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从“三要素”观点分析两宋绘画发展 --读丹纳《艺术哲学》有感 下载:127 浏览:1549
摘要:
两宋绘画,特别是院体花鸟画具有“王气”之美,体现出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文化底蕴。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三要素”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指出,“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由“民族”、“环境”和“时代”三大要素决定的。文章将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试图对宋代花鸟画的起源、发展与衰亡进行分析。丹纳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依赖于这三个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艺术家、艺术品,抑或是精神文明,都是一种附属关系。画家从属于这个时代,从属于人民,他的视野、心境、技巧乃至观众的期待,都会被这个时代的精神所左右,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打上了时代烙印。而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是要表现事物的本质,也是这一关系中最重要的特点,画家通过调整关系,放大其特点,从而传达出深刻的感受。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忠诚”伦理观解读 下载:128 浏览:1467
摘要:
忠诚观是一个组织维系团结统一、兴旺发达背后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一个不存在或者丧失精神支柱,其发展前途无疑是黯淡的。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本文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分析工具,从主客体维度、意识形态安全维度和实践维度阐释“忠诚”的意蕴。
浅谈中西方哲学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情感 下载:122 浏览:1344
摘要:
中西方哲学是彼此文化的结晶,智慧碰撞的产物。生命情感是中国哲学探讨的核心范畴之一,本文首先以生命情感为起点,开始探索人生道路,讨论中国哲学里的仁心。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别,比如利益、个人价值等。以往大众比较关注物质存在,相对忽视了生命情感。实际上,生命情感在人的存在问题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西方哲学对主题的观点各有不同,古往今来哲学家对其的思考,形成了各自的哲学学说,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仁心,让生命情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下载:118 浏览:1406
摘要: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10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党100年的历史,就是在栉风沐雨、风云万变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风险考验、潮起潮落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我们必须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作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未来十四五新征程上改革、建设、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阔步前进。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的深入研究 下载:132 浏览:1505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与核心价值理念对于中国梦有着深刻而广泛地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较深的哲学意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其哲学意蕴,然后多维度分析了其时代价值,旨在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质量建设。
对价值本质的哲学思考 下载:136 浏览:1566
摘要:
在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就是价值本质的问题,其他问题都以此为基础展开,价值问题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价值本质决定价值概念,价值概念反映价值本质。价值的根源不在事物自身,也不在超验世界里,而在于人的存在中。人的存在本身是美好的,具有因其自身而确立的原初价值。在人的具体存在形式中蕴含着具体的内在价值。人的存在把这些内在价值映现在事物上,于是在事物上就显现出外在价值。从价值的根源及其表现来看,价值就是以人的存在为根源、以事物的事实为载体显现的美好性质。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价值本质的研究才更加真实。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建设 下载:136 浏览:1453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提供智力支撑,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历史使命。
诗词中的哲学——谈谈矛盾的特殊性 下载:124 浏览:1564
摘要:
诗词内容博大精深,从诗词中体现出矛盾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是对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等也各有其特点。
社会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下载:121 浏览:1328
摘要:
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在当今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想要理解和解决社会稳定的问题并非易事。社会哲学提供了一种理论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社会稳定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下《实践论》的经验和启示 下载:139 浏览:1554
摘要: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范例,其写作初衷是为了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错误观点。《实践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结合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用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来阐述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功典范。在新时代,我们要借鉴《实践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紧密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活力与时代意义。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哲学思考 下载:113 浏览:1316
摘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课程集中体现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当下新的马克思主义课程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对其进行哲学思考。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思考课程思政何以要,要从课程中的思政存在形态思考课程思政何以能,要从学生思维特点探索课程思政何以行,要从人才培养角度思考课程思政何以指,要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思考课程思政何以好,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走向深处必须要进行的哲学思考。
新教材下的生活与哲学备考策略 下载:128 浏览:1561
摘要: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课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但是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新教材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生活与哲学》具有多重备考作用,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思辨、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分析能力。
论马克思的第一次哲学转向 下载:126 浏览:1418
摘要:
入读柏林大学后不久开始学习哲学的马克思,由于长期受父辈和师长自由主义精神熏陶等原因,首先钟情的是强调人有自由意志、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康德哲学和高扬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费希特哲学。后来他在试图把法哲学贯穿于法的所有领域的创作过程中,在思想上遭遇到了现实的“实有”和理想的“应有”之间严重对立的困惑,这他马克思由康德哲学、费希特哲学和谢林哲学转向了黑格尔哲学,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次哲学转向。这个转向的意义在于使马克思实现了由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立场向现实主义立场的转变,并且使他接触并掌握了系统的辩证法思想。
哲学视角下的人生观探索 下载:118 浏览:1384
摘要:
本文从哲学视角探讨了人生观的形成与演变、哲学对人生观的影响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通过分析人生观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观的本质和价值,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试论马克思中学毕业之际的哲学思想 下载:134 浏览:1484
摘要:
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哲学思想是他后来蔚为大观的哲学思想发轫的原点。身处德国经济和政治最发达的莱茵地区,沐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蓬勃发展所营造的自由民主思潮勃兴的时代思想氛围中,加上父辈和师长言传身教启蒙思想家关于否定神道主义、弘扬人道主义、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主自由、反对迷信盲从、倡导科学理性的启蒙思想,使得马克思萌生出了自己最初的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自然神论和具有浓郁人文精神色彩的辩证法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哲学的运用路径研究 下载:119 浏览:1323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而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现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哲学的运用路径,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哲学意蕴及现实意义 下载:118 浏览:1357
摘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地伟大征程中,形成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耦合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 下载:139 浏览:1576
摘要: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反对客观实证,批评理性主义等思想特征试图去重构现代哲学,其思想蕴含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范围广泛且日益重要的影响, 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 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它以去客观化、整体化、建构论、本土化、应用化、质性化、或然论的方法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心理学方法论进行了改进和超越,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学的方法论内容,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探究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与挑战 下载:124 浏览:1417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挑战。通过深入探讨科学和哲学的定义、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本文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推动人类知识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分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探索 下载:126 浏览:1461
摘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出现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并且是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必然产物。在一个新时代,我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处于新阶段,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在一个新时代,学习如何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尤为重要。理解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对于维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性。本文描述了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前状况以及从价值继承的新时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念。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