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精度初始外方位元素辅助影像空中三角测量应用研究 下载:58 浏览:416

阎霞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10期

摘要:
低精度影像初始外方位元素严重影响空中三角测量效率与精度。针对轻小型无人机搭载差分GNSS获取的影像初始外方位线元素精度高而机载IMU获取的初始外方位角元素差的问题,引入从运动中恢复结构(SFM)算法获取影像高精度初始外方位角元素,将其与机载差分GNSS数据组合成新的初始影像外方位元素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在两个不同地形测区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影像匹配效率、数量与精度,提高空中三角测量成果精度,可以为其他航测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PST相位约束和稀疏表示的MS和PAN影像融合算法 下载:67 浏览:366

王相海1 白世夫1 李智1 宋若曦2 陶兢喆2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在基于多光谱(MS)影像和全色(PAN)遥感影像融合中,提高融合影像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提取PAN影像的纹理特征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MS影像进行信息注入.因此,文中提出基于相位拉伸变换(PST)相位约束的MS和PAN影像稀疏融合算法.首先对MS和PAN影像进行高斯滤波.对于中低频信息,基于PST相位差对影像中边缘和纹理区域的敏感性,通过高频信息PST的相位差获得融合权重约束.对于高频信息,通过学习PAN影像的高频信息获得训练字典,并利用字典对MS和PAN影像的高频信息进行稀疏表示和融合,提高融合高频信息的准确度.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融合方法对边缘纹理区域融合效果较差和光谱信息扭曲等现象,取得更好的融合效果.大量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基于Sentinel-1和Landsat 8 OLI数据的汝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下载:41 浏览:405

邓飞1,2,3 王金亮1,2,3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基于汝州市2015~2018年的遥感影像和年鉴数据,采用Gram-Schmidt变换方法对Landsat8 OLI和Sentinel-1A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并进行分类,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Landsat8 OLI分类结果比较,与Sentinel-1A融合后的影像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1.45%,Kappa系数提高了0.0197;(2)汝州市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其中耕地逐年减少,主要转化成林地和建设用地;林地逐年增加,主要来源是耕地;(3)驱动汝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政策实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

园林绿化现状调查技术研究 下载:82 浏览:487

狄群1 赵小祥2 黄亮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4期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并保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园林绿化覆盖状况在动态变化中,快速有效的调查手段对于城市规划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园林绿化的特点,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与矢量地形图,设计了半自动的现状调查技术方案。首先基于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在遥感影像上提取植被候选区域;接着,在矢量地形图剔除部分误检的基础上,采用交互方式确定最终的绿化区域;最后,使用自主开发的软件统计数据并计算各项指标。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案具有生产成本低、更新速度快、成果质量可靠等优势,适合大范围的园林绿化现状调查。

Landsat 8 OLI-TIRS遥感影像云层去除的3种方法对比分析研究 下载:48 浏览:420

刘姝 岑冉菊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遥感影像的拍摄会受到大气、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遥感图像被部分的云覆盖也就不可避免了。为了检验云层去除的效果,采用云量达到28.18%的Landsat-8 OLI-TIRS卫星影像,通过去霾处理、同态滤波、傅立叶变换三种方式,对去除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从信息熵、均值、标准差3个具体的定量指标来分析,去霾处理在云层去除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式。

基于地理实体与影像成像方式的镶嵌线生产算法研究 下载:94 浏览:486

张光伟 宋玉兵 黄健羌 鑫林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4期

摘要:
对正射影像生产中的镶嵌线进行了研究,在充分考虑遥感影像成像方式和特征的情况下,利用航摄区的道路与地表覆盖地理实体,研究镶嵌线生成算法,将航带航向、像幅、像主点、地理实体等参数作为影像重叠区数据的取舍依据,在确保投影变形最小的情况下,实现影像镶嵌线的生产和后期影像镶嵌的自动化处理。本文采用大范围航空影像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算法简单且易于实现,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镶嵌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面向影像镶嵌的地理实体要素信息提取研究与实现 下载:96 浏览:494

王训霞 刘贵兵 董卫卫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3期

摘要:
影像镶嵌是DOM生产的重要数据处理环节,镶嵌线的选择往往花费大量人工。针对镶嵌线处理效率不高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已有地理国情数据成果资源加工提取出镶嵌线数据,再实施影像镶嵌的方法。通过实例论述了影像镶嵌的整套技术环节,从分析地理要素开始,直至DOM生产的流程改造,最后进行了效率评价,结果证明该方法技术可行,能大大节省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UAV影像像控点选点方法探讨 下载:91 浏览:498

李海祥1 杨德芳1 许勇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2期

摘要:
低空无人机航摄是一种新型的低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方式,其像控点布设、选刺是无人机影像数据生产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地形复杂测区会增大外业刺点数量,不仅影响内业加密精度,更影响整个项目进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布设像控点的新思路,灵活利用常规测量小软件并结合多种技术手段,来提高外业像控点选刺效率。通过具体项目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这样既能提高外业像控点的选刺效率,也能保证内业加密精度要求。为以后类似项目实施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

不同分类方法在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中的精度对比 下载:58 浏览:420

何立恒1 覃伟2 徐迅3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12期

摘要:
以东方市为研究区,对OLI影像分别采取基于像元的五种分类方法实施土地利用分类,自评和对比验证分析影像在不同分类方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样本量和没有辅助数据的情况下,监督分类精度高于非监督分类,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能够较好地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各地类的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较高,总体精度达88.13%,Kappa系数为0.86。不同地类的分类精度差异明显,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分类精度较高,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分类精度较低,林地、草地、耕地等绿色植被之间存在混淆。该研究成果为合理选择分类方法应用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耕地利用信息提取研究 下载:55 浏览:435

李丹1 梁欣1 孙丽娜2 刘洋1 宋以健1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耕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耕地资源信息提取,可以为耕地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以黑龙江省鹤岗市为研究区,以1990年、1999年、2010年、2016年Landsat影像为数据,提取耕地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影像融合、图像增强、镶嵌和裁剪以及影像接边检查等预处理,利用监督分类(GLC和SVM)方法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对解译后数据进行人工目视解译,生成耕地利用数据库。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物光谱特征的选取对地物分类、信息提取有直接影响;进行监督分类时选点的疏密离散程度决定其成果精度的高低,对于耕地信息提取有直接影响;监督分类的方法具有结构简单、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对于大数据量的遥感影像处理更有优势。本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耕地利用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无人机遥感在基础测绘快速更新中的应用 下载:56 浏览:432

沈泉飞1 黄梦雪2 朱艳慧2 曹敏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无人机遥感具有体积小、造价低、适应性强、操作简便、获取影像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的重要手段。探讨了Wingtra无人机系统在基础测绘更新中的控制点布置和影像获取方法,分析了无人机影像的处理方法,研究了基础测绘更新中正射影像制作方法,并利用实地检查点对所制作正射影像的几何精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无人机遥感制作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在几何精度上满足基础测绘快速更新的需要,可大大提高基础测绘更新的效率。

基于ERDAS LPS的大数据量航摄遥感影像DOM制作 下载:57 浏览:440

王海明1 张荣春2 陆凤3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11期

摘要: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Digital Orthophoto Map)是对航空(或航天)相片进行数字微分纠正和镶嵌,按一定图幅范围裁剪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集。它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基于ERDAS LPS处理了某水电站测区大数据量航摄遥感影像并制作了DOM。ERDAS LPS是美国ERDAS公司开发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LPS核心模块涵盖了正射影像制图和镶嵌所需的全部功能。结合某水电站的大数据量、高分辨率航摄影像资料,介绍了应用LPS制作正射影像的处理流程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对航摄遥感影像DOM的制作和ERDAS LPS软件的使用提供一定借鉴。

基于遥感影像的南通市海岸带变迁分析 下载:72 浏览:464

周建波1 张云涛2 殷飞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8期

摘要:
基于GIS、RS技术,提取了南通市1986-2016年的6期海岸线,从海岸线的类型分布、长度消长、空间变迁、分形维数等多个角度,对南通市海岸带变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通市海岸线变化显著,长度累计增长67.78km,岸线类型主要是自然岸线向人工岸线转化;南通市海岸带主要以向海扩张为主,陆地面积增长约637.237 7km2,海岸带地貌类型转变明显,主要表现为大面积滩涂转变为盐田、养殖池和建筑用地。使用网格法计算了南通市各时期海岸线的分形维数。总体来看,分形维数保持缓慢增大趋势,2006年以后开始显著增加,说明海岸线趋于复杂,大规模的近海工程建设是分形维数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分析结果认为,人类的近海活动是造成南通市海岸带变迁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因素。

互联网地图在地形图更新中的应用 下载:93 浏览:491

郭丽萍 肖圣海 杜为财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4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地图的迅速发展,高德地图、卫星影像等互联网地图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但局部地区地形图的更新速度还落后于互联网地图。为了能在地形图更新中合理、高效利用这些互联网地图,结合地形图更新生产实践,介绍了互联网地图定义,分析总结了互联网地图的现势性和精度,提出了互联网地图的处理和应用方式,并针对地形图中居民地、陆地交通、水系要素基于互联网地图的更新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实践证明,经过纠正的互联网地图可以满足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要求,该方法对地形图更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可为专题地图更新提供借鉴。

基于区域建议网络和残差结构的导丝跟踪 下载:74 浏览:436

刘市祺1 孙晓波1 谢晓亮2 侯增广2 《人工智能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X光影像导航成为提高机器人介入手术操作精度和安全性的关键突破点.因此,文中提出基于区域建议网络、残差结构和Canny边缘检测的导丝跟踪框架.在图像标定方面,采用多尺度标记策略,使检测网络可以学到更准确的特征.在图像增强方面,采用多滤波器融合策略,增加导丝的可识别性,提高跟踪准确率,改善系统鲁棒性.选取22组X射线视频序列进行实验,验证文中算法在速度、准确率及系统鲁棒性方面的优势.

基于植被指数的林地变化检测技术研究 下载:51 浏览:373

包广道1 刘存发2 程岩3 王丽丽4 衣晓雨5 李秀娥6 刘婷1 张忠辉1 《林业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长岭县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年和2017年15 m分辨率的Landsat 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别计算NDVI值确定阈值进行林地信息提取,以相应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做掩膜,去除非林地的干扰。对两期林地信息进行波段运算,快速识别研究区的林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不变、林地减少和林地增加的准确率分别为90.2%、84.3%和70.4%。

Landsat 8 OLT遥感数据融合方法及其质量评价 下载:94 浏览:495

范军1 赵绒绒2 王婷婷3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2期

摘要:
遥感数据融合可有效改善影像的光谱和空间分辨率,提高影像的视觉效果和信息提取能力,是多源、多尺度、多元遥感数据信息集聚的重要途径。采用乘积变换(Brovey)、HSV变换、主成分分析(PCA)和光谱锐化(Gram-Schmidt)4种方法对Landsat8OLI全色和多光谱数据进行融合,运用Matlab软件计算提取融合后图像的均值、标准差、信息熵、平均梯度和相关系数等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这4种融合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合主观、客观因素分别分析对比4种融合方法的融合效果。通过研究,增进了对不同融合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为进一步挖掘Landsat8OLI遥感数据的潜力奠定基础,为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BP神经网络在遥感影像波段拟合中的应用 下载:93 浏览:496

王小飞1 汪建光2 袁于评2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8年1期

摘要:
传统遥感影像线性拟合方法实际效果较不理想。为此,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遥感影像波段模拟,应用其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实现对影像的光谱特征处理。以ETM传感器的通道2—4作为已知样本,通道1蓝光波段作为目标向量进行大量BP网络训练,得到优化网络模型后再进行精度验证,最后将模型用于拟合SPOT影像蓝光波段。经验证,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ETM和SPOT多光谱影像波段缺失的问题,有一定使用价值。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物三维信息提取 下载:66 浏览:418

李凌云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3期

摘要:
地震是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城市的人口和建筑物的逐年增多,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对城市地震预测的研究中,需要采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来提取建筑物的三维信息。本文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建筑物三维信息提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判断了其准确性和适应性,对地震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基于OLI和ASTER GDEM数据的云南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度评价 下载:84 浏览:487

郑买红1,2,3 胡文英1,2,3 吴风志4,5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滑坡、泥石流敏感性是指区域在自然状况下发生滑坡、泥石流现象的可能性大小。以OLI影像、ASTER GDEM为数据源,选取强降水、地表坡度、地表植被覆盖和河流侵蚀等因子为评价指标,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云南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结果显示:昌宁县滑坡、泥石流易发度分为不易发、轻度易发、中度易发和高度易发4个等级,各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42 km2、2 055.61 km2、1 584.98km2、89.64 km2,比例为:0.33%、54.92%、42.35%、2.40%。空间分布上,中度易发区在田园镇中部、漭水镇中部和南部、鸡飞镇东北部、卡斯镇中部及东部、柯街镇西部、珠街乡东部和北部、以及更戛乡东部及南部地区分布相对集中;高度易发区则集中分布于北部黒惠江、中部右甸河及南部勐统河各支流上游山区,由北向南形成"川"字型分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