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日韩三国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比较研究 下载:30 浏览:390

孙凯 李文君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在北极治理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同为近北极国家以及北极利益攸关方的中日韩三国,对北极事务都保持着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北极公共外交作为三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扩大三国在北极治理议题中的“朋友圈”,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国际话语权。鉴于此,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国家层面、科技合作、人文交流三个层面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三国北极公共外交中的共性与差异,从中借鉴日韩北极公共外交的成功经验,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北极事务公共外交,拓展北极活动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下载:26 浏览:361

徐胜1 高科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以中国九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分析。选取2010—2019年相关数据,构建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等四种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联合评价、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并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海洋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论如下:(1)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市建设水平尤为突出,厦门市和舟山市增长较为迅猛,天津市和大连市增长缓慢,影响其海洋中心城市建设;(2)九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连市在创新性层面、上海市在开放度和集聚度层面、舟山市在协调性层面、厦门市在共享度层面、深圳市在辐射性层面表现突出。

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及重点发展领域研究 下载:36 浏览:348

丁黎黎 张恒瑶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则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首先,基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差异性、动态性特征,给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的重新解读,将五大发展理念与产业质量、结构、动力相结合来认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什么”。其次,根据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新特征和现阶段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以海洋产业、核心要素、外部环境为切入点,给出我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发展领域,回答“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怎么做”的问题,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研究:框架、内容与原则 下载:30 浏览:383

周忠良1 任东升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是经由国家生产、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所用、体现国家权威、具有中国本土气质的海洋话语,是国家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海洋治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大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全球化构建与传播成为中国提升国际海洋治理权、构建海洋文明大国形象、传播中国海洋文化、实施对外海洋叙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和外媒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传播策略与机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全球化构建议题、内容和原则,以期为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语言策略、文化过程、认知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参考。

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下载:35 浏览:376

韩淑芹1 焦琳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建构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提升海洋话语权、建设海洋强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必经路径。中国需要借由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为世界提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全球海洋治理期待更多科学、系统的海洋治理话语来支撑,助力更加公平合理的海洋治理机制及治理实践。作为国际海洋秩序风向标的海洋话语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的内涵与外延,探索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规划、翻译及实践路径,以此系统化地构建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

深海治理概念与主题研究进展—基于我国深海政治与政策研究文献的解读 下载:37 浏览:391

王书明 杨国蕾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深海作为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新高地,拥有巨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深海资源开发与治理已成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深海战略已经成为众多国家核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的战略特殊性决定了其具备鲜明的政治性与社会性,因此加强深海政治和政策研究是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对研究文献梳理发现,深海地缘政治、深海权益与战略以及深海治理机制是目前深海政治与政策研究的三大主题。未来研究需要从国家深海政策与全球深海治理机制的协调适应关系、区域间深海合作、全球深海制度建设等方向展开。

国际海洋保护区发展趋势与中国应对策略 下载:34 浏览:345

段克1 韩立民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研究总结国际海洋保护区发展历程和建设目标,笔者认为2030年将30%的海洋建成保护区成为国际共识,在海军基地基础上设立远海大型海洋保护区成为国际趋势。梳理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现状和问题需求,提出我国大型海洋保护区建设初步方案,即近期在南海设立西沙、南沙群岛海洋国家公园,中沙群岛海洋国家公园纳入中长期规划。建议建立和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尽快形成海洋保护区规划和管理体系,积极对接国际2030年海洋保护区建设目标,将南海国家公园建设纳入“十四五”专项规划和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合理安排南海国家公园建设路径和时间节点,推进南海岛礁的军民融合建设。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与任务”笔谈 下载:39 浏览:392

金永明1 赵昕2 韩立民3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5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时的重要讲话,尤其是针对“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科技”“确保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指示,极大地凝聚和提升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和地位,进一步拓展和固化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加快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突破关键技术、认识海洋作用、海洋学科建设等带来新的动能,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和战略性贡献,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及环境带来创新性发展和成就,为提升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海洋空间规划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下载:40 浏览:377

马琛1 余静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海洋空间规划作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双赢的有效工具,已在许多海洋国家实施。采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构建知识图谱,研究2000—2019年海洋空间规划发展历程、研究力量、研究前沿进展和研究主题,为未来进行海洋空间规划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近20年来关于海洋空间规划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热度不断增加,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欧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学者及研究机构处于主导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是海洋空间规划全球实践热潮的主要推动者,并促进了海洋空间规划的国际合作,为海洋空间规划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交流和服务平台;(3)海洋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其实施的核心步骤分别展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2017年第二届国际海洋空间规划大会确定海洋空间规划的五大优先事项后,蓝色经济、生态系统服务等议题开始纳入海洋空间规划研究,标志着海洋空间规划理论体系走向全面和完善,全球性海洋空间规划建设拉开序幕。

中国海上执法建设的新近态势与未来进路—基于2018年海上执法改革的考察 下载:54 浏览:400

崔野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2018年的海上执法改革开启了中国海上执法建设的新阶段,推动海上执法在依据、协作、职责、力度、过程等维度取得长足的进展。然而,此次改革也遗留或诱发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海上执法依旧面临着地方执法机构设置方式多样、综合执法改革进度缓慢、法律体系不尽健全等困境。为消除这些困境,可以将渐次推进海上综合执法、健全海上执法法律体系、探索设立海洋管理机构、构建较高层次的综合协作机制等作为发展进路,以提升海上执法效能,助推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的碎片化:概念、表征及影响 下载:38 浏览:377

刘晓玮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架构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存在着性质各异的海洋治理机构和组织,多样化主题的制度体系和不同地域授权范围的机制安排,其不受单一的国际制度所主导,呈现出一种“拼接物”特征。治理架构碎片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既是全球海洋治理不断发展的成果显现,也是全球海洋治理陷入困境的制度根源,二者一体两面。面对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碎片化现象,需要明确辨析其概念、阐明其特征、明确其对全球海洋治理产生的重要意义及消极影响,扬长避短,从而不断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的不断完善。

海洋渔户转产转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的渔户调查数据 下载:44 浏览:388

张兰婷1 金炜博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渔户转产转业是渔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356份渔户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海洋渔户转产转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测算相关因素影响渔户转产转业意愿和行为的边际效应,揭示了渔户转产转业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渔户转产转业的意愿和行为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渔户转产转业受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变量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总体上看,户主参加技能培训、家庭社会网络、便捷的交通及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均有助于提高渔户转产转业意愿和行为的概率。渔户从事捕捞的年代越长,渔户转产转业的概率越低;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和转产转业补贴越高,渔户转产转业的意愿越强。渔村兴办企业是推动渔户转产转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推动渔户转产转业,需要政府从政策、资金及舆论引导等方面对其予以支持。

“中国海洋安全的现状与前景展望”笔谈 下载:66 浏览:405

胡波1 张良福2 吴士存3 朱锋4 李卫海5 金永明6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在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中,中美两国间的战略竞争是必然的产物,但中美战略竞争主要在海空竞技场、能力和利益的非对称、博弈环境的透明化、战略文化差异和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中美在安全领域的竞争场域之一为南海区域的南海问题,美国不仅改变了先前针对南海问题的中立政策,已由有限介入转为积极介入甚至干预,并采用多种手段包括政治外交、安全机制等予以遏制,南海问题呈现国际化、军事化、集团化和规则化、法律化等特点。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包括南海权益,我国通过正常立法程序,制定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以规范涉外维权执法机构中国海警局的职权,确保国家的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国海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下载:42 浏览:385

方堃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海疆是一个国家范畴的地理概念。历史时期海疆的形成与发展既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更与古代先民认识和利用海洋的进程相伴。因此,中国海疆史演绎的主题包括不同时期的陆、海关系和海洋与人的关系;而海疆史研究最关切的是沿海、腹地与近海空间范围内人的生存环境变迁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现代疆域管辖和海洋制度建立前,中国海疆并非指"海洋疆域"。历史时期的海疆空间经历了从海岸线构成"海界",演化扩大为范围界限相对模糊的沿海区域,而后成为王朝国家的沿海疆域的推展发展过程,形成了以海岸带与相邻陆域为主,包括部分岛屿和近岸海域在内、有海洋文明特征的疆域边缘区域。海疆的历史分为奠基、形成、调整定型和成熟与转型等四个阶段;其中宋元时期定型的"中段突出、两端略低"的海疆发展格局,在中国海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地理和地缘角度分析海疆与陆域边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时期海疆治理既按照疆域治理的一般规律发展,同时更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而历代王朝进行海疆经略的政策举措,反映了海疆在王朝疆域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关于“印太”问题的一项比较研究 下载:30 浏览:356

庞中英1 马偲雨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受复合而非单一力量的驱使,全球性的从"亚太"到"印太"的地缘战略转变仍然在继续。但是,是否出现了"印太趋势"?美国拜登政府继续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美国与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组成的"四方磋商"举行了首次峰会。其他全球或者地区行为体,包括东盟和欧盟,俄罗斯,以及一些岛屿国家,也推出各自的"印太战略"。各种"印太战略",有一致,更有差异。未来的亚洲地区秩序和世界秩序将受到各种"印太趋势"的影响。如何治理"印太挑战"?"印太"各攸关方参加的新型大国"协奏"是一个有效方案吗?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下载:33 浏览:346

段克1 余静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各国在参与多边合作中塑造国际海洋治理秩序,虽然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在许多新兴和空白领域仍难以达成国际共识。本文回顾了世界海洋秩序和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变化历程,阐释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意义,认为该理念可能会主导未来国际海洋秩序。本文总结了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即不断提升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战略定力;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强国建设法制保障体系。

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评价框架研究 下载:42 浏览:379

纪建悦 孙筱蔚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海洋经济活力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途径。首先梳理了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指出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然后结合海洋产业的特点,从动力、方向、目的三个角度,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从动力、产业结构、综合效益三个层次构建的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评价框架,回答了如何评价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平的问题。

双层博弈视角下丹麦政府的北极政策 下载:35 浏览:391

孙凯 张现栋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丹麦作为北极八国之一,近年来北极政策日益呈现以下动向:增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重视格陵兰人的发展权益;强化作为重要北极国家的身份定位;注重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合作。双层博弈理论提供了理解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新视角,即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形成是其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博弈的结果。在国内层面,丹麦政府面临格陵兰经济社会发展和格陵兰"独立化"等问题;在国际层面,域内外大国对格陵兰的重视引发了丹麦政府的担忧。国内层面博弈与国际层面博弈的互动塑造了丹麦政府的北极政策,也将决定丹麦政府北极政策的未来走向。

中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探索 下载:33 浏览:377

马英杰 吉磊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当前北极地区的环境治理仍高度依赖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国内立法以及《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软法机制,这种由北极域内国家主导的环境治理机制不利于域外国家参与北极环境治理诉求的实现。北冰洋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北冰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需要全球团结与合作。中国作为"北极利益攸关方"和"近北极国家"就我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表达关注,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责任。从北极现有国际法框架以及对未来北极环境治理秩序的预判出发,中国在北冰洋的环境权益至少包括环境状况知悉权益、环境科考权益、环境保护立法权益。

我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设计 下载:51 浏览:385

杜元伟 单玉坤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海洋牧场作为传统渔业转型的新动力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模式,能够有效兼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产出,已成为海洋生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对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方面的顶层设计缺位,其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借鉴国外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的顶层设计入手,具体阐释监管政策的目标以及政策总体思路,并基于行政监管、经济监管、社会监管、科技监管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监管政策,从而搭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体系。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