(病灶同侧19例,病灶对侧1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同侧DMVs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0,95%CI:1.006~11.393,P=0.049);而病灶对侧DMVs虽不能独立预测预后,但其多出现于预后良好组中(44.8%)。病灶同侧DMVs中1级7例、2级9例、3级3例,箱线图分析示DMVs 3级有更高的mRS评分(平均为4分)。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SWI上出现病灶同侧DMVs可独立预测预后不良,而出现病灶对侧DMVs多提示预后良好。

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预测评分的建立及其效果的初步评价 下载:77 浏览:487

​孔祥宇 董军 钱志远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建立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预测评分并初步评价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17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取其中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评分,以偏回归系数(β值)为权重进行赋分,并简化取整。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评分的鉴别能力,应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其准确性,应用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价其临床实用性,最后将建立的预测评分应用于本组患者进行验证。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药物史、超早期血肿扩大率≥2.7 mL/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非增强CT征象(岛征、黑洞征、混杂征、液平)出现一种或多种为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GCS评分≤8分赋值分值为2.0分,超早期血肿扩大率≥2.7 mL/h赋值分值为2.5分,非增强CT征象(岛征、黑洞征、混杂征、液平)出现一种或多种赋值分值为2.0分,抗凝药物史赋值分值为4.5分,预测评分总分为0~11分。预测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0.803~0.904,P=0.000),校准度高(χ2=3.323,P=0.344),决策曲线分析的净获益率高,可选阈概率范围大。预测评分应用于本组患者显示高危组(预测评分≥4.5分)预测早期血肿扩大的敏感度为0.77,特异度为0.85,准确度为0.8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预测评分可以为临床上精准识别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高危个体、指导临床诊疗及临床试验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刺参3个盐度相关microRNA及预测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下载:41 浏览:313

王研 高思祺 匡倩瑶 刘怡 宁田燚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为研究低盐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16.38g±1.27g)体内离子浓度及钠钾ATP酶活力的影响,以及低盐胁迫与miRNA间的调控关系,试验取低盐度(18)胁迫0(对照)、6、24、48h时的刺参体腔液,测定其钠、氯、钾离子浓度及钠钾ATP酶活力。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钠离子浓度在6h时显著升高(P<0.05),随胁迫时间的延长钠离子浓度有所降低,氯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均在6h时浓度最低,钠钾ATP酶活力在6h时低于对照组,在24h时出现最低值;microRNAs(miRNAs)前体序列和成熟序列分析显示,miR-2011、miR-124和miR-2010均能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序列相对保守;通过miRNAs与靶基因间的序列分析,获得3个差异表达的miRNAs(miR-2011、miR-2010和miR-124)及互作的靶基因;miR-2011、miR-2010和miR-124的miRNA表达量在盐度胁迫后均呈现上调,miR-2011和miR-2010的表达量在低盐胁迫48h时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组(0h)的80倍和24倍;序列预测分析获得miR-2011的靶基因为PPM1L和PBK,miR-2010的靶基因为PPM1L,miR-124的靶基因为EGF3、IMPA1。研究表明,刺参miR-124、miR-2011和miR-2010 3个盐度相关的miRNAs序列相对保守,且在盐度胁迫后均能够被诱导表达,从而参与刺参盐度胁迫的响应过程。

基于自注意力机制和CNN-LSTM深度学习的对虾投饵量预测模型 下载:48 浏览:317

何津民1 张丽珍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为提高对虾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ATTN)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的对虾投饵量预测模型(CNN-LSTM-ATTN),以水温、溶解氧、对虾的数量与质量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数据,通过CNN挖掘输入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提取出数据特征信息,利用LSTM的长期记忆能力保存数据特征信息,使用ATTN突出不同时间节点数据特征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提出的CNN-LSTM-ATTN预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0.816、0.681和0.018,均小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LSTM和CNN-LSTM 3个基准模型,其模型预测能力和稳定性优于其他模型。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构建的模型能较好地实现对虾投饵量的准确预测,可为对虾养殖投饵量的管理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短期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 下载:21 浏览:442

安莹 王艳玲 2019年4期

摘要:
建立适合于急诊科医护人员使用的评估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预测规则,以便更好地辨识危重患者并及时为其提供治疗、护理干预。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8年1月进入急诊科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信息,将患者分为病情平稳组和病情危重组,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得出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2例患者,国家早期预警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年龄这3个因素进入模型。模型对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95%CI(0.845,0.960)],进一步简化评分规则,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结论本研究所得预测模型可以科学、有效地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且所有指标简单易得,可快速获取,为急诊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便利。

基于主成分分析及GA-LM的水产养殖环境溶解氧和氨氮含量预测 下载:64 浏览:357

姚启1 缪新颖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为了精准预测水产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参数溶解氧和氨氮,针对预测模型需要解决的有效影响因子确定、预测算法和网络结构优化等问题,将Levenberg-Marquardt(LM)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和主成分分析(PCA)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GA-LM-PCA的水产养殖环境溶解氧和氨氮含量预测模型,即采用PCA确定影响因素,实现影响因素的去耦合降维,采用遗传算法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确定合适的隐层节点数目和权值,采用LM训练神经网络,提高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为了验证GA-LM-PCA的预测效果,将GA-LM-PCA的预测效果与未用PCA方法的GA-LM预测模型进行了试验比较,并探讨了影响因素数量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GA-LM-PCA方法预测的溶解氧和氨氮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4 7、1.872 7×10-4(溶解氧)和0.006 5、9.428 7×10-4(氨氮),适用于影响因素数量较多的场合。研究表明,GA-LM-PCA是一种有效的水产养殖环境溶解氧和氨氮预测工具,尤其对于影响因素复杂繁多的非线性系统效果更好。

影像组学模型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508

​杨俊 侯自明 王浩 刘东远 康慧斌 侯哲 王森 张洪兵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构建一个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像组学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对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2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发病6 h内的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后0.5 h内行头颅CT检查,于入院后24 h内行头颅CT复查,依据血肿体积差异判断有无血肿扩大。在首次CT资料上勾画感兴趣区域,应用Matlab软件从中提取431个影像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预测效果最强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用所选特征和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M)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头颅CT复查发现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9%(40/212)。通过LASSO回归模型筛选出18个影像学特征[图像灰度基本特征4个(标准差、峰度、能量、方差),图像形状和体积特征1个(表面和体积比),纹理类特征7个(长行程低灰度优势、惯性、90°相关性、短行程优势、全角相关性、长行程优势、逆差距),小波特征6个(自相关3、相关信息测度23、长行程高灰度优势4、短行程高灰度优势4、短行程低灰度优势7、总变异3)],并结合SVM构建了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83.5%。结论 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进行预测。

构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继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预测模型 下载:66 浏览:399

周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收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构建临床模型以评判该类患者继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APTE患者为观察队列,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其为期12个月的随访以确认预后转归,观察随访进程中是否出现继发性CTEPH。依据随访结果分析与继发CTEPH风险存在影响的相关临床指标,及其对继发CTEPH的评判效能。结果 211例APTE患者中9例失访,最终202例受试者中,42例于随访期内继发CTEPH,160例未见相关异常。(1)Cox回归分析显示,APTE继发CTEPH的风险模型由年龄(HR=1.18,P<0.05)、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指数(HR=0.36,P<0.05)、Wells评分(HR=1.52,P<0.05)、Qanadli栓塞评分(HR=1.22,P<0.05)组成,其中ABI为保护性因素,其余指标为危险性因素;(2)通过ROC曲线以进一步量化各项影响因素(连续性变量)对于APTE继发CTEPH的预测效能:年龄临界值取57.25岁、Wells评分临界值取5.28分、Qanadli栓塞评分临界值取26.43分均可获取最佳预测敏感度及特异度。结论年龄、ABI、改良Wells评分、PSAP压力为APTE继发CTEPH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57.25岁、Wells评分≥5.28分、Qanadli栓塞评分≥26.43分对于该患者群体继发相关不良预后具有显著评判效能。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出血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下载:91 浏览:516

赵忠平 丁晓云 罗正义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构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出血风险预测列线图,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于如皋市人民医院行PCI术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4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PCI术后半年发生出血的患者和未出血患者的年龄、血肌酐(Cr)、PCI路径等术后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对促成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应用R软件建立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因资料不全排除15例后共纳入患者228例;出血患者年龄和Cr水平高于未出血患者(t=5.903、6.029,P <0.05),出血患者桡动脉路径例数、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例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低于未出血患者(χ2=5.612、6.026,t=-3.005,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Cr为术后半年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95%CI)=1.188(1.096~1.287)、1.056(1.025~1.087),P <0.01],桡动脉路径和NOAC为保护因素[OR(95%CI)=0.216(0.078~0.601)、0.294(0.104~0.837),P <0.05]。列线图预测PCI术后出血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15(95%CI=0.874~0.943)。结论年龄、PCI路径、Cr等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半年内出血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预测模型构建 下载:79 浏览:523

张立立1 周雪娥1 王芳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构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陕西省勉县医院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术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后12个月内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38例)及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心房颤动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从纳入病例中随机抽取20%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复发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t=4.086、4.021、4.647、4.325、3.357,均P <0.05),孤立性心房颤动人数明显少于未复发组(χ2=5.207,P <0.01);两组患者心房颤动分类、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无统计学意义(χ2/t=0.340、1.597,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及术前高hs-CRP均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1.097、1.699、1.485,均P <0.05),而孤立性心房颤动则是心房颤动复发的保护因素(OR=0.015,P <0.05);术后列线图预测心房颤动复发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74(95%CI=0.759~0.931)。结论高龄、久病、左心房内径过大等危险因素构件的列线图可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的再复发进行有效预测,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基于双能CT的造影剂渗漏征对大动脉闭塞脑梗死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下载:94 浏览:508

刘克勤 蒋琳 阮婕 殷聪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基于双能CT(DECT)的造影剂渗漏测量对继发出血转化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介入血管内治疗的92例患者,记录其发病-穿刺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压水平、术中用药、术后DECT虚拟平扫病灶密度最高值(Humax)、术后出血转化分型等资料。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介入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患者中有67例(72.83%)出现造影剂渗漏征象,其中4例为术后即刻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虚拟融合CT高密度征是最终出血转化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95%CI=1.021~1.058,P <0.01)。ROC曲线提示虚拟融合CT中最高密度值预测出血转化的最佳界值是77Hu,其敏感度80.83%,特异度74.22%(P <0.01),曲线下面积(AUC)=0.839。结论 DECT可有效鉴别大动脉闭塞脑梗死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和造影剂渗漏,同时对预测最终梗死后出血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清miR-150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收缩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下载:81 浏览:507

赵家骏 徐楷 郭宁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中循环miRN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发生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纳入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74例AMI患者。以出院后1年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作为心力衰竭(HF)诊断标准,将AMI患者分为HF组(56例)和非HF组(118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量血浆中循环miR-150、miR-34a、miR-133a、miR-192、miR-194和miR-208b的表达水平。通过ROC曲线确定循环miR-150对HF的诊断价值和阈值,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HF患者的入院时脑钠肽(BNP)显著高于非HF患者(t=8.397,P <0.01)。与非HF患者相比,HF患者出院后1年时的LVEF降低、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显著升高。HF患者的循环miR-150显著高于非HF患者(P <0.05),但其他循环mi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的循环miR-150水平与1年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39,P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循环miR-150对HF预测价值AUC为0.75,阈值为0.60,灵敏度为84.12%、特异度为77.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循环miR-150>0.60(OR=1.634,95%CI=1.253~2.096,P <0.01)和入院时LVEF<57.00%(OR=1.275,95%CI=1.021~1.482,P <0.05)是影响HF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循环miR-150是预测AMI后HF发生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对预测HF和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下载:87 浏览:418

谭庆红 王丽华 刘婷婷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探讨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采取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未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对比,针对相关因素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中性粒细胞比例、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腹水比例、脾厚度、红色征比例均超过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门静脉内径、脾厚度、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红色征等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血栓弹力图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价值 下载:43 浏览:468

张超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价值。方法采用TEG5000血栓弹力图仪对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EG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T)、凝血形成时间(KT)、凝固角(ɑ-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块强度(G)和凝血指数(CI),并对上述参数与是否发生END现象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检查后72h内有无出现END现象,将患者分为END组和无END组。结果 200例患者中,62例出现了END,约占31. 00%。END组RT和KT明显少于无EN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END组患者RT、KT缩短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END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在校正糖尿病、吸烟、P选择素水平、hsCRP水平、NIHSS评分和载脂蛋白B水平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T缩短与发生END独立相关(OR=1. 60,P <0. 05)。结论 TEG中RT缩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END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预测及早期诊断价值 下载:85 浏览:494

吕玲春1 徐剑1 吴小燕1 李珊1 李开军1 曾春来1 沈珈谊1 韦铁民1 毛威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探讨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在对比剂肾病中的早期价值和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我院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且基础肾功能正常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46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血浆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S),同时所有患者分别于造影前24h内,造影后12h、24h和48h抽血检测NTproBNP、B型脑钠肽(BNP)、胱抑素c(Cys C),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根据MDRD公式推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根据患者在造影后48h内是否发生对比剂肾病(CIN),分为CIN组18例和非CIN组96例。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及回归方程,评价NTproBNP对CIN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结果术前NTproBNP截断值为863ng/ml,+LR:3.94,-LR:0.07,仅NTproBNP为预测因子。截断值取1200ng/ml时多变量回归方程中高脂血症(OR=0.032)、LDL(OR=14.665)、年龄(OR=205.741)、NTproBNP(OR=3.716)均为预测因子。术后12h内Sc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0.5即P>0.05,而NTproBNP曲线下面积0.719,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NTproBNP对CIN具有预测价值,年龄和高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下降是发生CIN的重要危险因素。另外术后12h内NTproBNP对CIN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Scr。

炎症因子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中的预测价值 下载:63 浏览:488

罗建平1 沈益金2 《心脑血管病研究》 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n=41)、中型组(n=39)及重型组(n=40),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IL-8及CRP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TNF-α、IL-1β、IL-8、CRP及联合检测对急性脑出血病情恶化的预测效能。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TNF-α、IL-1β、IL-8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清TNF-α、IL-8、IL-1β及CRP与病情严重程度(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 68~0. 79,P <0. 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脑出血病情恶化患者NIHSS评分、TNF-α、IL-8、IL-1β及CRP水平均高于病情未恶化患者(均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F-α、IL-8、IL-1β及CRP为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TNF-α、IL-8、IL-1β及CRP对急性脑出血病情恶化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诊断效能高于任一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血清TNF-α、IL-1β、IL-8及CRP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呈明显升高,可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且联合检测在预测急性脑出血病情恶化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积分系统预测老年人群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差异 下载:87 浏览:494

施美芳1 沈逸枫2 沈隽霏2 王蓓丽2 郭玮2 李钢1 潘柏申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评估上海市宝山区友谊社区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并比较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积分系统预测该人群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差异。方法以上海市宝山区友谊社区为调查点,随机选取该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共1 983名。收集基础的流行病学资料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将各风险积分系统[Framingham风险积分系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简易评估工具、Reynolds风险积分系统、SCORE风险积分系统(西班牙)、SCORE风险积分系统(芬兰)、QRISK2风险积分系统]建立队列的基线资料与友谊社区老年人群进行比较。分别采用Framingham、Reynolds、SCORE 3种风险积分系统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分层计算友谊社区老年人群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积分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1 983名受试者中,88例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其中32例(1.61%)发生脑血管疾病事件、56例(2.82%)发生心脏疾病事件。友谊社区老年人群与各风险积分系统建立队列的主要风险因子基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Framingham风险积分系统、Reynolds风险积分系统预测友谊社区老年人群发生10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平均概率分别为28.73%、13.95%,SCORE风险积分系统预测友谊社区老年人群发生10年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概率为7.29%(以高危地区计算)、4.14%(以低危地区计算)。根据相关指南,对Framingham、Reynolds及SCORE(高危地区)3种风险积分系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计算结果进行分层,友谊社区老年人群中仅有11.29%的受试者风险分组相同,其余88.71%的受试者在风险组别划分上存在差异。结论上海市宝山区友谊社区老年人群是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Framingham、Reynolds、SCORE 3种风险积分系统预测该社区人群的10年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存在明显差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对冠心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下载:86 浏览:507

方仙 叶晓云 何显森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冠心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兰溪市人民医院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74例,对其进行12个月的随访,根据随访期内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FGF21水平,使用Cox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效能。结果共发生MACE 62例,MACE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FGF2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045、3.828、9.859、11.610,P <0.05);高水平hs-CRP(HR=1.001,P <0.05)及高水平FGF21(HR=1.014,P <0.05)是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FGF21、hs-CRP在最佳截点预测MACE事件发生的AUC分别为0.843及0.704,FGF21诊断敏感度高于hs-CRP。结论 FGF21对冠心病患者MACE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效能,最佳截点为286.72 ng/mL。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