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超声结合血脂检测诊断脂肪肝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257 浏览:2951

李敏 《诊断医学》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结合血脂检测应用于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脂肪肝患者37例及健康体检者37例作为实验样本,分别设定为研究组、参照组,均接受超声诊断和血脂检测,对两组诊断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TC、TG比参照组高,组间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两组HDL-C、LDL-C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B超诊断特点:清晰可见致密的点状高回声,远场网声衰减明显,肝内管腔结构十分不清晰,肝脏呈现饱满、肿大状态,肝缘明显变钝。结论:超声结合血脂检测有利于准确监测和诊断脂肪肝,值得作为诊断辅助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中全面推广。

磁共振对肝硬化肝内结节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249 浏览:2948

陈婧 《诊断医学》 2023年5期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肝硬化肝内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9月-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0例作为资料,均行磁共振检查,分析患者肝内结节的信号特点。结果:结节型肝硬化肝体积正常或缩小,左右叶比例失调。信号特征为T1WI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T2WI肝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低信号结节,周围为正常肝组织,或高信号纤维间隔。肝不典型增生结节呈现T1WI信号稍高,T2WI信号较低肝癌结节呈现T1WI信号稍低,T2WI信号较高,增强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退,信号低于周围肝组织,15个癌结节可清晰观察到T2WI低信号包膜,动态增强中呈现明确的延时强化征象。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采取磁共振检查明确肝内结节信号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并可鉴别肝不典型增生结节及肝癌结节,诊断价值较高。

CT和MRI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载:269 浏览:2589

张鸣燕 《诊断医学》 2023年4期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诊断方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选来自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88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CT实施诊断,观察组则使用MRI实施诊断,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诊断时间以及诊断费用。结果 观察组的疾病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诊断费用、诊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MRI实施诊断,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避免不良情况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依据,帮助患者延长生命周期,在临床上成效显著。

分析超声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265 浏览:2788

杨彩霞 《诊断医学》 2023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对脂肪肝疾病患者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时段到我院接受超声检查的脂肪肝患者160例患者,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分析,轻度脂肪肝患者74例(46.25%),中度脂肪肝患者57例(35.63%),重度脂肪肝患者29例(18.13%);其中弥漫性均匀性脂肪肝120例(75%),非均匀性脂肪肝40例(25%)。结论:对于脂肪肝患者,予以超声方式诊断效果理想,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影像方面的支持,有利于治疗计划更具科学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病毒性肝炎诊断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289 浏览:2945

王锡携 《诊断医学》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对病毒性肝炎诊断时采用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行血常规与生化检验,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开展血常规与生化检验,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率,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6排螺旋CT和1.5T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下载:286 浏览:3012

秦笑天 《诊断医学》 2022年12期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本院行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T组与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检查小肝癌时, 可首先选择螺旋CT扫描的方式, 如果不易定性诊断, 则可使用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 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 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91 浏览:2892

张鲁 《诊断医学》 2022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析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和腹部C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肝外胆管结石者82例为对象,分设为MRI组(行胰胆管成像检查)和CT组(行腹部CT增强扫描),观察二者诊断检出率。结果:CT组阳性诊断检出率为60.97%,明显低于MRI组的82.93%,差异大(P<0.05)。结论:相比腹部CT,行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者,其诊断检出率高,有较好诊断准确性。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 下载:265 浏览:2954

国静静 《诊断医学》 2022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析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鉴别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患者5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其不同病理将患者分为ICC组和HCC组,ICC组中有20例患者,HCC组中有32例患者。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并对相关影响进行观察。让两名人员对两组患者的DTI进行单独测量,以此算出DTI的相关系数(D)值、(FA)异向分数和与DWI有关的ADC值,通过测量后对两名人员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一致性,并做出比较。结果:进过分析得知,HCC组病灶边界清晰的人数较多,高于ICC组,同时HCC组邻近血管扩张的可见数量低于ICC组,均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中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能够使参数数据的有效性提高,并且促进鉴别的准确性。

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准确率观察 下载:283 浏览:2805

翟春雷 《诊断医学》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准确率。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 2019年3月)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诊断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p值<0.05)。 结论: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诊断准确率高,适合在临床进行广泛使用。

超声造影对肝内小结节鉴别诊断价值 下载:327 浏览:2889

李敏 王立 黄冬花 李海文 《诊断医学》 2022年7期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肝脏小结节(直径<3mm)性质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6年80例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将其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临床随访(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80例小结节,超声造影诊断30例为原发性小肝癌,20例为转移瘤,30例病灶诊断为肝脏良性占位(血管瘤/肝腺瘤/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理结果:30例超声诊断为原发性小肝癌结节术后病理皆为恶性,准确率100%,20例转移瘤灶,随访3-6个月,经CT/MR检查,病灶数量增大/增多,结合临床,明确转移瘤。准确率100%。30例超声诊断为良性病变(血管瘤/腺瘤/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手术结果误诊5例,2例为淋巴瘤结外侵犯,3例为炎性肉芽肿。准确率为83.3%。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内小结节鉴别诊断有较高应用价值。

肝组织活检在慢性乙肝诊断及干预时机选择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下载:361 浏览:3140

李国岗 李仁让 《诊断医学》 2022年6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组织活检在确定慢性乙肝(CHB)肝脏病变程度及干预时机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B超引导下,采用1秒钟快速肝穿活检技术,通过肝穿针获取少许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在符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的CHB住院患者中,对进行肝组织活检术的患者(治疗组)与同期未进行肝组织活检的部分患者(对照组)进行平均住院日、平均花费、临床转归等的比较。结果 根据肝组织活检分级分期标准,轻度慢性乙型肝炎(G1-2S0-2)120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G2-3S1-3)71例。治疗组住院平均天数为26天,人次均住院费用7097.69元,而对照组住院平均天数为34天,人次均住院费用13694.69元,结论 肝组织活检可有效确定肝组织病变的程度;可早期发现静止期肝硬化;有利于抗病毒时机的选择,可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并准确分析病情判断预后,提高治疗后续的好转率。

腹部超声诊断肝脏肿块及相关疾病的临床价值探析 下载:342 浏览:3542

李新影 《诊断医学》 2022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肝脏肿块以及相关疾病患者经过腹部超声诊断的诊断效果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42例肝脏肿块以及相关疾病患者,本次实验研究的时间范围为2016年2月~2019年2月,根据其疾病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组以及转移性肝癌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超声诊断,分析探讨腹部超声诊断对于肝脏肿块以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1)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转移性肝癌患者的DPI(每日蛋白质摄入),PCI(能量多普勒,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以及TLBF(肝血总流量)明显高于肝血管瘤患者,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明显(P<0.05)。(2)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转移性肝癌患者之间的DPI,PCI,RR以及TLBF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肿块以及相关疾病应用腹部超声检查的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的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较MRI、CT诊断小肝癌诊断价值 下载:392 浏览:3394

孙秋双 《诊断医学》 2022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MRI、CT诊断小肝癌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32例小肝癌患者是本次研究对象,给予患者MRI、CT两种诊断方式,其中MRI诊断患者为观察组,人数16人,CT诊断患者为对照组,人数16人,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以及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7.5%,误诊率为6.25%,漏诊率为6.25%,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56.25%,误诊率为25%,漏诊率为18.75%,明显看出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81.4%,特异性和对照组相同,敏感度要高于对照组。结论:MRI、CT诊断小肝癌诊断价值均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相比之下MRI诊断效果更高。

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应用核酸检测法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341 浏览:3301

吴天恩 《诊断医学》 2022年3期

摘要:
目的 观察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中应用核酸检测法(NAT)的诊断价值。方法 120份无偿献血合格标本,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试验(ELISA)与NAT进行诊断。分析ELISA、NAT检测结果,追踪随访NAT呈阳性标本中,核酸确认为阳性,但“二对半”检测结果为阴性和核酸确认阴性献血者。结果 120份血液标本中,ELISA检测单试剂阳性2份,双试剂阴性118份。120份血液标本中,NAT检测阴性105份,阳性14份,经NAT确认阳性12份,ELISA确认阳性1份。最终确认阳性的13份标本中,仅2份ELISA检测为单试剂阳性,而NAT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NAT在临床诊断中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与ELISA存在一定互补性,在血液筛查中应用可显着降低漏诊发生率,缩短窗口期,对确保输血安全意义重大。

生化检验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368 浏览:3529

崔玲燕 蔡宁 《诊断医学》 2022年3期

摘要:
目的:通过评估肝硬化疾病诊断方法,探讨生化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09-2021.09一年间,收治的肝硬化患者,随机选择3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人员,35例为对照组,全部行生化检验,对2组检验的效果展开分析。结果:2组生化指标相比之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疾病患者的诊断,临床应用生化检验的效果显著,利于判断鉴别疾病及病情,对疾病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超声体检对脂肪肝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下载:329 浏览:3638

杨洋 韩春艳 陈雪莹 《诊断医学》 2022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脂肪肝疾病诊断中应用超声体检的意义所在和临床价值所在。方法:课题中纳入的病例为345名需要进行脂肪肝检查的人员,时间界限为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检查方法均选择的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结果:根据超声检查结果,345例进行脂肪肝检查的人员中共确诊145例,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各自的百分比是46.9%、32.4%、20.7%。男、女发病率相比上,男比女高;肥胖与非肥胖人员发病率相比上,肥胖者高;脑力劳动者与非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相比上,前者比后者高,三次比较的P均<0.05。结论:超声检查在脂肪肝疾病诊断过程中检出率较高,可帮助临床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准确制定,并为预后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下载:427 浏览:3867

张复有 《诊断医学》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接收的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到本院体检的5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观察两组的血常规与生化检验指标。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水平、ALT 、TBIL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WBC、中性粒细胞、PLT、A/G、ALB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与生化检验项目检测,可为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提供有效依据,为临床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肝脏结核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下载:412 浏览:3677

雷化霖 《诊断医学》 2021年9期

摘要:
目的:探究肝脏结核的CT诊断及其鉴别意义。方法:选取8例2009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放射科接受检查的活动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分析CT影像学表现。结果:2例肝浆膜结核,占据比例为25%,5例为粟粒型,占据比例为62.5%,1例实质型,占据比例为12.5%。结论:在对患者行CT检查的过程中,佐证不同类型的肺结核在肝内呈现出不同类型的CT影像表现;反之,通过CT影像表现可反映出患者不同类型的肺结核。

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在人工肝治疗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87 浏览:1041

张春燕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本研究针对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在人工肝治疗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于我院收治患者中随机选取60人,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管理组,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管理组患者给予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肝功能指标、营养学指标和不良反应产生情况。结果:护理后管理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营养学指标明显比常规组患者更好,同时管理组患者护理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低,两组数据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通过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对人工肝治疗患者的预后水平和疾病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反馈式健康教育结合精细化饮食护理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1057

谢文芳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患病特点及基础定义,研究反馈式健康教育结合精细化饮食护理的重要性。方法:2023年2月-2024年3月开展研究,从医院现有病例信息中遴选出70份,且以上信息的诊疗结果均为肝硬化,结合随机原则对信息予以组别匹配,研究组、对照组为该研究内执行比较的组别,组内对应的护理措施分为反馈式健康教育结合精细化饮食护理、常规护理,评估可见基础知识掌握度、营养状况。结果:研究组经干预后对护理医嘱的遵循性及肝硬化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组内统计差异性明显(P<0.05);研究组经干预后Hb(血红蛋白)、PA(前白蛋白)、ALB(白蛋白)、TP(总蛋白)水平改善程度及以上指标干预前后的水平差值,均高于对照组,组内统计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反馈式健康教育结合精细化饮食护理有助于强化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同时营养状况显著提升,适用于临床康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