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高速公路服务区转型期的设计思维探索 下载:68 浏览:392

陈婷 《国际科技论坛》 2020年6期

摘要: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背景下,传统服务区的问题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对传统服务区与较好的案例服务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主题型服务区更具有特色。从地缘文化角度出发引出各种设计主题,为我国高速公路转型期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中国美术史中的疑年考证研究 下载:91 浏览:506

华强1 叶康宁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中国美术史中的疑年研究名著,前有汪宗衍的《岭南画人疑年录》,后有汪世清的《艺苑疑年丛谈》。疑年问题最主要的是生卒年问题,"年代的记载是历史记载的一个基本条件,年代不明,就弄不清历史的进程。年代错乱,就会造成历史研究上的混乱。"疑年考证可以更好地解决我们对艺术家的作品界定,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家的社会关系与交游以及便于了解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的过程。

从观念出发思考早期艺术史 下载:90 浏览:506

王廷信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考察人类早期艺术史应从观念入手。娱乐观念是人类的本能,这种观念要走向艺术,须从人类的生产观念和生活观念中去寻找。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因物赋形、形为用设"的造物原则。这种原则先从生产观念中开始,逐步延伸到生活领域。人们也借助这种原则来创造早期艺术。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因物赋形之"物"日渐多样,成为人类创造艺术的丰富资源;形为用设之"用"越来越远离生产和生活之用,而追求基于娱乐观念的审美之用。这种变化体现出早期艺术从实用到审美的变化趋势。

艺术人类学与音乐研究的范式 下载:90 浏览:506

熊晓辉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对音乐研究的贡献越来越大,音乐研究者对艺术人类学的兴趣有增无减。艺术人类学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将音乐研究中的音乐生产、音乐实践、音乐审美和音乐传播等四个文化因素纳入思考的范畴,并在研究中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形成了具有音乐艺术特质的研究范式,也就是说音乐研究的范式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狭义音乐事象的学术领域,而是一种内在于各个相关学科与领域和其他人文学科领域的音乐研究理解范式和艺术综合模式。艺术人类学与音乐研究的范式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以艺术人类学整合观、整体观、适应观、普同观、相对观等的视野和田野民族志方法对音乐研究做出了独特贡献。

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下载:93 浏览:501

李世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艺术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时期。当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固然应当批判古典时期的艺术进化论和现代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束缚的误区,同时应当继承古典人类学家确立的文化整体观、世界意识及跨文化比较的意识,避免走向地方主义的琐碎化叙事;应当继承现代时期的田野民族志方法,以艺术民族志为建构理论的基石。此外,注重书面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的互动,注重文化翻译的准确性,注重与其他学科保持对话,警惕和批判西方美学理论的话语殖民和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也是当代艺术人类学方法的建设内容。

新思想、新组织、新媒介——近年中国文艺评论状况探析 下载:97 浏览:505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五年中,我国文艺评论领域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文艺评论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指引;国家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出现众多以文艺评论为主题的国家组织、社会团体和学术共同体等,各种文艺评论活动极为活跃;网络新媒介的迅疾发展极大影响了文艺评论生态,从评论的主体、评论的属性、传播的途径到文本的文体风格、评论的价值与效果等都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根本变化。

当下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新趋势及问题 下载:92 浏览:506

孔令旗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产业逐渐步入转型升级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彷徨和模仿期,开始有意识地迈进以人文为本、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本土化与全球化良性整合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扎根于传统文化、强调和推动多文化的共融共生,服务于现代国民的需求,与新的经济形态协同发展,积极加入国际设计组织并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类活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展现新的生命力等方面;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义有待于完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应更加清晰、设计史的梳理和设计理论研究有待于加强等问题。

2017年中国音乐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97 浏览:514

张璐 周轶凡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纵观刚刚过去的2017年,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聚焦社会艺术教育,推行以人为本的国民艺术素养教育,这些带有明显新时代标签的中国音乐现象显得格外令人关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快速成长,艺术教育普泛性推广;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学科交流融合探索相互促进;跨学科构建知识体系对学科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音乐产业依旧活跃,流媒体逐渐走出单一模式,通过开发新的数字音乐服务产品增加音乐产业附加值。

2017年中国舞蹈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91 浏览:506

王阳文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2017年中国舞蹈事业在创作实践、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诸多热点现象。现当代舞创作势头迅猛,舞剧创作内容丰富、不断出新;舞蹈学科建设纵向深化、横向拓展,开启由专业向学科转变的思考、开展课程与教学的深度研讨、加快舞蹈社会化进程、拓展中国舞蹈空间与国际接轨;理论研究一方面舞蹈评论紧跟实践、增长迅速,另一方面以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展开讨论,推动了舞蹈事业的发展。

IP电影热的理性审视 下载:91 浏览:504

史可扬 史之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近两年IP电影大热,IP要持续成为中国电影的丰富矿藏,需要解决IP素材本身足够优质,提升投资人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坚持美学情怀,突破陈旧模式,抬高中国电影门槛等问题;而已经出现的IP电影远离现实、偏离传统、艺术创新乏力、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艺术等现象,需要及时总结和认真反思。中国电影有着优良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100多年的中国电影史,留下了太多的优秀之作,也创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十七年"、80年代等几个中国电影的高峰,而人道主义情怀、入世精神、美善并举、忧患意识等等艺术原则,是中国电影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所以,电影还须重内功,回归本体,勿忘初心。

2017年“艺术与科学”对话现状概述 下载:93 浏览:513

张雪荣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2017年,"艺术与科学"对话的相关主题论坛和研讨会频繁召开。究其原因,宏观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无论经济、政治、科技以及文化上都给予社会各层面稳定发展的保障;微观层面上,从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到高校、科研院所,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遵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自身诉求"意义化生存"和"文明化生活"的探索做起,期望从艺术上寻求自我拯救。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思考"人工智能(AI)艺术"会不会成为新的艺术种类的同时,认为艺术边界的界桩确立应该以守候艺术本体为方法论。对这一年度"艺术与科学"的对话现状研究,让我们明确现阶段除了将研究重点放在"科学对艺术的影响作用"上,还可以放在"艺术对科学的启示"上;未来需要深刻探讨"艺术与科学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群"建设和发展问题,需要思考"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两者如何相辅相成地发展下去。

2017年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博弈与融合发展探析——关于艺术边界的思考 下载:97 浏览:515

林磊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为影视艺术带来或多或少的美学革新与观念建构影响。2017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弹幕等新兴技术的探索实践,使得影视艺术的"互动性"得以实现或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的革新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影视艺术边界被打破与拓展的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说"而言,VR、AR等沉浸式数字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会剥夺影视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距离",反而能够使人们以新的技术去选择和创造更多不同的"距离化"审美体验。由此,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进行了一种未来影视的美学观念更新与创作发展的新的理论探索。

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前沿概述 下载:91 浏览:510

李岩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2017年,在中国这个活跃的艺术大舞台上,"重头戏""一个人的艺术史""世界的中国展览馆""现代艺术家的当代对话""赶集双年展""艺术家·女性""世界终归是他们的"等各类当代艺术展览一如既往地活跃,继续呈现出艺术主体多元与艺术形式多样的整体状态。当代艺术是由具有开放的态度、普适价值观、明确的艺术观点、不受艺术形式的束缚、尝试艺术语言不断向外延展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艺术行为等组成的。就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整体风貌来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渐渐寻找到了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方式,慢慢地脱离了"迷茫与焦虑"的时期,呈现出了逐步沉积、稳定发展的趋势。

何谓中国故事: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观念辨析 下载:95 浏览:507

杨乘虎1 高云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情状,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需求,更是彰显大国文化责任、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际话语权、重构世界文化版图、提升文化引领力的国家使命。中国故事由中国面貌、中国气质、中国价值三层内涵构成,外化为特色性、积极性、共享性的国家形象,体现为中国面貌在面孔展示与身体表演中的文化意涵,中国气质之于地域情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呈现,中国价值在价值底线控制与价值空间拓展中的文化共识。

对抗与争议——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一种动力机制 下载:98 浏览:509

李道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公元2000年前后是韩国电影100年的特殊节点,在此前后兴起的电影史写作热潮,是韩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成就。对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考察,主要建立在由韩国电影史学者撰写、并被翻译成中文的韩国电影史著述的基础之上。在全球及东亚视野里,韩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倾向于正视因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创伤记忆、分断焦虑与抗争格局,主要通过殖民/反殖民、分裂/统一以及全球/在地等二元对立的叙述框架和历史分期,因应一个世纪以来激荡在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运动,在解放与开放的史论结构中,纳入有关历史叙述的对抗与争议的动力机制,进而呈现出韩国电影史之于其他各国电影史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文化美学艺术价值研究 下载:54 浏览:314

高敏 《体育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多元文化视角下对体育文化美学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提出了新的诠释。对此在多元文化视角下详细研究了体育文化美学的艺术价值。主要针对体育文化的肢体美学艺术价值、感悟美学艺术价值以及情感美学艺术价值进行深刻分析,明确体育文化美学的多样化艺术价值,为体育文化事业和文化美学艺术价值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荀学复兴与统合孟荀 下载:54 浏览:304

向净卿 《国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当前儒学研究一方面是属于孟学的阳明学持续升温,另一方面荀学研究也渐成显学,更有学者提出统合孟荀的主张,得到学术界的响应。近日,继"2018第四届荀学国际学术会议"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又召开"荀子的现代价值及理论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继续围绕当代荀学研究的新进展、荀学在儒学中的地位、荀学的现代价值以及统合孟荀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展开探讨。

生态美学的情动转向——兼论生态美学的合法性 下载:41 浏览:438

张惠青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情动转向遵循从斯宾诺莎的"情动的起源和性质",到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感动和情动的组合体",再到加塔利的"变异的感动和情动"的思想脉络。变异的感动和情动从人类知觉的核心处将生态美学引向生成论,以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延绵的时间)、身体观(无器官身体)和事件观(降临事件),通过生成—他者开启了生态美学的潜在生态学面向。生成论视角下,人类的审美感知系统一分为二:变异的感动和情动逻辑下的审美创造模式,从先验的无意识层面在审美感知中获得优先权,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感的美感经验,将生态审美引向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经由生成—他者使生态美学走向"因爱而美",从而使所有物种的生态公平成为可能;一般性感知逻辑下的审美再现模式,以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等功利因素为基础助益于生态审美感知,从而确保了生态审美中生态价值的获得,将生态美学引向"因智而彰"。情动转向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伦理美学范式,它化解了"生态—审美冲突",赋予生态美学以美学自律和作为独立美学学科的合法性,并最终使生态美学走向一种面向后媒体时代的"分形的本体论"。

机车转向架构架强度分析模型一致性校验及优化设计 下载:53 浏览:409

王海腾1 马思群1 李健2 孙彦彬1 叶天一1 盛源1 《中国机械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转向架是机车走行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对机车运行指标产生重要影响。对某机车转向架构架分别采用壳单元与实体单元模型建模,按照UIC 615-4标准在超常载荷中分析对比两种模型应力结果,并对主要承载区域焊缝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建模方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用壳单元模型进行尺寸优化,通过优化使构架在满足强度指标前提下质量减小12.38%。

钱锺书的诗乐关系观及其诗学意义 下载:51 浏览:354

潘建伟1,2 《文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钱锺书对诗乐关系的问题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关注与深入的思考,其征引中西诗乐文献之众多、涉及议题之丰富,在同时代人中罕见其俦。他认为诗与乐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有其各自的特性,诗应该借鉴音乐的境界,但不能强和音乐的旋律;诗又必须重视文字的节奏,其自身的声音就可给人以情志的陶冶、情绪的净化。这种对诗乐关系的思考符合近代以来诗的发展规律,即诗应立足语言的本位,才能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诗又需借鉴其他艺术,才能为自己提供新的力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