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计及电热交易的区域综合能源多目标优化配置 下载:81 浏览:485

周钰童1 华亮亮1,2 黄伟1 刘明昌2 《电力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为促进电能、热能、冷能等多种形式能源资源的协调配合,实现不同能源间的互补互济和高效利用,提出一种计及电热能量交易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将系统与电网热网的能量交互费用纳入总成本,优化目标为综合考虑系统经济性、环保性、可靠性及交互功率波动的多目标函数,基于能源集线器优化区域内各供能设备容量,结合分时电热价和典型日系统经济运行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最后通过某园区算例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系统成本,合理避免系统规划阶段因决策因素单一导致的局限性,从而为实际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计及服务能力的配电网资产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下载:78 浏览:460

郝永康1 刘文霞1 张馨月1 常晓旗2 伍亚萍2 刘宗歧1 王志强1 耿洋3 《电力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为改善我国配电网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配电网全寿命资产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配网发展特点和用户需求的差异性,以用户和配电网为分界面,构建了涵盖经济性、服务效能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决策者偏好对极差变换的指标标准化方法进行改进;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各指标数据特点,运用兼顾主客观因素的最优组合赋权法,对服务效能和社会效益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建立配电网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最后将该评价方法应用于某市级电力公司14个区县配电网的年度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通过企业间横向对比、企业内纵向收益/成本分析,识别出管理的薄弱点,从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和K均值聚类的降温负荷组合测算模型 下载:93 浏览:510

王雁凌 马洪宇 成一平 梁冰 《电力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随着降温负荷在负荷结构中占比逐年增大,测算降温负荷对中短期负荷预测意义重大。受经济新常态、去产能等政策影响,基本负荷在月间出现较大差异,传统降温负荷测算方法对该类情况有局限性。构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和K均值聚类的降温负荷组合测算模型,包括基于SVR-Winters的变尺度基本负荷预测和EMD-Kmeans降温负荷二次剥离。以西北某省实际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基本负荷月间差异较大及日内随机波动等问题,具有较高的测算精度及良好适应性。

基于智能软开关的交直流主动配电网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下载:76 浏览:452

孟明1 魏怡1 朱国林1 张建森2 《电力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交直流主动配电网符合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智能软开关(SOP)是一种可以灵活控制系统功率的电力电子装置,可以有效应对分布式电源接入时的电网波动。首先构建了交直流主动配电网的网架结构,详细分析了背靠背电压源型SOP的控制策略。针对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带来的系统损耗增加和节点电压越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OP的交直流主动配电网优化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改善功率损耗、调节电压越限为优化目标构建数学模型,采用了改进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构建的配电网模型和提出的优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双馈风机虚拟惯量控制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50

陈汉杰1,2 罗毅1 张磊1 韩华玲3 《电力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虚拟惯量控制在满足系统调频需求的前提下,其快速响应特性也会对系统暂态稳定造成影响。首先分析了DFIG机端母线电压不同跌落深度条件下DFIG的暂态有功响应特性,指出DFIG虚拟惯量控制影响系统暂态稳定的条件。基于此,结合拓展等面积定则分析了带有虚拟惯量控制的DFIG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机理,最后进行时域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故障后若未触发DFIG低电压穿越控制,则含虚拟惯量控制的DFIG在S机群时可改善系统暂态稳定性,而在R机群并网时会恶化系统暂态稳定性。研究结果为DFIG虚拟惯量控制的应用和优化提供参考。

考虑负载变化率的混合储能分频控制优化策略 下载:73 浏览:447

王艾萌 黄浦东 《电力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传统混合储能多采用直流母线响应高频负载,超级电容响应中频负载,蓄电池响应低频负载的分频控制,并未考虑负载变化率问题,本文首次提出考虑负载变化率的混合储能优化分频控制。首先根据储能元件Ragone曲线,选择能够覆盖负载频率变化范围最大的超级电容和铅酸电池作为混合储能元件。然后进行混合储能优化分频控制策略的设计,该控制策略采用基于分段函数的功率一次分配和基于分频控制的功率二次分配,且能够提高混合储能响应负载的精度。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将所搭建模型应用于居民区微电网负荷削峰,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考虑工业大用户负荷转移的安全约束机组组合 下载:78 浏览:463

舒隽1 孙浩男1 韩冰2 《电力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工业大用户中的一些负荷可以在不影响整体生产流程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移动。这些可转移负荷被看作是启动时间可调节的。本文计及工业大用户可转移负荷的运行特性,建立了考虑工业大用户负荷转移的安全约束机组组合模型。该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发电成本和负荷转移成本综合最小,在传统安全约束机组组合的约束条件中增加负荷转移相关约束。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可以调用商用求解器求解。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机组组合和可转移负荷的联合优化,能够改善系统负荷的峰谷差,降低系统运行的总成本,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下载:82 浏览:500

吴润泽1 包正睿1 宋雪莹1 邓伟2 《电力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深度模型通过学习一种深层非线性网络结构以实现复杂函数逼近,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感知能力。本文为了提高电力负荷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栈式自编码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预测方法。该方法结合自编码器和逻辑回归分类器构建一个多输入单输出预测模型,并将重构后的历史负荷、气象信息等数据输入到预测模型中,用栈式自编码器逐层学习并提取深层特征,最后在网络顶层连接逻辑回归模型进行短期负荷预测。实例分析表明,所提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刻画日负荷变化规律,泛化能力较强,其预测精度达到96.2%,比支持向量回归和模糊神经网络两种浅层学习模型更高。

计及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评估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下载:72 浏览:486

张珵 赵冬梅 张旭 《电力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现代电网规模的扩大和互联性的增强,使电网故障诊断面临更加复杂的数据环境,提高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难度。针对电网发生故障特征不明显的复杂故障时,电网故障诊断不易得到准确结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计及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评估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利用与故障非强相关的告警信息,建立了保护可靠性的马尔可夫模型,用状态空间法求解保护拒动、误动的概率。将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评估结果加入到基于解析模型的电网故障诊断方法的目标函数中,并使用变长度染色体遗传算法求解最优故障假说。用实际复杂故障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风电场功率限值分配算法 下载:76 浏览:485

张祥龙1 刘燕华2 张东英2 《电力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当风电出力超过电网接纳能力时,电网需要限制风电场的出力。基于风电场功率预测信息按比例初步确定风电场功率分配限值;以随机变量相关性分析为理论基础,描述风电场出力之间的相关性对整体出力波动性的影响。以减小风电电量损失为目标,考虑风电场装机容量的差异,基于风电场出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修正风电场功率分配限值。以位于同一地区的5个风电场组成的风电场群为算例,对所提出的风电场功率分配限值修正方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风电场实际出力更接近理想出力曲线,减小了弃风电量,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考虑障碍区影响的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拓扑设计 下载:92 浏览:500

黄伟1 闫彬禹1 谭茂强2 车文学1 《电力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对于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的优化设计,现有设计方法大部分只考虑了电缆和开关的合理配置,而没有充分考虑障碍区对拓扑设计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障碍区影响的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采用GIS技术对障碍区进行图层化处理,并利用最小面积不定形包围盒法将障碍区表示为最小面积矩形包围盒。在此基础上,结合Dijkstra算法与Prim算法的优点可得求取避障路径的优化算法,再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且兼顾经济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影响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比较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的拓扑方案,就可完成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的最优拓扑设计。最后的算例及分析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行性。

输配电价改革下电网公司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成本-效益评估模型 下载:81 浏览:502

张雪佼1 王雁凌2 杨尔蔷2 《电力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需求侧管理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为衡量输配电价改革下,实施需求侧管理项目对电网公司的影响,论文确定了电网公司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成本指标和效益指标。以输配电价的变化情况划分短期和长期,根据总收益的不同核算方法分别建立短期成本效益评估模型和长期成本效益评估模型。该模型以"可避免峰荷容量"和"新增输配电量"为变量,适用于多种需求侧管理策略和措施。实例分析得到了某区域电网实施需求侧管理的短期、长期成本效益三维评估结果以及输配电价的变化情况,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RTD太赫兹探测器与片上天线的匹配技术 下载:57 浏览:460

吕佳琦1,2 苏娟1,2 谭为1,2 《天线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高信息传输速率和大带宽容量的太赫兹通信被认为是实现6G的关键技术,这需要高效、稳定和紧凑的太赫兹源和探测器。为提升探测性能,研究了一种共振隧穿二极管(RTD)与缝隙天线片上集成的准光式太赫兹探测器。针对电路的高频损耗和寄生效应问题,采用协同考虑阻抗匹配因子和天线辐射效率的设计准则,设计了0.67THz的小偏压RTD偏馈式探测器。采用高频结构仿真器(HFSS)和先进设计系统(ADS)软件联合仿真表征其探测性能,当输入功率为-30dBm时,该探测器在0.67THz的电流灵敏度达2.349A/W,相比微波段采用阻抗匹配因子最大的设计准则,灵敏度提升了28.01%。

小型化八边形基片集成波导背腔缝隙天线 下载:55 浏览:467

刘阳1 束锋2 宋来鹏3 《天线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提出一款新颖的W波段八边形基片集成波导(SIW)背腔缝隙天线。相较传统的缝隙天线,具有体积小、易加工、Q值高、成本低等优点,且易于成阵。通过调节天线背腔缝隙的长度、宽度,以及SIW腔体的尺寸优化天线的辐射特性,通过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模型进行仿真优化,确定了天线的最优结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天线相对带宽约4.5%,方向性优良,中心频率点谐振深度<-31dB,天线最大增益达到5dBi,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所设计的SIW背腔缝隙天线拓宽了数字通信的可用频谱,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海上舰船目标的ISAR成像分析与研究 下载:67 浏览:504

肖战牛 刘浩亮 高青松 《海洋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线性调频步进信号的特点,提出了利用线性调频步进信号对海上慢速运动舰船目标进行二维成像的方案,给出了目标成像的具体步骤并分析了雷达信号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最后利用Matlab对部分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升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微格教学模式构建 下载:25 浏览:252

李晶晶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摘要:
教师肩负着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责任,作为教师的储备力量,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引起关注。"ORDPE"微格教学模式以"反思+实践"为基本教学路径,通过"观摩—反思—讨论—实践—评价"五个迭代的教学环节促进师范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除了传统的规划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还是师范生批判性思维学习的辅助者和评估者,课程学习方式也增加了目标导学、案例促学和评价互学三种特殊的方式。

阵列式碳纳米管对聚苯胺导电性能影响 下载:84 浏览:447

付燮莲1 曾效舒2 曹东3 《纳米技术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纳米管加入时间、搅拌速度等工艺因素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用四极电子电位差计和HT600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该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微观形态作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在原位复合条件下,聚苯胺可以完全包覆在碳纳米管上,而且碳纳米管在聚苯胺基体中呈网状分布,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得到改善。

新型碳纳米管场致发射显示驱动电路的研究 下载:82 浏览:503

​王卫中 马晓燕 雷威 张晓兵 《纳米技术研究》 2021年5期

摘要:
采用碳纳米管作为发射源的场致发射显示器是一种新型的平板显示技术,文章研究一种碳纳米管场致发射显示器件的驱动方法.该方法灰度等级实现方法简单,大大降低了扫描电极频率,有效地解决了高压和高速度之间的矛盾,能够满足用丝网印刷制备碳纳米管阴极的场致发射显示器件驱动电压高的要求。

基于高压浮动技术的CNT-FED驱动保护电路 下载:84 浏览:494

​马晓燕 王卫中 雷威 张晓兵 《纳米技术研究》 2021年4期

摘要:
采用高压浮动技术的CNT-FED驱动电路,有利于实现高亮度,得到较好的显示质量;但是由于浮动技术本身特点,给整个驱动电路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同时也不利于保护电路的设计.文章提出针对高压浮动技术的保护电路,能在放电单元出现打火现象时保护驱动电路免于损坏,不影响整个驱动电路的正常工作。

后硅器时代--纳米科学技术进展 下载:56 浏览:331

林鸿溢 《纳米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纳米科学技术在20世纪最后10年诞生并得到迅速发展.本文讨论和论述了新兴的纳米科学技术的进展,展望了包括纳米物理学、纳米电子学、量子功能器件、薄膜传感器、纳米材料、微机电系统、生物技术和原子工程等的应用前景,同时给出了某些实验结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