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浅析杭州东梓关历史文化村落搬迁安置区建筑文脉 下载:87 浏览:472

杨京武 丁继军 《中国设计》 2018年1期

摘要:
历史文化村落的建筑文脉是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历史文化村落安置区的规划建设会产生文脉断裂的问题。本文对杭州东梓关历史文化村落搬迁安置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梳理其建筑文脉,探讨安置区建筑文脉延续的基本做法。

煤矿废弃地的再生——文顿达尔公园景观设计 下载:89 浏览:492

杨震宇1 李笑寒2 《中国设计》 2018年1期

摘要:
美国文顿达尔镇曾经是资源富饶的煤矿,矿山的关停及持续的煤矿酸性废水污染问题对小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及社会打击。为重振这一废弃地,建设了文顿达尔公园。景观设计注重采用生态修复措施,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处理煤矿酸性废水及废弃土地,尊重场地的历史与文化,并积极引导公众的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及社会效益。这一实践对我国的煤矿资源枯竭地区生态修复与土地再利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伊朗新电影的现实性品格 下载:68 浏览:409

史可扬 康思齐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享誉国际影坛的伊朗新电影是民族电影的典范,独特的现实性品格是伊朗新电影最本质的属性。伊朗新电影中的现实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上,从儿童题材到女性题材,再到中产阶级问题,伊朗新电影始终围绕着伊朗社会的真实现实来展开叙述;其次是叙事策略上,伊朗新电影追求平实质朴的叙事风格,以线性叙事展开,采用非戏剧式的悬念设置,通过冷静客观的视听语言来进行呈现;再次是主题表达上,伊朗新电影分别从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对传统与现代冲突中道德困境的探讨和对生存与死亡终极问题的追问三个层面来展开其现实性的探讨。

观念与审美——独龙族伤痕文面的美学研究 下载:66 浏览:403

段雪敬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独龙族文面是观念与审美烛照下的独特艺术。独龙族文面的蝴蝶型图案是该民族独有的,深深体现了独龙族人以丑为美的审美观。独龙族妇女文面的初衷是以丑化自己的面容求自保,后来逐渐融入了该民族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审美理念。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独龙族人对文面主要有美和丑两种看法,这两种观点决定了文面具有掩饰美和展示美的功能。同时,文面具有自悦性与悦人性,可以说这是它不同于其他绘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独龙族文面是伤痕图案的创造性艺术,可以说是伤痕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类型拓展、“工业美学”分层与“想象力消费”的广阔空间——论《流浪地球》的“电影工业美学”兼与《疯狂外星人》比较 下载:63 浏览:421

陈旭光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流浪地球》以其大场面、"重工业化"大制作,成就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高度,更以其大想象、大人类情怀和大宇宙格局成就其美学品格。《流浪地球》与《疯狂外星人》走中国科幻电影的两条路向,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工业美学形态,也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两个方向。《疯狂外星人》呈一种"中度工业美学"走向,在"本土化"、现实性、"作者追求"、荒诞喜剧风格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类型杂糅的科幻喜剧片探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都以当下新的电影"空间生产"之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或"虚拟消费"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论艺术高峰场 下载:62 浏览:412

王一川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艺术高峰场是指每座艺术高峰的生成都是由它所赖以生存的客观关系网综合决定的。作为决定艺术高峰的客观社会关系网,艺术高峰场本身可以被视为由立峰者、造峰者、测峰者、观峰者和护峰者等五要素组成的社会空间构造。通过考察塞尚、晋代高峰论和唐代高峰论,可以发现艺术高峰场的具体作用。谈论艺术高峰场,意味着强调艺术高峰对于它所孕育和发挥作用的客观社会空间网的依赖关系。当前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筑就艺术高峰,意味着把艺术高峰场的营建当作艺术高峰伟业的基础性工程。真正重要的是艺术高峰所赖以孕育的艺术高峰场及其五要素的建设本身。

时代精神与文艺高峰——哲学对艺术经典的三种建构 下载:68 浏览:418

李洋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黑格尔认为,哲学与文学艺术的经典作品都源于酝酿和生产这些思想、这些作品的"时代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哲学与艺术经典之间的关系,去理解"造峰者"与艺术高峰之间的关系。哲学对艺术经典的建构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作为时代意志的哲学,孕育和召唤艺术经典的出现;第二是哲学与艺术作品共生共存,相互生成,哲学成为艺术经典的语言;第三是哲学家对时代的理性洞察,重新关注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并以哲学的方式参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和再经典化。

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 下载:64 浏览:409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不同,艺术批评具有"同时代性"的根本属性。艺术批评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现象和问题发言,直接介入到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对同时代艺术的批评,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考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共同运动;无论是批评家为接受者阐明作品的难解之处,还是批评家与虚假和愚见作斗争、为接受者做判断,艺术批评都介入同时代的艺术现场,对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批评通过识别、阐释和判断来测定作品的价值,发挥文艺高峰测峰者的作用,以好的、有效的批评标尺,倡导完善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引导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

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 下载:62 浏览:422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不同,艺术批评具有"同时代性"的根本属性。艺术批评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现象和问题发言,直接介入到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对同时代艺术的批评,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考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共同运动;无论是批评家为接受者阐明作品的难解之处,还是批评家与虚假和愚见作斗争、为接受者做判断,艺术批评都介入同时代的艺术现场,对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批评通过识别、阐释和判断来测定作品的价值,发挥文艺高峰测峰者的作用,以好的、有效的批评标尺,倡导完善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引导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

中国当代文艺高峰创作主体的养成 下载:67 浏览:412

孔令旗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艺术家作为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为艺术高峰的筑就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西方文艺发展史上创作主体类型的历史经验可以为中国当代文艺高峰创作主体的养成提供启示。从13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到20世纪现代主义革命的文艺高峰,其创作主体可分为开创型的创作主体和集成创新型的创作主体,二者互为条件和目的,统一于具体的艺术风格实践之中,在相互联系、因袭和轮替之间,加速了西方伟大艺术家和一个个文艺高峰的生成。西方文艺高峰创作主体所形成的类型和特征对培育中国当代文艺高峰创作主体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即打破传统与集成创新、培养跨学科的文艺创作主体、激发多元的文艺创作主体。

文艺护峰者的层面及其启示 下载:69 浏览:412

韩思琪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护峰者是筑就文艺高峰的重要一环。护峰者坚定地站在立峰者与造峰者的身后,既是文艺的风向标、市场的晴雨表,更是滋养文艺发展深厚广袤的土壤。在当代文艺语境中,他们是艺术高峰所赖以生成的社会制度及艺术管理者、艺术创作制度及其捐助者、艺术作品展览机构及策展人、艺术作品收藏家等——他们形成了多层级、多元化、多角度的"护峰者联盟":国家层面导向性的宏观战略及律法;各类文艺管理机构、管理者;来自民间艺术社会的力量。

2018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68 浏览:408

任晟姝1 曾薇佳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戏剧行业在协同创新中有了许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产业层面,多渠道金融资本助力戏剧市场拓展资源,"文旅结合"助推戏剧行业结构升级;在创作层面,戏剧工作者始终坚守"精品"意识,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原创佳作不断,中外戏剧合作也日渐成熟。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下载:67 浏览:411

方李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及理论总结的文章,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但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民族志写作还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即使许多新的理论也是来自于扎实的民族志研究。其次,出现了一批发掘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重新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资源研究中国的文化基因的论文,并形成了重要的研究趋势。第三,研究紧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复兴、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要战略成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最后,关注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空间和主题。

艺术媒介的历史——从隐匿到突显,而走向终结? 下载:56 浏览:251

彭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在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在古典阶段,艺术的媒介或形式不受重视,受重视的是艺术的内容或主题。到了现代阶段,出于对身份的追求和捍卫,艺术不仅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也相互区分开来。作为艺术身份的确证,媒介的地位被突显出来。进入后现代之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媒介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被解释取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非媒介与全媒介之间的边界消失。在一切都是被媒介的情况下,媒介有可能走向终结。

影像的现实建构:后媒介、虚构与非虚构 下载:21 浏览:9

鲁明军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近十余年来,影像在当代艺术系统中已经成为主导性媒介。相比以往,不仅艺术家创作的议题在扩张和延展,影像语言本身也呈现出异常丰富的面貌。也是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影像艺术家和影像作品,马秋莎、鄢醒、沈莘、陈轴、王拓、苗颖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6位年轻艺术家。本文透过个体的创伤诉说、"模仿生活"及参与现实三个不同层次,意在呈现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并借以重申,作为"后媒介时代"的媒介实践,当代影像艺术是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媒介与后媒介及影像与社会之间扮演一个批判者的角色而建构或介入现实,进而体现其独特的媒体属性和社会功能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艺术文化观念迁变思辨 下载:64 浏览:418

周星1,2,3,4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40年来,如何认知既往成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是需要从观念形态转变和成效收获来印证的。但显然认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绩不能缺少从艺术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来观照。在这一时期里,中国艺术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适应性转变的过程,艺术文化的变化从观念意识到创作贴近生活,以及适应时代风习和服务于人心精神需要,呈现出其依存于市场却更为注重精神情感创作的良好趋向。

媒介操作下的历史记忆——亚洲档案艺术与近代殖民历史反思 下载:59 浏览:257

唐宏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以陈旻、库斯诺和陈界仁的作品为中心探讨亚洲当代档案艺术如何通过媒介操作对近代殖民历史进行反思。档案艺术以历史存留的现成媒介材料为对象,从媒介物走向媒介操作,在主体、媒材和作品之间斡旋调节,同时突出媒介的物质性与媒介性,形成一幅媒介与信息、物与叙事、影像与已逝生命交融一体的历史图景。历史的叙述与记忆依赖于媒介,媒介操作召唤出往昔历史的记忆,艺术家通过激活作为"死后生命"的影像,打开封闭的历史时空,将被遗忘的近代亚洲殖民历史的肉身经验再度复活,提示我们正视迄今仍位于亚洲地缘政治核心地带的殖民结构。最终,每一种媒介操作都会反过来指向自身,在殖民主义与媒介操作的紧密联系中,档案的建构性、知识的生产性与媒介的不透明性被暴露出来。

峥嵘40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与审美变迁 下载:68 浏览:415

王赟姝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与腾飞,成就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百花齐放的多元创作局势。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中国电视剧在艺术形态初立的启蒙探索期,随着文艺思潮的蓬勃发展与电视机的普及,中国文化工作者在电视剧影像与叙事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为电视剧的繁荣奠定基础。步入90年代,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历史古装剧和现实题材类型剧多样化发展,因而进入了我国电视剧类型化创作的蓬勃发展期。新世纪以来,电视剧产业技术升级革新和新时代文艺的创作语境,共同推动了中国电视剧步入多元发展期。这三个时期中的产业消费、文化政策、艺术审美与价值观表达方式的变化,体现为改革开放峥嵘4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变革成果。

图像中的时代与变革中的图像——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美术一瞥 下载:69 浏览:412

黄宗贤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美术发生重要变革、获得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40年。40年来,艺术家们用视觉形式记录、表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为未来留存了视觉记忆。改革开放也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语境和广阔的空间,使中国美术的整体格局、观念、形态与价值取向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中国当代美术的独特品质与形象,为中国美术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艺术理论之源:《二十四史》“艺术列传” 下载:62 浏览:415

李倍雷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二十四史》"艺术列传"是中国艺术理论之"源"而不是"流",是立本之源;西方的"Art"是"流"而不是"源"。同时,艺术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也存在着源流的问题。在不少艺术理论的研究中,源流不分,乃至把流当作源,如此一来便偏离了艺术理论的研究方向。倘若艺术学理论不以艺术本身为基础和逻辑起点,不是建立在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和宏观的艺术理论研究,而是把艺术外围学科或理论作为基础或作为"源",从概念到概念的推论便会形成所谓的"概念游戏",表面上看理论性很强,实则早已偏离了艺术本身,成为无源之流。不仅如此,还使"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本身受到不应有的质疑,诸如解决不了艺术问题,回答不了艺术现象,深入不到艺术规律中去探讨艺术的共性问题和艺术原理问题。因而,弄清"源""流"问题是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先决条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