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京师同文馆培养模式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下载:30 浏览:449

杨琳1 寇文亮2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9年12期

摘要: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在其存续的40年间,办学效果卓有成效,不仅为清廷培养了数百名高级外语人才,而且也为西学引进、近代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等提供了创新性的案例。我国现阶段高中课改应当借鉴京师同文馆的办学和教学经验,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重点上注重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在课程开设上注重将外语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在教学组织上实施分层分组,改变英语教学的工业化模式;在教学评价上注重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

刍议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下载:76 浏览:485

张毅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1+X证书制度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要素即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为观测维度,探析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逻辑,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内涵:培养目标以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新指向;培养内容体系以X证书为逻辑中心;培养方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育训有机结合转变;培养条件应对齐"三教"改革、创设软硬双优。同时提出避免偏离教育性发展的主基调和避免偏离校方为实施主体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下载:21 浏览:288

廖远兵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新战略,地方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采取科学的措施和多样化的类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地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下载:48 浏览:286

廖远兵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新战略,地方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采取科学的措施和多样化的类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人工智能视域下“五层三式”智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下载:79 浏览:493

李克红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传统的会计处理理念、财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流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应将智商、情商与人工智能商数相结合、硬技能与软实力相结合、定型智慧与定量智能相结合,构建"五层三式"智慧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专业基础能力、拓展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成为在复杂环境下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促进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

综合学习视域下中职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下载:70 浏览:355

汤海明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杰伦·范梅里恩伯尔教授的综合学习理论对于重构我国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可迁移的专业实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传统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目标狭窄短视、课程单一乏力、任务失真碎片、培养简单混沌、评价封闭低效等问题;提出制定"四学"培养目标、构建"分层"课程体系、梳理"完整"学习任务、实施"四元"综合学习、开展"多维"学业考核等中职"综合学习"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思考 下载:59 浏览:488

邓光平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的实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教育利益需求上的冲突与整合过程。以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选择的路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经历了套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和构建应用导向的多元主体参与培养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当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应确立开放与合作育人的观念,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满足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重点师范大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基于H师范大学的视角 下载:25 浏览:303

涂山青1 卢子洲2 杨斌3 黄俊伟4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重点师范大学具有发展职业教育的天然优势。在学校"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发展思路下,切合国家战略需要和高层次职教人才的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特色,立足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实行高端引领,以培养高层次职教师资和其他高层次职教人才为重点,走高起点、质量型、"基地+(职教)园区"的发展道路。通过搭建高水平应用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平台,实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高职教育与学校"职教本科+研究生"教育之间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与学校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教育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学校办学类型,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功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网络教学环境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下载:50 浏览:282

陈百华1 韩雪2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新形势下,传统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成人教育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征,这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推动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针对当前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知识本位严重、教学资源紧缺、教学组织困难、普教痕迹明显等问题,网络教学环境下成教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应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底线思维,严格把好成教学生的教育质量关;坚持辩证思维,积极倡导网络教学与传统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坚持系统思维,加快实现成教与普教的协同发展。

走向“实践”关怀:教育类研究生培养的理性选择 下载:65 浏览:262

李太平 马秀春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人类实践模式的转型、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和教育研究实践范式的转向,教育类研究生培养应走向"实践"关怀。实践关怀的教育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发展实践能力为目标,着力建设多元化的培养途径、立体的师生交往模式以及注重实践要求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培养模式依托U-S合作平台,主要由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学习、导师指导、学位论文诸环节构成。

新工科教育的融合创新与路径突破——苏州大学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案例研究 下载:72 浏览:495

秦炜炜1 王穗东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3期

摘要:
新工科教育普遍面临无既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分离、课程体系单一和教育资源国际化不足等问题。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作为新工科学院的典型代表,通过创建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机制,建立学段贯通、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多方协同的国际资源融合平台,构建形成了纳米科技创新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其"学科先行、专业后发再并行"的发展思路,超前把握学科增长点、快速占据学科制高点的办学路径,全方位开放和深度自主的办学机制对新工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研究进展及公费教育研究思路——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下载:68 浏览:423

马兆鹏1 柏灵2 李明爽3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2期

摘要: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自2007年实施以来,相关研究经历了兴起阶段(2007-2012年)和深化阶段(2013-2017年),主要关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职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对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成效、现实困境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完善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推动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8年,随着《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发生了改变,"免费师范生"这一称谓也随之成为历史,同时教育部等五部门明确要求"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因此,针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提出以下研究思路:(1)继续探讨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制度设计及法律规范等宏观层面的问题;(2)探索高等院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等中观层面的问题;(3)注重公费师范生个体与群体在校学习状况和就业后职业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研究;(4)促进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构建立体化研究协作机制。

基础教育国际化语境下英语师范生超学科培养路径 下载:88 浏览:376

朱荣华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1期

摘要: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语境下,高校需要从超学科的视角重新思考英语师范生培养方案,打破长期以来以单一学科教育为导向的培养路径,培养具有融通多学科思维能力,又能用英语娴熟讲授至少1门非英语课程的师范生,以满足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师资需求。超学科是指一种融合各学科信息的创新理念,旨在解决现有学科结构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英语师范生超学科培养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跨学院合作,走合作共赢之路;二是创新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三是超越学科界线,打造超学科课程方案;四是多部门合作,完善超学科培养体系。在对英语师范生实施超学科培养方案之前,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前期调研、组织管理和师资力量的整合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为超学科人才培养扫清思想障碍、体制障碍。

基于地方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以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博雅型”实践教学体系为例 下载:90 浏览:512

陈巍1 周建平1 蒋婷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6期

摘要:
受教师教育大学化和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思想的影响,探索和研究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逐渐兴起。基于地方高校与中小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探索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和在职一体化培养的新模式,首先要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宏观制度和提供组织保障;其次要构建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包括设计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和实现教师教育过程的一体化;最后要完善教师教育的质量监控系统,包括建立教师教育的师资保障体系和教师教育的过程评估体系。

全科与分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二元相持及并存之道 下载:85 浏览:461

李俊义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目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有全科模式和分科模式两种。二者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结果、师资要求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从学科分化与融合、小学阶段的课程政策、地域发展差异及小学教育的特征分析,两种模式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无法从整体价值上区分二者的优劣。两种模式可各自坚守传统的办学思路相向而行、突出特色;也可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以共融、贯通、结合以及互补的方式来加以改进和优化。基于小学教师成长过程,应以教师不同素养不同阶段发展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和构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最佳模式。

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 下载:96 浏览:514

傅王倩 肖非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3期

摘要: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创建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亟需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以N校为研究对象,对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N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几个特点: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体现广博大于精专的教育倾向;专业课的开设受学分、开课制度和师资限制;(2)培养方案的形成是政策和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3)对本科生培养的评价方式单一,仅基于毕业去向。

学研并举、精技优教:数字化卓越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探析 下载:41 浏览:437

杜芳1 张雪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6期

摘要:
因应数字化时代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我院在现有历史学科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厚基础、强技术、优技能"的师资培养理念,将历史专业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形成专业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全面系统提升师范生的数字化历史专业教学能力,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与应用,试图创建具有创新性的"学研并举、精技优教"的数字化优质中学历史师资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下载:70 浏览:436

邓星桥 张婉茂 何少妮 任了行 唐莉娟 刘斯俊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机械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工业设计类人才未来走向的关键,也是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保证人才量的同时能在工业设计领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是我国在该领域教育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研究着眼于一般本科院校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对课程的改革设置、工作室制的建立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讨与试验。研究一直试图将机械类工科思维、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美学进行有机统一并尝试与多领域结合努力构造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和形成自身专业特色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基于高职实训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电信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 下载:51 浏览:388

黄庆儿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上,构建项目化的实训模式是改变高职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以电信服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着重探讨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项目化实训模式,以期为电信服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法科研究生法治精神培养模式探究 下载:58 浏览:422

何嘉1 陈源2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治国理政战略新高度,决议指明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此外,决议同时指明将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因此,适应国家战略新要求的法治后备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教育的难点、热点和前沿问题。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实用知识储备型人才培养倾向,在课程设置和教育过程中以提升法科研究生法律职业所需执业能力为导向,缺乏对法治精神的系统培养和有效评估。加快推进法科研究生法治精神培养模式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