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下载:95 浏览:1023

黄东 《中国法学研究》 2024年2期

摘要:
“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力”则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包括多角度发散思维力、多层次分析思维力、综合性辩证思维力等,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关键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研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德法素养”的圆融、提升,让学生过上有意义、有价值、比较崇高的“有道德的生活”!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 下载:98 浏览:1044

杨雪梅 《中国法学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
小学作为道德启蒙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加以引导,就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体验式教学可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生动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原本晦涩的人生道理,并促使其端正自身的态度,约束自身的行为。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教师需要科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纷呈。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文化素材的运用策略 下载:124 浏览:1563

于冬梅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随着新课标体系的全面推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教师积极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锤炼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很多知识点都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如果教师能够引入生活元素,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性,也有利于他们将自身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生活环境中。目前很多教师都已经着手引入生活素材,并依托于此增加课堂环境中的生活气息。但是结合当前教学成效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没有发挥生活素材的作用与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与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培育策略探究 下载:118 浏览:1538

张新银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备受瞩目,并面临着更高的期望。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道德、法治、智育等方面的优势,以强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核心素养。然而,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培养。本文通过对“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内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旨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核心素养。

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下载:114 浏览:1507

卢爱琼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也要健全学生学习人格,提高学生相关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对道德与法治的全面认识。为此,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全面实现寓教于乐,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实际的兴趣爱好展开教学,能够使教学更加富有灵活性与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其思维的活跃性,促使学生深入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达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教学目标。

立德树人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下载:124 浏览:1538

巩丽琴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11期

摘要: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一个三观的关键时期,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功能,将中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文章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出发,论述了立德树人在德育教学中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设想,希望能对中学德育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探析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下载:116 浏览:1502

丁立亮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8期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综合考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与优化,唤醒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融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下载:115 浏览:1510

程晓梅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一个从生活到课堂又回归生活的循环过程,要适当地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并达成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

新课标引领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下载:116 浏览:1515

陈靓莹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学要把握立德树人的发力点。价值引领,提高素养,突出思想性,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要义;优化设计,以理感人,注重理论性,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联系实际,案例启发,立足实践性,是立德树人的立足点;问题导向,寻根究底,增强针对性,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拓宽思维,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性,是立德树人的第一动力;传承文化,丰厚底蕴,凸显人文性,是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

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和问题设置的探讨——以《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为例 下载:119 浏览:1526

梁晨艺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旨在满足我国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养的养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提高、求发展,在设计课堂活动以及设置教学问题的时候具有多元性和启发性,促使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更有利于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德育落点,并且同一节课的德育落点也会随着提问方式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引入具体实例对提出的建议进行引用论证,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 下载:123 浏览:1526

刘品森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以人为本”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遵循的理念,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从当前教学情况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对事物进行分析与思考,达不到该学科的教学初衷。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对重要性以及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互联网+”时代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智能化”教学探讨 下载:117 浏览:1513

金佃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离开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信息化下,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改革,充分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推动教学全面发展。“互联网+”为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充分促进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智能化”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 下载:120 浏览:1521

凤蕾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即时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果进行实时评估,以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目的,相比于事后评价,即时评价应当体现及时性、激励性、全面性与公正性的特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利用即时评价的方法,既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与时事教育融合的路径思考 下载:118 浏览:1518

曾黎阳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3期

摘要:
时事新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设置的基本素材,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教学互动的基本平台。时事新闻与道德与法治课融合使课堂灵动起来。

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下载:115 浏览:1526

张明昊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3期

摘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目的。本文简要分析活化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社会现状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动机,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当地红色资源策略 下载:121 浏览:1530

李新坤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文化产生,并且其在改革开放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精神风貌,是21世纪最具代表的文化景观。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应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牺牲奉献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载:115 浏览:1517

海发美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素质教育强调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应学科的特色和学习意义。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务必要致力于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投身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工作。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实施 下载:153 浏览:1955

李晓玉 《中国法学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将法治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方面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对将法制教育溶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本文首先探讨与研究“双减”背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并提出在当前“双减”背景之下切实做好教学工作的有效策略。

聚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融合法治教育 下载:148 浏览:1922

王畅 《中国法学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逐渐引导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儿童时期的未来公民能够了解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能自觉遵守有关道德与行为规范,尽可能避免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走入歧途。

红色经典故事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147 浏览:1897

周真国 《中国法学研究》 2022年11期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是文化古国,其历史悠久,并包含了大量的优秀红色经典故事、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与开展,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华红色经典故事,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使学生将红色经典故事更好的传承、宏扬下去。所以,本文从红色经典故事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出发,探索培养学生优秀红色经典故事素养的方法和途径,以期能引起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共鸣。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