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体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下载:123 浏览:1299
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研究
下载:354 浏览:3299
摘要:
分析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 抽取2020年6月到2022年12月长沙市某医院检验科的1500例临床检验标本,分析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科室分布情况,调查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原因。结果:1500例临床检验标本中,100例血液样本不合格,占比6.67%;80例痰液标本不合格,占比5.33%;70例尿液标本不合格,占比4.67%;60例大便样本不合格,占比4.00%;50例特殊标本(如分泌物、细胞穿刺、毛发、皮屑等)不合格,占比3.33%,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共360例,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为24.00%。360例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所在科室分布涉及9个科室,按所占比例依次是内科(100例,27.77%))、外科(90例,25.00%))、妇科(60例,16.67%))、骨伤科(40例,11.11%))、肿瘤科(30例,8.33%))、皮肤科(20例,5.56%))、儿科(10例,2.78%))、耳鼻喉科(6例,1.67%))、口腔科(4例,1.11%)。360例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因临床检验标本采样量过少或过多因素所致共100例,占比27.78%;因临床检验标本放置持续时间过长因素所致共90例,占比25.00%;因抗凝剂物质使用因素所致共70例,占比19.44%;因标本溶血因素所致共50例,占比13.89%;因标本采集容器使用不当因素所致共30例,占比8.33%;因患者餐后采集样本因素所致共20例,占比5.56%。结论:临床各科室的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具有一定的临床发生率。其不合格原因包括临床检验标本采样量过少或过多因素、临床检验标本放置持续时间过长因素、抗凝剂物质使用因素、标本溶血因素、标本采集容器使用不当因素、患者餐后采集样本因素。临床需要对此加强重视,以避免临床检验不合格事例发生。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载:402 浏览:3932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总结相关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检验科采集的1000份血液样本展开回顾性分析,针对其中的不合格样本展开原因分析,并以此总结防范血液样本不合格的相关对策。结果:全部1000例血液标本中,共有54例不合格样本,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5.40%。其中,血凝、样本量不足、容器选择有误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前三大原因,分别有23例、16例和10例,所占比重分别为42.6%、29.6%和18.5%。结论: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发生血液样本不合格的现象;因此检验相关人员务必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做好相关因素防范,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飞机不合格产品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下载:179 浏览:2598
“品管圈”活动在提升门诊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中的应用
下载:181 浏览:2594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提升门诊西药房药学服务质量中“品管圈”活动发挥的效果。方法 随机入选三台中医骨科医院就诊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500例门诊西药房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个分组,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半年250例)、品管圈组(“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半年250例),观察两组患者服务满意度、取药时间、不合格处方率。结果 品管圈组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组取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组不合格处方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门诊西药房药学服务中,可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缩短患者取药时间,可推广应用。
航空发动机型号试制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下载:90 浏览:992
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
下载:173 浏览:1827
摘要:
目的:通过对实验室微生物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以后的检测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医院检验科检验不合格的微生物标本,选择60例标本作为此次试验的标本,对不合格标本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分类,并对标本的采集方式和不符合标准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结果:60例不合格标本共检出痰液23例,尿液15例,血液9例,分泌物6例,粪便4例,无菌体液3例,分别为38.33%,25.00%,15.00%,10.00%,6.67%,5.00%。其中,以痰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最高,其次是尿液和血液,而粪便和无菌经验标本的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在不合格的原因方面,不同的样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最主要的不合格因素是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和标本污染。结论:根据不符合条件的关键因素,制订相应的对策,实验室必须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为临床检测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