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从战略到行动:特色小城镇规划路径探索——以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 下载:82 浏览:465

曹靖1 张敏2 魏宗财3 莫海彤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2期

摘要:
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小城镇活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内容、深度与编制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应基于既有的规划体系,结合本地特色与实际诉求,因地制宜地出台规划编制导则,从全国层面来看可能仍需要一些共性的规划路径。基于剖析传统乡镇规划存在的局限,以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城镇的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摒弃终极蓝图式的传统规划思路,探索涵盖战略规划、乡镇总规、总体城市设计与行动规划在内的"四阶段"规划路径,以期完善从战略到行动的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逐步实现"特色"的规划目标和规划愿景,为国内其他特色小城镇的规划提供思路的参考。

城中村商业空间复合性探析——以深圳南头古城为例 下载:69 浏览:389

李景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0期

摘要:
实体商业空间日益衰落,城中村的商业空间却依然鲜活。通过对深圳城中村南头古城商业空间的长时间调研及研究,发现南头古城商业空间能够长久保持活力,是因其具有多维复合的特征。本文从时间、空间、转译三个层面阐述这一特征,提出多维复合背后是南头商业空间的自适应性,形成逻辑是去中心化、分散和多主体,并由此引发关于实体商业空间应对时代巨变的一些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探析 下载:66 浏览:362

曾令泰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确立,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范式。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存在数据信息封闭、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以及传统村落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出路在于以互联网思维优化中国传统村落信息的云数据平台、加强群体智慧机制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村落的发展。

“景村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的空间策略探索——以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概念规划设计为例 下载:70 浏览:382

黄源成1,2 许少亮3 陶勇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当今国内学术界与工程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基于"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钟腾榜眼府文化景区的建设目标旨在保护原有村落的基础上推动其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解读福建省漳州市钟腾村场所基础上,基于历史脉络、环境背景与旅游发展的背景思考,从文化传承、环境适应与功能更新三大路径入手,探索并总结了传统村落更新的可持续性空间规划策略。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隐性收缩”的特征与机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下载:77 浏览:413

刘锦1,2 邓春凤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8期

摘要: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迁移,为一些城市注入了增长动力,也使得另一些城市面临人口流出带来的发展困境。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广东省茂名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茂名人口收缩现象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机理。通过研究可以看到,茂名的人口外流是户籍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倒挂"格局下,以农业人口流出为主的"隐性收缩"现象。这一过程伴随着产业、空间和财政收支持续增长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所经历的标志着城市衰败的收缩现象存在本质差异。茂名城市人口的"隐性收缩"既是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口规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自我调适的结果。在此背景下,茂名应当抓住农业人口流出的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端人才流入,推动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历史环境的拼贴再生——泮塘七园五馆设计探索 下载:42 浏览:462

黄凯 郭谦 《中国建筑》 2020年12期

摘要:
泮塘在历朝历代都是岭南园林的聚集区,虽历经时代变迁已沦为城市旧区,但仍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泮塘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七园五馆项目应运而生。其设计以历史环境再生及拼贴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追溯泮塘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统筹考虑历史村落肌理、荔湾湖景观界面、历史建筑遗存等场地要素进行泮塘历史街区的更新设计。最终方案以丰富的园林形式呈现,作为整体历史街区的空间过渡,延续了北侧五约村落肌理,呼应了南侧荔湾湖公园的园林气息,整合了场地内历史建筑遗存。泮塘历史环境的再生设计实现了非遗活化的传承,达到修补泮塘历史空间、延续城市记忆的目的。

中小学多元化校园空间设计策略探析 下载:46 浏览:449

苏笑悦 《中国建筑》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小学校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与之适应。然而目前中、小学校设计中校园空间单一均质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该文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优秀中小学多元化校园空间设计案例,并结合笔者的相关实践,尝试提出多元化校园空间的设计策略。包括根据年级或学部的不同,将整个校园划分为若干个特色教学聚落,再通过形式多样的"共享资源平台"将各聚落的学生联系在一起,以鼓励跨聚落交流,做到有分有合。为未来中小学多元化的校园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城市文脉和谐共生——“两观三性”思想指导下的泰州中学规划设计 下载:45 浏览:448

陈纵1 盘育丹2 孟令哲3 夏大为4 《中国建筑》 2020年11期

摘要: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是岭南建筑学派大师何镜堂院士提出的具有整体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思想策略,泰州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以此思想为指导。该文以"两观三性"思想为视角,分析泰州中学的规划设计内涵及建筑设计理念,探讨呼应城市文脉、与地域文化和谐共生的当代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图书馆建筑评价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为例 下载:54 浏览:467

张杨1 马越2 《中国建筑》 2020年9期

摘要:
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评价多停留于设计阶段,对建筑运行情况和室内环境效果,需要进行使用后的分析评价研究。通过对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图书馆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实测分析,从建筑空间设计、使用者偏好、光环境和湿热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满意度、舒适度,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在对比讨论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图书馆室内环境舒适度的整体、综合评价。

花园城市的再建构:广州地区轨道交通上盖综合体设计策略探索 下载:79 浏览:491

王艺 《中国建筑》 2020年5期

摘要:
白云湖车辆段上盖物业为广州地区轨道交通沿线开发的重点项目,设计尝试从城市开放空间,绿色生态化的角度对于轨道交通上盖综合体的设计进行一些创新形式的探索。设计提出"云上花园"的核心概念,尝试从竖向空间的整合利用,城市界面的优化,自然主义的园林景观几个方面对现今车辆段上盖设计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闽南文化对潮汕和琼文地区传统聚落形态的影响研究 下载:84 浏览:500

李婧1 杨定海2 肖大威1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该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文化地理学的理论,探讨闽南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潮汕地区和琼文地区传统聚落形态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在文化扩散和传播的机制下,两地传统聚落文化产生地域分异的成因。

骑跨式高铁站在中小城市中的推广价值研究 下载:83 浏览:500

谢雨宏1 陈建华2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摘要:
骑跨式高铁站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站型设计吸引着规划、建筑、铁道等多学科专家的目光,其优缺点引起了业界的广泛争论,一度被认为不宜选用[1]。为明确骑跨式高铁站在中小城市中的推广价值,该文以选用骑跨式站型的典型案例——上饶站为例,从建筑师视角,对其可能的优缺点做评述检验和定量分析,确定若干积极和消极因子,结合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各因子权重。结果表明,优点因子的权重远大于缺点因子的权重,选用骑跨式高铁站对中小城市的发展利大于弊,该站型在设计中值得推广。

儿童心理画方法在建筑POE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509

王烟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摘要:
在针对使用主体为儿童的建筑(如小学、儿童医院等)POE研究中,由于儿童的特殊性,传统建筑POE方法在面向儿童时存在较严重的局限。为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拓宽建筑POE的研究视野,通过介绍儿童绘画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学科领域中探寻适用于儿童的新POE方法。结合儿童心理画及建筑POE的研究特点,阐明建筑POE研究中如何利用儿童心理画,指出儿童画中可获取的主要POE信息,提出建筑POE研究中解读儿童画的主要途径、分析方法及一般操作流程,并以小学校园及小学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桂林城山水环境及风景空间营建智慧 下载:52 浏览:434

刘斯萌1,2 赵红红1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摘要: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城市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该文从风景园林视角,研究桂林城市历史发展中山水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其景观空间建设特征及智慧启示。桂林历史城市建设通过对其中心、节点、轴线及景观视角控制所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体现出一种"山—水—城—人"融为一体的协同共生的规律特征。从桂林城风景建设的人居环境智慧经验着手,总结出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具有引导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生长、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作用。对历史城市风景空间营建智慧"古为今用"的研究,对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广东地区医院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方法与策略研究 下载:55 浏览:464

孙一民 张文宇 张春阳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摘要:
该文基于对广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医院建筑能耗特点的调研分析,通过总结广东地区医院建筑自然通风的方法,从医院建筑整体布局、建筑平面布局和细部设计等方面,探讨广东地区医院建筑既有利于绿色节能,又能满足使用者人性化的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中心设计策略研究 下载:56 浏览:463

尹新1 孙一民1 孙萍2 《中国建筑》 2019年11期

摘要:
体育中心是城市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加快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实现体育公建与城市建设的双向互动发展。该文以界首体育中心设计方案为例,提出了基于多元需求的体育建筑设计策略,并在体育场馆选址、功能设计、赛后利用、形象塑造、节能应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相关体育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探究城市工业遗产更新阻力——以广州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 下载:50 浏览:463

尹新1 孙一民2 《中国建筑》 2018年12期

摘要:
自北京"798艺术区"大获成功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将城市工业遗产更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热潮。而近几年,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却由于用地性质模糊等因素影响,发展受到了制约。该文以珠江沿岸的广州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文创园(1)——红专厂为例,研究城市工业遗产更新过程中产生的新一轮的问题,试图分析现阶段所面临的阻力,并力求提出有效建议。

三角洲城市雨洪规划研究——以新奥尔良“Dutch Dialogues”工作坊为例 下载:56 浏览:469

戴伟1,2 孙一民3 《中国建筑》 2018年11期

摘要:
三角洲城市是一个综合、复杂的人工—自然系统。基于传统工程调控理念下的集中式排洪模式忽略了城市结构与地形条件的制约,在处理三角洲城市雨洪问题时会产生若干问题。该文回顾了2008新奥尔良"Dutch Dialogue"工作坊,提出其核心亮点在于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由雨洪规划为调控手段实现城市结构、地形与排水设施的协同,利用新的城市蓝绿发展网络以及新的雨洪管理分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为三角洲城市解决雨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数字协同下的文化建筑外立面优化实践——以国家南海博物馆为例 下载:63 浏览:479

​马辰龙1,2 朱姝妍3 向科1 《中国建筑》 2018年9期

摘要:
该文以国家南海博物馆立面深化设计为例,描述了实际项目施工优化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并总结提出了一套典型深化流程,以在当前有限的项目平台与施工条件下能够高效睿智地利用当前的数字协同工具集,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方案深化效率。

区别性整合设计——对妇幼保健院建筑设计的另一种思考 下载:76 浏览:488

刘浩1 汤朝晖2 《中国建筑》 2018年7期

摘要:
妇幼保健医疗建筑的服务范畴既包含了成人范围的妇女,又包含了低龄范围的儿童这两大特征差别较大的服务对象。如何在一所综合型的保健医院中处理好这两种完全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区别性设计,同时又不使建筑过于分隔,尽量完整,合理安排各种流线,使患者享受舒适的医疗服务体验,是时下妇幼保健类建筑设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该文拟通过在高安市妇幼保健院的投标设计过程中,以"区别性整合设计"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对妇幼保健院传统设计思路进行加工再创新,这次全新尝试,希望能对同类建筑创新设计有所帮助。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