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石墨烯在水环境中的转化和降解行为研究进展 下载:86 浏览:475

马李璇1 李凯1 宁平1 梅毅2 王驰2 孙鑫1 《新材料》 2019年5期

摘要:
随着石墨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向水环境中释放的石墨烯类垃圾和副产物与日俱增,从而带来不良的生态效应,极大地增加了石墨烯在环境和人体中的暴露概率。与此同时,石墨烯的生态毒性和环境效应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石墨烯可以进入藻类、鼠内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可以进入细胞与DNA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相互作用,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毒性。此外,石墨烯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强烈的π电子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进而对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富集作用,改变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生态风险。研究发现,石墨烯在水环境中主要以团聚的形态存在,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强烈的疏水性。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在水体中能形成稳定的悬浮物,具有长期迁移性和亲水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不同形态的石墨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相互转化,甚至降解,导致它的理化性质、迁移性、吸附能力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石墨烯的其他环境行为如迁移归趋、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性能以及生态毒性等,因此研究水环境中石墨烯的转化和降解对评价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外界环境如水体理化性质,化学、光热、生物介质与石墨烯的作用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环境介质对石墨烯的结构性能和活性的改变,可以为分析石墨烯在水体中的生态效应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水环境中的pH值、盐溶液类型、离子强度、溶解性有机质等因素对石墨烯的聚合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溶解性有机质,它既可以通过空间位阻效应促进石墨烯的分散,又可以通过缠绕、交联促进石墨烯的团聚,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石墨烯的转化和降解机制的难度。石墨烯在光照作用下产生的活性自由基是其结构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石墨烯与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酶促氧化。本文就石墨烯的光转化、热转化、化学转化及生物降解的过程和原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影响石墨烯在水环境中转化和降解的因素及转化前后的环境效应。

应用零价铁基材料还原和催化氧化降解多溴联苯醚 下载:88 浏览:499

吴洋1,2 王玉1,2 仇荣亮1,2 杨欣1,2 《应用化学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处置,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中PBDEs的降解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零价铁(ZVI)还原脱溴降解PBDEs是一种高效快速且经济可行的治理技术。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ZVI基材料降解PBDEs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ZVI还原降解PBDEs的机理、动力学、影响因素及降解路径。从总体上看,ZVI作为高活性电子供体虽然能将高溴代PBDEs迅速降解为低溴代产物,但产生的低溴代PBDEs往往具有更大的环境风险,需进一步降解处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ZVI作为间接电子供体,通过催化活化H2O2或过硫酸盐产生高活性自由基,能够实现开环降解低溴代PBDEs。基于以上分析,通过构建一套先还原-后氧化的降解体系,有望实现高溴代PBDEs的彻底降解。最后,本文对ZVI降解PBDEs技术的后续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稻糠基磁性高吸油材料的仿生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载:87 浏览:454

李旭1,2 汪子孺1,2 杨莉1,2 张振东1,2 张友婷1,2 杜毅帆1,2 《新材料》 2018年6期

摘要:
利用多巴胺的自聚合作用使Fe3O4纳米粒子固载于稻糠表面,进而采用十八胺进行样品表面疏水改性,制备得到稻糠基新型磁性疏水吸油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磁滞回线和接触角测定等技术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多巴胺改性成功实现了Fe3O4纳米粒子在稻糠表面的固载,所制得的稻糠基吸油材料具有较好的磁性,其磁饱和强度达39.6emu/g,样品的接触角达135°,具有高疏水性。在对三氯甲烷等七种油性物质的吸油实验中发现,稻糠基新型磁性疏水吸油材料的最高吸油量可达自身质量的6.83倍,且样品的适用范围广、重复利用率高。

地热能及与其他新能源联合发电综述 下载:24 浏览:264

李克勋1 宗明珠1 魏高升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广。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的出现,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将其用于发电领域,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缓煤炭等化石燃料引发的温室效应,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介绍了地热蒸汽发电技术、地热水发电技术、干热岩发电技术、岩浆发电技术等地热发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并在适用范围、发电效率、发电成本、优缺点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同时,阐述了地热与太阳能、生物质联合发电技术;分析了地热发电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热能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进展 下载:14 浏览:154

房德职 李克勋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随着人们对环境方面要求的日益增长,垃圾合理处理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作为固废资源利用的一种方法,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成熟的资源利用技术。分别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上、中、下游,即从垃圾焚烧的原料性质、燃烧发电技术以及烟气控制方面对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随着生活垃圾量日益增长,生活垃圾焚烧技术仍是一种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需要提升焚烧技术,改进国产焚烧工艺,严格控制焚烧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建立实时监测点,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外源生物炭对嘉陵江流域川渝段沿岸土壤四环素吸附特征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421

李文斌1 陈芯怡1 邓红艳1 王丹1 蒋佳成1 曾榆植1 康乐1 孟昭福2 《土壤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探索外源添加生物炭对流域水陆交错带(沿岸)土壤吸附四环素(TC)的影响,按1%质量比将生物炭(B)添加至采自嘉陵江流域川渝段内苍溪、南部、嘉陵和合川河流沿岸的表层和亚表层土样中,以未加生物炭为对照,测定供试土样的TC等温吸附特征,探讨p H、温度和离子(Na+和Cl-)强度对土样TC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供试土样的TC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iur模型,且TC最大吸附量qm在6.02~19.9 mmol kg-1之间,添加1%生物炭后沿岸土壤的TC吸附量提高了15.41%~167.47%。嘉陵和苍溪土样对TC的吸附量相比南部和合川土样大。(2)控制其他条件不变,供试土样的TC吸附量与p H呈负相关,与离子强度和温度呈正相关。(3)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土样对TC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和熵增的反应过程。(4)土壤的最大吸附量qm与土壤CEC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总有机碳(TOC)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添加生物炭可以增强河流沿岸土壤的TC吸附能力,且在p H=3、温度40℃和离子强度0.1 mol L-1时供试土样的TC吸附量最大。

利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法揭示种植芭蕉的农业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与降解 下载:15 浏览:495

张朋超 李芳芳 常兆峰 张惠芳 王朋 郭秉林 梁妮 《土壤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采集并比较两类不同耕作活动下的土壤(BJ和YS),利用分子生物标志物法对其中土壤有机质(SOM)的组成、分布特征和降解状态进行分析比较,以研究不同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土壤总碳含量从1.75%(YS)降低至1.58%(BJ),表明BJ中SOM的含量显著下降;脂肪酸的含量从127.22 mg g-1 C(YS)增大至345.09 mg g-1 C(BJ),长链烷烃C29、C31,以及芭蕉叶和茎中未检测到的烷醇在BJ中大量出现,表明芭蕉来源有机质的大量输入。C/N值从14.94(YS)降低至11.47(BJ),烷烃的ACLFA值从23.87(YS)增大至24.97(BJ),3,5-DHBA/V值从0.52(YS)增大至0.64(BJ),表明BJ的降解程度高于YS。短链烷烃和木质素V类可能来自原始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以上结果证明:人为耕作活动加速了SOM在土壤中的周转。广泛了解人为耕作活动对SOM的影响,将会为土壤经营管理以及估算受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提供重要的信息。

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特征 下载:29 浏览:299

吕刚1,2 刘雅卓1 李叶鑫1,3 傅昕阳1 王磊1 《土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为加快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同时为同类矿山排土场边坡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基于GIS原理,采用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表层土壤容重表现为弱变异性,饱和导水率表现为强变异性,毛管孔隙度与砾石含量表现为中等变异;毛管孔隙度的相关距离大于容重、砾石含量和饱和导水率,其在坡面分布上的均一性高于其他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Co/(Co+C)值介于4.88%15.95%;在排土场边坡不同研究尺度下,同一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相关距离范围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容重和砾石含量沿坡长方向从上到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则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在各个坡位的变异程度不一且差异显著。

胞外电子传递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下载:49 浏览:366

金辉 王红武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胞外电子传递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传递方式,与经典电子传递链不同,其电子受体位于细胞外,多以固体的形式存在而无法进入细胞内,因此胞内氧化有机物产生的电子需要穿过细胞膜最终到达胞外电子受体。因此,胞外电子传递在废水处理、环境修复、能量回收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讨论了胞外电子传递的机理和传递方式,总结了影响胞外电子传递效率的因素及促进传递的措施,阐述了胞外电子传递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胞外电子传递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下载:61 浏览:387

金辉 王红武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胞外电子传递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传递方式,与经典电子传递链不同,其电子受体位于细胞外,多以固体的形式存在而无法进入细胞内,因此胞内氧化有机物产生的电子需要穿过细胞膜最终到达胞外电子受体。因此,胞外电子传递在废水处理、环境修复、能量回收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讨论了胞外电子传递的机理和传递方式,总结了影响胞外电子传递效率的因素及促进传递的措施,阐述了胞外电子传递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广元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时空特征分析 下载:60 浏览:417

张萍 周甜 权秋梅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对广元市污水处理厂在2013~2015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了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的特征。结果表明:(1) 2013~2015年各污水处理厂的pH值和TP浓度变化不大,均能达标,尾水大多呈弱碱性。2013年市区大一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整体优于其他污水处理厂,2014年最好的是青川县污水处理厂,2015年是剑阁县城污水处理厂。(2) 2013年的8项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2013~2015年的pH、COD、TSS、BOD、总磷5项指标均达到排放标准。COD处理效率在2013~2015年分别为84. 56%、91. 33%、84. 38%;氨氮的处理效率在分别为82. 31%、80. 70%、77. 40%。(3)不同的工艺对处理效率有影响,改良型A2/O工艺对于COD处理效率比其他工艺更好,而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处理COD和氨氮相比于其他工艺更优。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议强化居民安全用水意识,相关单位保证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

水环境中个人护理品类微量污染物的赋存与去除技术进展 下载:69 浏览:407

张梦佳 汪琪 陈洪斌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近年来,个人护理品(personal care products,PCPs)的使用量越来越大。PCPs通过多种途径持续不断地被排放到环境介质中而被频繁检出,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风险,其关注度越来越高。PCPs使用后随洗漱和洗浴过程进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大部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被去除,残余的PCPs和代谢产物随着污水厂的尾水排入水体。水环境的PCPs其它来源还包括游泳、消毒、化妆等。总结了PCPs的来源与种类、在水环境的赋存现状、归趋及潜在环境影响,评述了污水处理过程中PCPs的常规与深度处理技术,最后针对PCPs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工艺的选择和优化等提出了建议。

环境承载力概念辨析与测算 下载:45 浏览:424

唐晶 葛会超 马琳 周敬宣 周业晶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0期

摘要:
要:对"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本文再定义和拓展了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容量与广义环境承载力的对应关系,将现实的排污-控污水平与达标的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动态变化充分展示,有利于从多方面和不同阶段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也为生态环保制度的完善改进指出了合理的、明确的方向。当前有了新《环保法》及十类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还需要对各种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本质原因进行梳理,妥善解决排污指标分配、监管、执法中存在的众多矛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环保制度应有不同的重点与表述;各地要因地制宜,妥善筹措环保资金;企业需要促进环保技术与产品不断完善。制度状态体现了社会与人民的意志与行动能力,决定环保水平。环保制度是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环境法治道路,这是从根本上控制污染和防止生态退化的保证。

功能化树枝状聚合物处理综合电镀废水的研究 下载:57 浏览:422

伍春柔 张冰如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合成了一种新型树枝状聚合物TE-6CSSNa,并对比氢氧化钠(NaOH)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SDD),重点考察pH和投加量对实际电镀废水中Cu和Ni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和投加量都对重金属的去除有较大影响。随着pH或投加量的增加,Cu和Ni残留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废水中ρ(Cu)=6.82 mg/L、ρ(Ni)=64.36 mg/L,单独使用NaOH或SDD时,出水都无法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表3中Cu和Ni特别排放限值要求(Cu<0.3 mg/L,Ni<0.1 mg/L),而采用TE-6CSSNa处理废水,在pH=8.6、投加量为275 mg/L、反应5 min、静置30 min时,残留Ni浓度远低于表3的排放限值,残留Cu浓度甚至低于检出限,说明TE-6CSSNa处理效果明显优于NaOH和SDD,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

光照对腐殖酸生物可利用性的增效作用的研究 下载:66 浏览:411

任东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以稻田土壤腐殖酸(HA)为代表,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多元手段探究了光照影响HA组成、结构、光学性质和微生物可利用性的机制。结果显示,光化学转化能减小HA的分子量、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化程度,改变HA的组成和结构,生成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如脂肪性有机物和有机酸,从而增大HA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光照对HA微生物可利用性的增强作用会受光照时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将为溶解性腐殖物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信息。

西藏拉萨市区餐厨垃圾现状分析及建议 下载:44 浏览:450

周文武 陈冠益 周鹏 穷达卓玛 汪晶 李扬 旦增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4期

摘要:
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伴随着拉萨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厨垃圾产生与日俱增,由此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是当今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对比分析、咨询论证等方式,分析了拉萨市区餐厨垃圾产量、主要组分、目前处理处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拉萨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拉萨市餐厨垃圾处理政策、技术、运行管理、制度及宣传教育方面建议。论文研究为拉萨市及西藏其他地区餐厨垃圾处理处置提供参考和依据。

污泥中铁磷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载:50 浏览:409

张冰倩 李咏梅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铁盐是污水处理厂最常用的除磷药剂之一,投加的铁会和污水中的磷结合形成铁磷化合物。通过一定的分析方法可以了解污泥中铁磷化合物的形态及含量,有助于开发从含铁磷化合物污泥中释放及回收磷的技术。介绍了污泥中铁磷化合物可能的存在形态与形成机理,概述了目前铁磷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对污泥中铁磷化合物分析方法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企业用小型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适工艺选择探讨 下载:55 浏览:405

何嘉慧 陈洪斌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半导体企业对生产用水的水质要求极高,该行业快速发展对超纯水系统的需求日趋旺盛。超纯水系统的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远高于其它水处理系统,且工艺运行的稳定性要求高,企业用户难以选择。为此,本文以某半导体企业的超纯水站为例,从工艺路线、投资和运行成本、运行管理和二次污染治理等方面探讨了针对基于18MΩ.cm水质要求的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适工艺系统。结果表明:采用两级RO结合EDI制备超纯水在一次性投资费用、运行费用、自动控制与管理、二次污染排放等方面更有优势,将成为未来半导体行业小型超纯水站的主流工艺。

基于全生命周期法的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碳排放研究 下载:44 浏览:452

李晨璐 郑涛 彭开铭 程炜 徐竟成 乔俊莲 黄菊文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1期

摘要:
基于全生命周期法,构建了一种适用于城区范围的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碳排放量化方法,并以松原市某片区为例,对4种海绵城市规划方案进行碳排放计算和比较,分析其碳减排效果并提出减排建议。结果表明,传统城市雨水系统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源头雨水渗蓄;雨水管网建设是系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与传统规划方案相比,4种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可使系统碳排放减少3. 5%~51. 7%。

一种污水处理RO膜压差异常数据检测和处理方法 下载:61 浏览:426

刘峻清 陶涛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介绍了一种新的异常值检测算法,周期混合ESD算法(S-H-ESD)。该算法考虑到数据可能具有周期性和趋势性的特点,可以准确地识别全局异常值和局部异常值,同时具备对含有较多异常值的数据进行检测的能力。结合某污水处理厂4年的监测数据,考察该算法对于真实的污水处理RO膜压差数据中异常值的检测效果,同时提出了针对被检测出的异常值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该污水处理RO膜压差数据异常值识别率较高,对识别出的异常值的处理方法也较合理。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