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现状调查 下载:11 浏览:40

韩斌如1 张聪雅2 2019年11期

摘要:
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4月—11月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综合科病房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共262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采用护理依赖量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微营养评定法简表、老年抑郁量表测量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依赖程度及相关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的因素。结果调查对象的护理依赖评分为(56.04±10.53)分,护理依赖的发生率为8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最近1年有无跌倒史、是否留有肢体功能障碍、患慢性疾病数量、抑郁状态、营养状态及有无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护理依赖的发生率高,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高龄、有跌倒史、留有肢体功能障碍、共病状态、抑郁状态、营养状态异常及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因护理依赖导致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PDCA循环管理预防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下载:75 浏览:459

黄晓艳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探讨PDCA循环管理预防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室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5例留置胃管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胃管插管管理,观察组患者接受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管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管理后两组患者胃管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管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管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管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管理前高,且观察组患者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预防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较好,能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494

​刘雪云 李坦 梅春浩 章璐璐 周赟 刁珊珊 方琪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情况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在临床实际中,脑小血管病各亚型在同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能并不是单独存在,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可能取决于其总体效应,故有学者提出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的概念,以进一步定量评估全脑的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及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影响的总体效应。笔者现围绕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中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的效果 下载:97 浏览:855

李小丹 满海荣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将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时间段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根据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划分对照组(n=36,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36,三合一心理干预),对护理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心理状态评分以及血糖控制状况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心理状态评分和ADL评分中,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具有更优的各项指标评分均,组间差异显著(P<0.05);血糖控制状况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具有更优的血糖控制状况,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例临床经验 下载:64 浏览:398

丁兴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在我院神经外科行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7份病例,术前均经过颈动脉超声、颈部CTA、头颅磁共振检查明确提示颈内动脉狭窄,根据北美颈动脉内膜剥落试验(NASCET)计算出狭窄率均大于85%。术后1周复查颈动脉超声、颈部CTA;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临床功能评分(mRS)评估和随访。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颈动脉通畅,围手术期内没有脑卒中和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个月、3个月,无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呼吸训练器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研究 下载:66 浏览:367

刘蓝 冰司 马振奋 龚剑秋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观察呼吸训练器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加用呼吸训练器治疗,一日两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合并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16例(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使用呼吸训练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PDCA循环管理预防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 下载:33 浏览:194

黄晓艳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预防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室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5例留置胃管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胃管插管管理,观察组患者接受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管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管理后两组患者胃管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管理前,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管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管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管理前高,且观察组患者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预防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较好,能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MMP-9血清水平及启动子C-1562T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关系 下载:62 浏览:428

叶祖森 程建华 叶强 朱振国 杨学志 陈艳艳 李佳 陈思砚 肖美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水平及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侧支循环的开放途径分为三级,血流分级采用美国介入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评估系统,采用ELISA法测定MMP-9血清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EFLP)测定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位点C/T的基因多态性。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292例,其中男167例,女125例。年龄31~86岁,平均(61.43±10.07)岁。MMP-9血清水平及MMP-9基因启动子C-1562T多态性与侧支循环ASITN/SIR血流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侧支循环途径间MMP-9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nferroni校正后三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仍明显高于一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和二级侧支循环MMP-9血清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MP-9血清水平可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代偿途径的预测有一定的作用,对患者个体化治疗和预后的评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 下载:185 浏览:1041

甄敏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中,除了身体康复之外,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也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探讨了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利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研究了150名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心理干预主要包括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咨询和家庭支持。结果显示,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在焦虑、抑郁症状上的得分有显著下降,生活质量有显著提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此外,研究还探讨了心理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身体康复、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心理干预应纳入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一部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有助于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优化。

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的临床研究 下载:35 浏览:501

付占伟 《临床医学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CTP联合CTA指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诊的7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少数民族32例),全部均提供CTP联合CTA检查,分析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显示,阳性70例、阴性3例;CTA显示,49例阳性、24例阴性;CTP显示,57例阳性、16例阴性;联合CTP、CTA显示,69例阳性、4例阴性。CTA检查和CTP检查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联合CTP、CTA的敏感度和准确性均高于CTA检查和CTP检查单项检查,P<0.05。梗死区域的MTT、TTP、Tmax高于半暗带区域、正常对照区域,(P<0.05)正常对照区域的CBF、CBV高于半暗带区域、梗死区域,P<0.05。结论:CTP联合CTA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CTP可以反馈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CTA可以反映脑部血管的阻塞位置,评估脑梗死的面积和具体位置,联合使用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值得推广使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1 浏览:368

李慧川 《中国护理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内科病区就诊的43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复发相关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高血压、白细胞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患者复发率。

心理护理模式对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的效果 下载:97 浏览:857

吴佳丽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 对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护理指导,通过心理护理模式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缓解负面情绪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法 筛选我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以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指导,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及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护理指导,一方面加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并缓解其焦虑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下载:114 浏览:1347

温馨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浅析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进行住院期指导,为患者早日康复提供建议。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此外,在神经功能缺损以及APACHEⅡ评分中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源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使胃肠道功能恢复,干预效果确切。

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联合平衡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疗效观察 下载:30 浏览:452

王连东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联合平衡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平衡针治疗,两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平衡能力测试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46、4. 47,P <0. 01)。两组患者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 30、13. 57,P <0. 01)。两组MBI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 02,P <0. 01)。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平衡针不仅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而且可有效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亦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高血压脑卒中康复患者静息心率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71 浏览:446

邵俊丽1 惠杰2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在三级预防和康复治疗下入院及随访6个月后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功能预后(包括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行康复治疗的107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并对入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评价各组患者的功能预后(包括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指标,比较6个月康复治疗后静息心率结果与功能预后的关系等。结果 (1)依据入院时RHR的不同水平分为RHR<70次(RHR1组),RHR≥70~<80次(RHR2组),RHR≥80次(RHR3组)三组。患者的出入院RHR差值,RHR1组显著大于RHR2组和RHR3组(P<0.05),入院简易精神状态(MMSE)量表评分、随访6个月后MMSE量表评分,RHR1组均显著大于RHR2组(P<0.05)。(2)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RHR和随访6月后RHR是出入院Barthel指数差值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1)慢心率是Barthel指数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2)RHR<70次/分的患者发病时(或者入院时)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较轻。

心理护理与康复训练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125 浏览:1131

胡文 陆蓝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讨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对其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抽选近期经我院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88例,并以随机双盲模式设计组别,对照组44例仅开展基础性护理,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护理条件下开展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对比评价两组不同干预阶段的肢体康复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护理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更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各评分项(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躯体疼痛及生理功能等)得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护理评价(95.45%)相比对照组(81.82%)明显更好(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护理计划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干预中,对促进患者肢体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其高度的护理评价均有良好助益,值得推荐。

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降压治疗 下载:75 浏览:454

陈海燕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动态评价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早期降压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明确诊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观察组利用TCD动态监测患者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指导患者急性期的降压治疗药物的使用时机和使用的剂量,对照组根据指南推荐的降压策略适度降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压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评估入院后第1、3、5、7天两组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改良RANKIN(mRS)量表评价第1、3、5个月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记录脑卒中再发事件,绘制生存曲线,比较脑卒中再发事件的组间差异。结果总共124名患者被纳入该项研究,其中2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平均随访期6.4个月。观察组患者24h和72h内平均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指导下的早期降压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入院后第1、3、5、7天的NIH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月后mRS量表评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随访期间再发脑卒中事件的log Rank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CD动态监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下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更积极地降压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出院后6个月内再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

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下载:81 浏览:541

胡传琛 程兴 杨雯 潘小玲 陈红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的AIS患者381例,其中男222例,女159例,年龄32~92岁,平均(67.8±12.8)岁。根据是否应用PDCA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前138例,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2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溶栓率、时间窗内溶栓率、DNT及DNT≤60 min比例的差异。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总溶栓率由9.50%提高至14.52%,发病时间窗内溶栓率由54.34%上升至89.71%,中位DNT由原来的75 min缩短至43 min,DNT≤60 min比例由33.33%提高至84.77%。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不断优化AIS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患者总溶栓率及时间窗内溶栓率,并显著缩短DNT,改善AIS患者预后。

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下载:86 浏览:490

​史宗杰1 郑素洁2 张圣1 施天明1 潘婕1 耿昱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评估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分析其基线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7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预后患者间基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88.9%)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再通时间平均为(418.92±223.96)min;2例(7.4%)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后3个月随访时14例患者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13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其中8例(29.6%)患者死亡。统计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3(12.5,33.8)分vs.35(23,39)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评分[9(8,10)分vs.7(4,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3,P=0.041;Z=-2.387,P=0.017)。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患者发病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与临床预后有一定关联。

老年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94 浏览:513

​辛华 凌一童 李野 孙蕾 隋世华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83例(缺血性脑卒中121例,出血性脑卒中62例),及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1例进入试验。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变异参数,并检测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计算僵硬度指数β。结果脑卒中组血压晨峰(MBPS)、收缩压(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CrPWV、IMT及僵硬度指数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BPS、SBP标准差、SBP加权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F及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与CrPWV、僵硬度指数β相关(P<0.05),MBPS、SBP标准差、SBP变异系数、SBPF与IMT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MBPS、SBP标准差、SBPF等多项血压变异参数是僵硬度指数β、IMT及Cr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动脉弹性相关,降低血压变异性有利于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