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牙鲆“鲆优2号”不同养殖地点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下载:77 浏览:493

李仰真1,2 杨英明1,2 刘洋1 卢昇1 吴垚磊1 赵玉柱1 马腾1 程向明3 程佳禹3 陈松林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为比较牙鲆"鲆优2号"在不同养殖地区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实验利用连续多代对生长性状和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的结果筛选出的亲本,建立28个"鲆优2号"家系,在河北(Site 1)和山东(Site 2)进行对比养殖试验,利用混合线性动物模型对生长和存活性状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Site 1和Site 2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5和1.2 g/d,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1.4%和82.2%,"鲆优2号"在两个养殖地点的生长和抗病性能均表现优异。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57 (<0.7)和0.82 (>0.7),说明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但是不同养殖环境间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表明,牙鲆"鲆优2号"新品种在不同养殖地点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均表现良好,为保证良好的推广效果,需要对牙鲆的制种方案进一步优化,针对不同的养殖地区进行"鲆优2号"苗种生产,或培育具有普适性的"鲆优2号"苗种,保证在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快速生长和高存活率优势。

玉米的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下载:22 浏览:280

张成轩 《农业研究进展》 2025年2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湖北省建始县长梁镇玉米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介绍了对均匀垄、宽窄行交替休闲和高光效栽培等不同的种植模式,并强调其在提高产量和适应当地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着重探讨了整地、选择优良品种、机械化播种和田间管理等关键措施,并阐述其对提升农业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型农业的贡献。案例分析中突出了建始县长梁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关键作用,通过培训、示范和支持,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整体而言,该地区玉米种植和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效,为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L5基因的克隆及在病原刺激下的免疫应答 下载:51 浏览:389

阎德平1,2 吕建建3,2 题兴斌2 张文1,2 张云滨2 宋柳2 刘萍3,2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明确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C-型凝集素CTL5的结构和功能,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L5基因(PtCTL5)的cDNA全长。结果表明:PtCTL5基因全长为1026bp,包含732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24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6000,为半乳糖结合型凝集素;Blast分析显示,PtCTL5氨基酸序列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CTL的一致性最高,为41.84%;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PtCTL5与已发表的三疣梭子蟹的另4种C-型凝集素亲缘关系较远;胚胎及幼体不同发育时期的定量分析表明,PtCTL5在溞状幼体Ⅲ期表达量最高,在胚胎发育的心跳期表达量最低;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CTL5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胰腺中次之;人工注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后,PtCTL5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均于72h时达到峰值;而注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PtCTL5在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72、12h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C-型凝集素在三疣梭子蟹先天免疫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三疣梭子蟹免疫应答机制提供参考。

中国明对虾calcineurin 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竞争行为中作用的初探 下载:73 浏览:464

孙犁1,2 卢霞2,3 孔杰2,3 孟宪红2,3 闫允君2,3 李波波1,2 仲伟鹏2 陈宝龙2,3 曹宝祥2,3 罗坤2,3 栾生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明对虾在养殖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行为,对其生长性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N)是高度保守的Ca2+/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由催化亚基(CNA)和调节亚基(CN-B)组成,是参与许多重要生理过程的多功能蛋白质。CNB在Ca2+/CaM的介导下主要在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前期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与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中包括CNB基因。为了进一步明确CNB在中国明对虾竞争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明对虾CNB基因(FcCN-B)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其在高竞争能力组(HCG)和低竞争能力组(LCG)组间不同组织(神经节、心脏、胃、肝胰腺和肠)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cCN-B的cDNA全长序列为2 867 bp,包括95 bp的5′非编码区(UTR),54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 232 bp的3′UTR,其中ORF中具有4个保守的EF-hand Ca2+结合结构域。蛋白质同源性分析显示,FcCN-B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8.8%~93.8%),其中最高的是中华绒螯蟹(93.8%)和黑腹果蝇(90.5%);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别独立为一支,且中国明对虾与中华绒螯蟹单独聚为一支,之后与黑腹果蝇聚类关系最近,提示FcCN-B在中国明对虾中可能具有与其在中华绒螯蟹和果蝇中相类似的功能。Real-time PCR定量结果显示,FcCN-B在HCG组的神经节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LCG组,而其在HCG组的心脏中的表达极显著低于LCG组。研究结果表明,calcineurin B基因在中国明对虾的竞争行为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将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制奠定重要的基础。

温度对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504

薛素燕1,2 王金叶3 李加琦1,2 敬坤1 李阳1 徐涵1 毛玉泽1,2 方建光1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对不同温度水平(20、23、26和29°C)的响应。结果显示,魁蚶的摄食率和排粪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显著影响魁蚶摄食率,而对排粪率的影响不显著。魁蚶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显著受温度影响。通过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发现温度影响魁蚶的能量分配,20°C魁蚶呼吸能占13.71%、排泄能占1.89%、排粪能占22.94%、生长能占61.47%,但是超过20°C,摄食能显著减少,生长余力甚至出现负值。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魁蚶的摄食能和生长余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魁蚶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的0、4、8、12、24、48和72 h取样检测,在20~29°C,魁蚶体内的T-AOC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29°C温度下的T-AOC均低于其他温度组。短期内的高温刺激能够促使SOD和CAT活性升高,但超过24 h其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降低,其中鳃和肝胰腺的SOD和CAT活性受温度影响显著,而外套膜受温度影响不显著。GST活性在4~12 h内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而在24 h后,尤其当温度升至29°C时,GST活性显著下降。本研究推测,高温对魁蚶的能量代谢及免疫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夏季魁蚶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魁蚶的适宜温度狭窄,建议在魁蚶养殖生产中,水温应低于23°C,超过26°C会导致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

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路径研究 下载:82 浏览:839

张柯刚 张飞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9期

摘要:
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水资源的消耗占据了农业用水的绝大部分。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提升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本文探讨了当前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并从灌溉技术的改进、灌溉系统的优化升级、水资源管理的改革和政策支持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路径。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分析 下载:69 浏览:716

王艳丽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7期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通过文献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物技术的重要性与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农业种植中常用的生物技术,对如何做好生物技术的推广工作提出建议。目前常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有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技术,并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加强宣传工作、生物技术服务,加强生物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开展农业生物技术服务,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海岛综合承载力测度及其时空差异研究—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实证 下载:37 浏览:414

狄乾斌1 刘金玲2 《中国海洋学报》 2023年1期

摘要:
海岛综合承载力是海岛开发和建设的基础,也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我国12个主要海岛县(区、市)为研究对象,在DPSIR模型基础上构建海岛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2010—2019年海岛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进而对时空分布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影响海岛综合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及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各海岛县综合承载力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承载系统处于较好的发展路径之上。在时间上,除长海县和南澳县外,大部分海岛县综合承载力保持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呈由2010年低水平“南北高、中间低”向2019年较低水平“中间高、南北低”变化分布趋势。提高生态调节能力、调动区外因素以及发展生态旅游是提高海岛综合承载力的三种主要途径。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及其比较分析—以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为例 下载:32 浏览:383

狄乾斌 周杰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4期

摘要: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途径,我国部分沿海城市已陆续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论文通过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内涵和特征的探讨,在借鉴国内外关于海洋城市、中心城市和全球城市评价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了包含海洋综合实力、中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三个子系统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目前已经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深圳六个沿海城市为例,采用熵值法和模糊物元模型对样本城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引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耦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六个城市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综合排序中相对稳定,上海、深圳位于前两位,城市间三个子系统的评价值差异性比较显著;(2)除上海外,其他五个城市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够高,多处于濒临失调或失调状态;(3)该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的实际状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海洋潜水旅游地研究历程、关键领域与展望 下载:52 浏览:388

马仁锋 盛雨婷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海洋旅游日益风靡全球,全球主要滨海国家都非常重视蓝色国土的旅游活动,海洋旅游亦成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柔性战略之一。海洋潜水旅游作为海洋旅游的新兴业态,集休闲、康养、运动、冒险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洋潜水旅游目的地已成为全球海洋旅游的重要载体类型之一。1、潜水旅游是以“潜水”作为主要的旅游动机,区别于其他海洋旅游活动;2、海洋潜水旅游地呈现地域综合体发展,依托陆域港口城市与海洋生物旅游资源,凭借综合性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浮潜、水肺潜水、船潜等各种潜水旅游活动(场所),并满足游客海洋体验需求;3、海洋潜水旅游研究较少关注潜水旅游与自然、人文因素间的关系,目的地适宜性分析多停留在中小尺度,未重视潜水旅游地成长特点与一般规律;4、科学诠释潜水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成长,亟待解剖影响其成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尤其应综合旅游区位机制、成长过程生命周期性、多业态群集与空间竞争/协同理论,深度解析海洋潜水旅游地发展的微观过程、宏观格局与典型规律。未来应重点研究海洋潜水旅游地成长的时—空演化,以及核心海洋生物资源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要素的适应性。

基于区域本性分析的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系统适应性识别与测度 下载:36 浏览:383

郭建科1 王雨馨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基于区域三大本性,结合适应性关键参数构建海洋渔业系统适应性评价体系,运用递阶综合指数法与障碍度模型,对中国大陆沿海11省份海洋渔业系统的适应性特征与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我国大陆沿海11省份的海洋渔业系统适应性虽均呈现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但地区之间不均衡发展趋势明显;海洋渔业系统适应性空间上呈自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减的分布特征;三大本性适应性子系统的时空分异特征显著,适应性的三个关键参数对各子系统作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海洋监测站覆盖率、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海水养殖面积、渔业信息手机用户未覆盖率,以及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示范基地是限制海洋渔业系统适应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系列峰会对海洋治理的若干影响 下载:56 浏览:365

朱璇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自1972年至2015年,联合国召开了五次里程碑式全球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环境治理原则,指导了为数众多的海洋治理规范的形成。以该系列会议为代表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通过政治宣言、行动议程及落实机制,高度认可了海洋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推动确立了一体化途径、生态系统途径、预防原则等一系列海洋治理原则,提出了涵盖传统和新兴问题的全球海洋治理目标体系,从认识上、理念上、工具上和治理目标上引导着海洋治理体系的动态发展。鉴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在当前国际环境博弈趋向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该高度关注并谨慎分析其会议产出,结合我国利益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双重政府博弈下的大国海洋产业集聚: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下载:42 浏览:361

纪玉俊1 冯阔2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海洋产业集聚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挥地区海洋产业集聚优势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基于大国的经济分权特征,通过构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双重政府博弈下的区域海洋产业集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在经济利益与政治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博弈使得地区之间海洋产业集聚难以实现合意性,从而导致资源环境条件恶化,发展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尽管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可以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海洋产业集聚度最优,但需要满足完备的信息传递机制、长期充裕的财政投入等苛刻条件。因此,产业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激励机制,加强综合管理与调控,通过集聚实现区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下载:78 浏览:811

郭强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3期

摘要:
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管理的优化至关重要。本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乡村振兴政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以期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启示。

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价值追求及中国话语权研究 下载:52 浏览:384

张艾妮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东海、黄海以及南海都有建立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的必要性,构建中需要解决两对矛盾,一是海域内渔业捕捞活动的增加和海域渔业治理机制相对滞后的矛盾;二是国家的个别利益和海域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一对矛盾是表象,第二对矛盾是实质;第一对矛盾是果,第二对矛盾是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核心伦理,以可持续发展、和平、正义为价值追求。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海洋新秩序的构建,努力提升区域性海洋渔业秩序中的话语权。

园艺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下载:73 浏览:740

任宏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在农业经济中,园艺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对提高农业产值、改善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园艺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探讨园艺技术在未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浅析 下载:61 浏览:668

郭强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关键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至关重要。本论文旨在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水利灌溉的节水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下载:76 浏览:824

曹红雨 王雪薇 《农业研究进展》 2024年2期

摘要:
本论文深入研究了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的节水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人口增长和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农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着水资源浪费、水质污染、土壤盐碱化等重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传统灌溉系统的低效率、水质污染和土壤盐碱化的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足和技术与管理之间的不平衡。论文通过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我国农业水利灌溉的具体建议,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更新、农民参与与教育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这些建议旨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平衡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为政策制定者、农业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益见解。

光伏发电与数字化农业融合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估 下载:129 浏览:1322

姜伟 《农业研究进展》 2023年9期

摘要:
本研究评估了光伏发电与数字化农业融合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揭示了融合的潜力和挑战。结果显示,光伏发电与数字化农业融合为农村提供清洁能源、智能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然而技术、政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因此,促进融合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和政策支持,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探析传统农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124 浏览:1299

王永霞 《农业研究进展》 2023年8期

摘要: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农业的进步与发展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从传统的农学理念以及具体的种植技术层面上看,要想保持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符合实际需求,就必须要加强相关技术的提升与应用。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本文阐明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实际内容,分析了传统农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可学习之处,并提出了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为促进我国传统农学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