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液质联用中接口离子化新技术 下载:25 浏览:312

田甜1 张芳1 张曙盛1 冯陈国1 苏越2 林国强1,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简称液质联用,LC-MS)将色谱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强大的结构测定功能结合,不仅实现了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性定量分析,而且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使样品分析更简便,在药物分析、食品与环境分析以及生物样品检测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LC-MS的核心组成部分,液质接口的作用是将LC的液体引入,发生电离,并将生成的离子传输进MS。因此,接口离子化技术的改进直接影响了LC-MS的发展和应用。为了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广泛的适用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离子化技术的研究,以促进分析物的解吸,提高其电离和传输效率,减少基质效应的干扰。本文针对近年来LC-MS接口离子化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从离子化原理出发,对接口离子源的构造、影响电离的因素、以及相关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优缺点,并对LC-MS接口离子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脱氢氨基酸的合成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下载:26 浏览:306

王童 赵文姣 李良春 郑仁林 孙德群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传统多肽所具有的容易被酶解、细胞膜通透性差以及构象容易发生变化等缺点,限制了它作为药物在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将脱氢氨基酸引入多肽,对其进行构象限制,能够有效改善它的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本文主要综述了α,β-脱氢-α-氨基酸、β,γ-脱氢-α-氨基酸、α-脱氢-β-氨基酸、α,β-脱氢-β-氨基酸四种脱氢氨基酸的合成方法以及近几年来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希望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菊芋在腌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菊芋多糖分子质量变化 下载:67 浏览:461

李璋1,2 袁平川1,2 王颜天池1,2 柳春燕1,2,3 陈靠山1,2,3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18年6期

摘要:
为了解菊芋在腌制前后还原糖、多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变化,以及菊芋多糖分子质量的变化。采用硫酸蒽酮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2,2-联喹啉-4,4-二甲酸二钠(BCA)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索氏提取法提取粗脂肪并测定脂肪含量,利用高效凝胶色谱法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软件测定重均分子量。实验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菊芋多糖含量由36.77%减少到6.62%,还原糖含量由18.33%减少到1.52%,蛋白质含量由15.61%减少到5.85%,脂肪含量由4.46%减少到4.13%,重均分子量由2604 u增加至4664 u。在腌制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作用,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较明显,脂肪含量变化较小。由于菊芋多糖分子量在腌制过程中明显增加,与预期结果相反,为进一步研究在腌制过程中多糖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是否发生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纳米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 下载:65 浏览:418

赖欣宜 王志勇 郑永太 陈永明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及有机配体自组装而成的多孔材料,具有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和结构多样化等独特优点,广泛应用于气体储存、物质分离和催化等领域。纳米尺寸金属有机框架材料(NanoscaleMetal-OrganicFrameworks,NMOFs)既保持了传统MOFs的规整性,也具有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在生物医药领域中是绝佳的药物载体。相比于传统纳米药物载体,NMOFs与药物的结合方式丰富,展现了多种药物装载模式,可以满足不同药物的制备需求,也可引入不同功能分子优化性能。最近,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多功能化NMOFs应用于药物递送领域,并实现刺激响应性的可控释放。本文将着重对NMOFs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负载抗癌药物、光敏剂和核酸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球形生物活性玻璃作为运输载体的研究 下载:57 浏览:417

英启炜 廖建国 吴民行 翟智皓 刘欣茹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球形纳米生物活性玻璃(BGN)含有硅、钙和磷等元素,具有可控的形貌和粒径、有序的介孔结构、较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成骨活性,已被广泛用于骨修复和牙科诊疗。BGN还可掺杂不同金属离子以增强成骨性、成血管性等,或使其具备抗菌性或生物成像能力。同时,球形、有序介孔结构、纳米级的尺寸和高比表面积有利于装载药物或生物因子并进入细胞,使其具有潜在的高负载能力和靶向治疗能力。但由于难以制备粒径较小的单分散BGN,且纳米级颗粒普遍存在团聚问题,对生物体的影响也不完全明确,所以,BGN尚不能作为临床药物载体被利用,相关的研究仍需深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BGN的制备技术、负载能力、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研究及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融合依存信息Attention机制的药物关系抽取研究 下载:30 浏览:349

李丽双 钱爽 周安桥 刘阳 郭元凯 《当代中文学刊》 2019年5期

摘要:
药物关系(Drug-Drug Interaction,DDI)抽取是生物医学关系抽取领域的重要分支,现有方法主要强调实体、位置等信息对关系抽取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依存信息对于关系抽取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合理利用依存信息是关系抽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融合依存信息Attention机制的药物关系抽取模型,衡量最短依存路径与句子的相关性,捕捉对实体间关系有用的信息。首先使用双向GRU(BiGRU)网络分别学习原句子和最短依存路径(Shortest Dependency Path,SDP)的语义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然后通过Attention机制将SDP信息与原句子信息融合,最后利用融合依存信息之后的句子表示进行分类预测。在DDIExtraction2013语料上进行了实验评估,模型F值为73.72%。

以羧酸作为酰化剂的酰化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下载:54 浏览:403

黄鹤1 宋传君1 常俊标1,2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传统的傅-克酰基化反应以酰氯或酸酐作为酰化剂、路易斯酸作为催化剂。大量路易斯酸催化剂及反应产生的氯化氢都需要后处理,并且酰氯对湿度敏感,储存及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危险。而以三氟乙酸酐作为活化剂、直接以羧酸作为酰化剂的酰化反应不需要事先将羧酸制成酰氯、酸酐或酰胺,且活化剂三氟乙酸酐及副产物三氟乙酸都能很容易地通过蒸馏回收,因此,这类酰化反应能有效解决传统的傅-克酰基化反应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以三氟乙酸酐作为活化剂、直接以羧酸作为酰化剂的酰化反应方法的发展,以及其在功能有机分子、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基于胶囊网络的药物相互作用关系抽取方法 下载:45 浏览:410

刘宁宁1 琚生根1 熊熙2 王婧妍1 张芮1 《当代中文学刊》 2020年1期

摘要: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药物之间存在的抑制或促进等作用。针对目前药物关系抽取模型在长语句中抽取效果较差以及高层特征信息丢失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最短依存路径的胶囊网络关系抽取模型,该方法首先根据原语句解析出两个药物之间的最短依存路径,然后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分别获取原语句和最短依存路径的低层语义表示,再将两者结合输入到胶囊网络中,利用胶囊网络的动态路由机制,动态地决定低层胶囊向高层胶囊传送的信息量,避免了高层特征信息丢失的问题,从而提升抽取效果。在DDIExtraction 2013药物相互作用关系抽取任务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方法的F1值优于目前最优方法1.17%。

微纳米马达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下载:57 浏览:418

苏沛锋 吴鸿鑫 陈永明 彭飞 《应用化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受到自然界中高效生物马达的启发,研究人员提出了人工微纳米马达的概念,即人工微纳米动力装置。目前,通过结合化学与其他交叉学科的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已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驱动方式以及控制方式的人工微纳米马达。这些微纳米马达在传感、环境治理、生物医用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药物递送是生物医用领域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方面,利用微纳米马达可以实现药物的有效递送,给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本文将针对用于药物递送的微纳米马达的驱动机理、基本结构、运动控制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马达的运动机理,其驱动机理可分为自场驱动和外场驱动;其次,分别介绍了可用于药物递送的微纳米马达的结构,主要包括聚合物囊泡、空心管、纳米线等;为了实现精准有效的药物递送,微纳米马达的可控运动非常重要,本文将具体阐述微纳米马达的开-关控制、方向控制和速度控制。最后,分析了药物递送微纳米马达的研究现状,并对本领域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尿酸酶在大肠杆菌高密度表达的工艺优化 下载:76 浏览:475

马鲁南 刘忠 张贵民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大肠杆菌高密度表达尿酸酶进行发酵培养,预构建一种高效、低成本生产尿酸酶的工艺路线。[方法]构建重组尿酸酶大肠杆菌体系,活化种子液,设计不同的接种量、培养温度,绘制生长曲线;种子液接种至不同p H值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表达;种子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剂。[结果]10%的接种量细胞的OD600为3. 348;菌体在37℃的培养环境下OD600达到3. 8。培养基的初始pH值在7. 5时,尿酸酶的表达量达到25%以上。种子液加入0. 8 mmol/L的IPTG后,尿酸酶的表达量超过40%,持续培养6 h后,菌体OD600为2. 9。[结论]与之前工艺对比,经过工艺优化之后,尿酸酶的表达量增超过25%,大肠杆菌的OD600达到3. 0左右。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下载:80 浏览:424

马骏青 张西园 王琳 《诊断医学》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放化疗治疗且并发肺部感染的23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集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同时对常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观察不同菌株分布情况,对比不同种类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结果 238例患者共分离出238株菌株,其中肺炎链球菌(50.00%)占比最高,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5.55%)、金黄色葡萄球菌(14.71%)、鲍曼不动杆菌(10.08%)、厌氧菌(4.62%)和肠杆菌(5.04%);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药物敏感性相对较高,其次为头孢他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青霉素G。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较为多样,以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药物敏感性相对较高,可作为首选抗生素。

产抑菌物质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载:67 浏览:488

袁丹丹1 张晓元1 郝荣华1 崔燕1 高亮2 陈勉1 刘飞1,3,4 凌沛学1,3,4 王凤山4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筛选高产抑菌活性物质的乳酸菌菌株,并研究抑菌物质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平板琼脂孔扩散法从发酵制品中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测定抑菌谱,考察发酵产物对p H、温度、5种常见蛋白酶的敏感性。[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其发酵产物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对霉菌和酵母菌无抑制作用; p H 2. 0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达到21. 24±0. 45 mm,比p H 6. 0时高32. 7%;经沸水浴后原始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下降了34. 3%,p H 2. 0时仅下降6. 9%;经蛋白酶处理后抑菌圈直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结论]筛选得到的乳酸菌菌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该抑菌物质在酸性条件下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和热稳定性,对5种蛋白酶不敏感。

早产儿呼吸支持药物应用的几个里程碑 下载:14 浏览:144

杜立中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增加,呼吸衰竭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要问题。早产儿呼吸支持的手段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种呼吸支持措施中,药物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药物治疗促进早产儿现代呼吸支持的简要历史和主要贡献。

非药物排痰措施利弊评价 下载:14 浏览:158

张亚芥 潘家华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环境、遗传、早产等高危因素的影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与之相关的呼吸道痰液的处理极为重要。对于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其气道发育不完全、咳嗽反射弱,痰液更难排出。药物排痰应用有一定局限性。非药物排痰如雾化、机械振动、肺部理疗等技术及负压吸引能快速排痰、副反应小,具有一定优势。该文对非药物排痰措施及利弊进行综述,供临床医生参考。

国内儿童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现状 下载:24 浏览:265

王广飞 李静 卢金淼 李琴 李智平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该文回顾了国内开展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概况,重点对儿科TDM的特点、采样时间的优化以及发展热点加以讨论。结合国内儿科临床TDM报道,发现受生理病理因素、基因多态性、药物毒性代谢产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制约,儿科TDM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局限性,努力在临床形成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药模式。

儿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下载:35 浏览:373

胡海贇1 王春2 姚剑杰2 许姜姜1 张泓2 李晓红1 《中国儿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1566株肺炎克雷伯菌,M-H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1566株,5年内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60.22%73.63%)、尿(7.53%12.81%)、血(3.66%5.45%);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阳性率(69.18%76.02%)(P>0.05)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菌株的检出阳性率(5.82%31.50%)(P<0.01);ESBLs菌株和CRE菌株的临床分布以新生儿病区最高,其次为综合内科、重症监护病区;产ESBLs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呈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对氨基糖肽类、磺胺类耐药率较低,5年的耐药率统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儿科患者正面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日趋严重的困境,菌株越来越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以新生儿病区、重症监护病区突出;临床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选用抗生素的压力也随之日趋严峻,应合理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还原

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分子育种策略 下载:77 浏览:491

张云彤 王瑞楠 孙墨楠 贾惠舒 李晓薇 刘伟灿 李海燕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杂草生长茂盛给农田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草甘膦的高效除草则有利于防治农业杂草。培育抗草甘膦作物也为农业杂草管治带来了便利。近年来,已从微生物、植物中均挖掘到了草甘膦抗性基因并用于开发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该文根据这些抗性基因作用的不同机制总结了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育种策略及其利弊,并对未来抗草甘膦作物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靶向EGFR二聚化界面单链抗体的构建及表达 下载:81 浏览:487

李泽民 赵林 邓栩 文祝贺 邱创楠 温碧燕 刘梦苗 李黄金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构建靶向EGFR二聚化界面的单链抗体。[方法]构建单链抗体的基因并进行密码子优化,克隆于表达载体p GAPZα-A和毕赤酵母X-33。镍柱纯化目的蛋白,并对EGFR高表达细胞A431和EGFR正常表达细胞NIH-3T3进行体外抑制分析和抗磷酸化分析。[结果]纯化获得了分子量大小约29. 0 k Da的EGFR dimer Sc Fv蛋白。在48h体外抑制实验中,534 nmol/L EGFR dimer Sc Fv对A431和NIH-3T3的抑制率分别为34. 92±1. 30%和5. 89±0.46%,抑制作用与母本抗体相似。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EGFR dimer Sc Fv能显著抑制A431细胞EGFR磷酸化,而对NIH-3T3细胞显著无抑制作用。[结论]初步验证了靶向EGFR二聚化界面的单链抗体作为新型抗体药物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在生物检测及靶向治疗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78 浏览:420

张晓琳1,2 丰晓婷1,2 詹世平1,2 卢春兰1,2 李鸣明1,2 侯维敏1,2 《新材料》 2020年8期

摘要:
谷胱甘肽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细胞内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对维持人体内正常的免疫系统及生化防御体系不可或缺,实时快速地实现谷胱甘肽的检测对疾病的监控以及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可对细胞内谷胱甘肽实现荧光检测,响应迅速,灵敏度高,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不仅可通过荧光强度实现对谷胱甘肽的荧光检测,近年来还实现了对谷胱甘肽的比率荧光检测,避免了生物体内背景荧光的干扰。但是大多数荧光传感器在生物体内检测没有靶向性并且只能单纯地实现硫醇含量的荧光检测,而在硫醇含量远超过正常细胞的肿瘤细胞内,更迫切需要实现的是在诊断后实现肿瘤治疗。近年来,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巧妙设计将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与抗肿瘤药物、肿瘤细胞靶向单元有机结合,实现了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基于双硫键的荧光传感器。该类荧光传感器若要同时实现荧光信号诊断与靶向肿瘤释放药物,四个重要的元素不可或缺:(1)荧光信号;(2)可切断的连接;(3)靶向配体;(4)抗肿瘤药物。这类荧光传感器设计关键就是可切断的连接,而双硫键在肿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环境中能够实现双硫键的断裂,成为设计的核心环节。当双硫键断裂后可实现抗肿瘤药物(如喜树碱、阿霉素、胞苷和顺铂等)的释放。通过引入性能优异的荧光发色团可实现双硫键断裂前后荧光信号的变化,为降低对生物体的损伤,近红外荧光团如氟硼吡咯和菁类等荧光团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靶向配体则选择了叶酸、半乳糖、维生素等局部定位基团靶向肿瘤细胞,靶向性的提高极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速,不仅能实现靶向肿瘤释放药物的个性化治疗,还可以通过双硫键断裂前后的荧光信号来监测药物释放过程。本综述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双硫键切断基础上设计的各种荧光传感器以及靶向肿瘤的药物输送系统进展,并简单阐述了其在生物成像、药物输送等领域的应用,以进一步加深对细胞摄取以及药物释放机制的理解,促进细胞内荧光检测传感器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的分子设计进一步发展。

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他汀类药物对其影响 下载:61 浏览:203

李盼盼 《诊断医学》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的表达及他汀类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10只,心肌梗死组(AMI组)10只,他汀组(P组)根据服用他汀类药物剂量的不同将他汀组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20mg/kg·d)10只和大剂量组(B组)(80mg/kg·d)10只。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发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RT-PCR法检测其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内皮细胞钙黏蛋白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高于SH组(P<0.005)。心肌梗死组不同他汀类药物剂量组中B组浓度低于A组(P<0.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增高,而且在心肌梗死组中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浆中内皮细胞钙黏蛋白的增高,他汀类药物可调节其表达促进心肌梗死的预后。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