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性别观念、年龄认同感与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基于认知与行为的个体微观分析 下载:54 浏览:368

李翌萱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专卷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考察了性别观念和年龄认同感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更趋于现代的性别观念和更高的年龄认同感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老年人家务型、公益志愿型和政治型活动的参与发生比也有显著促进效应。同时也发现,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水平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显著影响因素。此外,区分和检验了个体性因素之外的省际区域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影响效应占14.80%,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基于此,建议通过终身教育促进老年人树立更科学的老年观,进一步完善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支持系统,并加强适老环境建设的区域均衡性。

隔代照料减少了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吗?——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下载:54 浏览:378

马磊1 林森苗2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 2014),考察了提供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影响,并分析了背后的社会机制。两层次随机截距Logit模型分析表明:参与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更可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隔代照料的频率越高,参与社区活动的可能性越大;给定隔代照料的状态,女性老年人的社区参与程度比男性老年人要高。在合理的安排与统筹下,家庭育儿生活不但不会挤压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反而会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积极性。

新冠疫情提前拉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报 下载:55 浏览:376

唐乾敬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暴露出了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以及二者未能深度融合的问题。在中国还未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窗口期,此次疫情提前拉响了老龄化社会的警报,我们必须始终把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老年医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的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医养结合。

论法定成年监护制度的层级化构建——兼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35条 下载:53 浏览:377

陈雄 牛盼盼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成年监护制度存在过多介入和过少保护的问题,现代成年监护制度改革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去行为能力化和类型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28条规定的法定监护,采取一元监护模式,将监护制度作为主体法的组成部分,与行为能力制度密切关联。就法定成年监护制度而言,完全去行为能力化既不现实也会带来危害,应当持一种立宪主义、自由主义的精神,最大限度地避免行为能力制度对法定成年监护的影响。引进协助决定理念,兼顾"最有利于被监护人原则"和"尊重真实意愿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35条为法律依据,在一元法定成年监护模式下,进行层级化构建。根据成年人的精神状况、意思能力、身体条件等,将其具体分为监护、协助和辅助三个层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以后,最高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自由、宽松的监护氛围,维护其人格的自由发展。

我国老年立法的发展动力与模式选择 下载:60 浏览:377

屈振辉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推动我国老年立法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道德的法律化、社会法的兴起以及产业法的引入。这其中,道德的法律化属于传统动力,它在我国老年立法中虽然有一定功能,但其推动作用有限;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阶段,因此,我国老年立法理应归入社会法的范畴,它体现在弱势群体保护和社会政策法律化两个方面,现今我国老年立法较侧重前者,今后应对后者有所加强;发展老龄产业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制定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法律理应提上议事日程。这三个方面如何统合,将影响我国老年立法的模式选择。老龄科学的发展则是又一动力,它将促进我国老年立法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并影响其模式选择。此外,国外老年立法亦可供我国老年立法借鉴。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及其区域差异 下载:64 浏览:389

罗晓晖1 李晶2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利用专家咨询法,建立了由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精神状况和主观感受五个维度及十三个具体指标构成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并通过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综合求得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四大区域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及类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基于此,着眼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各区域都应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夯实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努力缩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区域差异,促进各区域老年人生活质量在高水平上的均衡化;各区域应着力补齐自身在老年人生活质量各类指数上的短板,促进当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反思老龄社会——以中国香港与内地老年人退休保障政策为例 下载:63 浏览:374

李娟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一些国家将其视作负担或威胁。如果仅从人口学、病理学及福利依赖话语角度分析老龄社会特征,难免过于悲观。从老龄化的社会过程分析,以批判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劳动力市场政策和退休保护政策。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危机是社会建构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老年人被社会排斥的结果;(2)老年人的边缘地位是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构建的。通过比较中国香港与内地的老年人退休政策,重新思考和解构有关退休保护、就业、工作的论述,以期助益制定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有效政策。

老年数字贫困的韧性治理研究 下载:63 浏览:368

潘君豪1 杨一帆2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数字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的贫困形式发生了改变。现有的制度保障体系和非数字配套机制与技术变革进程不相匹配,使得弱势群体面临着巨大的数字鸿沟,进而陷入数字贫困的陷阱中。从剖析老年数字贫困现象入手,针对数字技术快速变革带来的不稳定性和破坏性,基于韧性理论并提出四个关键维度,对老年数字贫困治理进行分析。

基于UTAUT模型的智慧养老产品使用意愿研究 下载:66 浏览:370

杨秋红1 冯缨2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通过研究老年人接受智慧养老产品的影响因素,为设计和推广智慧养老产品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284名50岁以上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努力期望、绩效期望和社会影响对老年人使用智慧养老产品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努力期望的作用最大。在将老年人的个体特征作为调节变量放入模型后,发现月收入和年龄在努力期望-使用意愿、社会影响-使用意愿、绩效期望-使用意愿路径中有着调节作用。

可行能力理论视角下化解居家失能老年人生存危机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下载:67 浏览:374

马健囡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加剧,居家失能老年人成为社区养老重点服务对象。社区养老服务在功能性活动和可行能力集的综合影响下实现供给。对福建省281位失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171个社区的居家照护服务状况的调查显示:失能老年人普遍经济能力不强,与子女分离,意外伤害高发,居住环境不佳;同时,针对居家失能老年人的救助政策目标指向性不足,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常规经营方式在社区难以为继。提出在社区内构建针对失能老年人的微型养护机构,将失能老年人作为特殊服务对象纳入医联体等对策建议。

我国互助养老发展研究综述 下载:67 浏览:377

李丹 毕红霞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互助养老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不足,缓解我国的养老压力。基于文献查阅,阐释了国内学者对互助养老内涵的理解,分析了互助养老在我国的可行性,重点对互助养老的发展模式、发展困境以及针对性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完善新时代人口调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下载:68 浏览:373

郝昕1 周福林2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准确全面和及时的数据支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新时代的国情国力中人口调查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与过去传统的调查有显著的差别。就如何做好新时代国情国力中的人口调查,从登记方法、调查项目改进、全员动态人口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完善国情国力及人口调查方法,加强国情国力和人口动态监测有借鉴意义,并将有益于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

老化失落及老化的建构 下载:69 浏览:373

李稚琳1 张秀敏2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人类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是生命不变的本质与历程,生命的最后一程必定是应对衰老和死亡的逼近。个体步入老年带来了老化失落——身体衰老、记忆力衰退、死亡临近。在老龄社会,除了认识老化给身体带来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心理状态之外,还应从积极视角看待老化现象,重新建构个体的老化过程,进而从健康的生活方式、个体的心理调适、生命意义的建构、经济需求的支持、社会的积极建构等方面提出了老化生活建构的方向。

我国老年人收入、消费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下载:68 浏览:399

杨晓奇 王莉莉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老年人经济状况不但关系到老年人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掌握我国城乡老年人的收入和消费状况意义重大。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城乡老年人收入平稳增长,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老年人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热点不断形成;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再就业条件有限、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了老年人收入和消费的进一步改善。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加快老龄产业发展,优化消费环境,畅通信息渠道,不断提高老年人收入、消费水平。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护士领悟社会支持在工作应激源与职业倦怠中的中介效应 下载:70 浏览:398

刘颖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为探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护士职业倦怠、工作应激源及领悟社会支持3个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2018年5-6月,采用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省大连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459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护士工作应激源、领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均呈显著性相关(|r|≥0.32,P<0.01);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模型拟合较好;护士工作应激源对领悟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有直接影响(P<0.01),领悟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直接影响(P<0.01),工作应激源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间接影响(P<0.01);工作应激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及领悟社会支持的直接影响能够解释职业倦怠46.8%的变异量。管理者应减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护士工作场所应激源,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有效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及其负面影响。

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和战略研究 下载:71 浏览:404

陈泰昌1 尤帅2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利用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人口预测数据,勾画出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措施:强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顶层设计功能;及时调整优化未来人口年龄结构;构建全民全程卫生健康体系;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全龄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培育老龄产业新动能新业态;创新构筑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老龄社会国情教育和国际合作交流。

农村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冀中L县百位老年人的实地调查 下载:72 浏览:398

李泰1 刘春怡2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河北省中部(以下简称"冀中")地区L县百位农村丧偶老年人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大大低于我国常模,且个体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各因子中,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状况差于对支持的利用度状况,表明农村丧偶老年人获得的外界客观支持与主观感受到的支持未充分达到自身可利用水平;此外,性别、年龄、居住形式等个人因素与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结合深度访谈,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基于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影响因素,需要考虑从多层面完善农村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

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基于传统时间银行的改进 下载:72 浏览:404

隋国辉 蔡山彤 黄琳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将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均预期健康寿命大大延长,倡导老年人之间互助养老的模式越来越被政府和业界所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分析我国传统时间银行模式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型的时间银行设计思路和建设策略,以期为缓解紧张的养老资源配置,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促进居家互助养老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人口新常态下的积极老龄观:健康、参与、生产和权益 下载:74 浏览:399

张映芹 冯亚江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培育积极老龄观是经济新常态和人口新常态下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结合新常态下人口特征,指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长;二是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均老年抚养比增加;三是人口素质提升,低龄老年人力资本闲置。结合人口老龄化特征,阐明以健康、参与、生产和权益为主体的积极老龄观;并从制度、文化和产业三个层面,提出人口新常态下的积极老龄观践行路径。

国外典型国家老年人再就业实践经验及启示 下载:74 浏览:423

同春芬 丁芬 《老龄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人口老龄化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继续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引介国外典型国家老年人再就业的实践经验,以期助力我国解决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的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实践经验包括:企业实行延退制度,引入工资高峰机制;社区发挥平台作用,建立"银发人才中心";政府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增加补贴,降低福利水平;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推行"返回工作50+"计划。未来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老年人再就业:企业创新薪酬支付机制,社区建立老年人才中心,政府提供老年就业保障,社会组织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补充服务,等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