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不同检测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菌落总数测定中的运用评价 下载:44 浏览:552
摘要:
目的 分析在食品微生物检验采用不同检测在菌落总数检测效果差异。方法 抽取2021.1-2022.1月本疾控中心管理辖区内的食品加工厂100份样本,按照相关要求对样本进行前期处理后分别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菌落总数试片检测法、TTC培养基法检测,对比检测差异。结果 平板菌落计数法合格率为92.00%、菌落总数试片检测法合格率为93.00%、TTC培养基法检测合格率92.00%,无差异(P>0.05)。结论 实际检测中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合格率,确保食品安全。
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性能 下载:71 浏览:536
摘要:
构建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硝酸盐浓度(INC)下该系统的反硝化性能,为丝瓜络作为水产养殖尾水反硝化碳源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丝瓜络(LS)为一维反硝化反应器(denitrification reactor,DR)外加碳源,在流场环境下,测定不同HRT(16、20、24和28h)和INC(50、75、100和125mg/L)下反硝化系统对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丝瓜络反硝化反应器(LS-DR)在运行初期和末期时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当INC为50 mg/L,HRT为24h时,LS-DR对NO3--N和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8.97%±0.52%和97.84%±0.94%,此时出水NO2--N浓度也达到较低水平(小于0.5 mg/L);在HRT为24h的基础上,当INC增加至75、100和125mg/L时,其NO3--N去除率和NO3--N去除速率(NRR)均随IN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出水COD则随INC的增加而降低,但均未实现完全反硝化,然而,LS-DR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能完全去除NH4+-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丝瓜络表面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S-DR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弯曲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被鉴定的优势菌属中热单胞菌属(1.46%)、陶厄氏菌属(0.55%)、固氮螺菌属(3.32%)、Simplicispira (1.01%)、假黄色单胞菌属(0.39%)、草螺菌属(3.02%)和Uliginosibacterium (0.9%)主要参与反硝化的进行,Cytophaga xylanolytica (1.61%)和Cloacibacterium (2.69%)主要参与了丝瓜络的降解,黄杆菌属(1.17%)和Diaphorobacter (0.64%)既能进行反硝化,也能降解丝瓜络。LS-DR的最佳HRT为24h,最适宜的INC为50mg/L。本研究为丝瓜络固相反硝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新型缓释碳源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陶粒材质和粒径对方斑东风螺存活、生长和底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21 浏览:337
摘要:
为了探索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室外水泥池养殖适宜的底质,采用海砂(SS)、细陶粒(FC)、粗陶粒(CC)和海砂+粗陶粒混合(SS+CC)4种底质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陶粒材质和粒径大小对体质量为(4.692±1.033)g的方斑东风螺存活与生长、养殖水质及底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底质条件下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均大于90%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FC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高,为(1.386 4±0.219 6)%/d,显著高于CC、SS、SS+CC组(P<0.05);不同底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不同,SS组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FC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FC组底质微生物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较高;FC、SS+CC组中弧菌(Vibrio)相对丰度较低,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和盐单胞菌(Halomonas)相对丰度较高,表明细陶粒对抵抗病原弧菌、防止水质恶化具有积极作用;微生物功能预测显示,FC组中微生物不同物质代谢相关通路的相对丰度增加;水质分析显示,24h内CC和FC组的NH4+-N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SS、SS+CC组(P<0.05),FC组NO2--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CC组(P<0.05)。研究表明,底质材质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和底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有显著影响,选用细陶粒作为方斑东风螺室外养殖池底质材料,能促进其体质量增长,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并对养殖池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系暗纹东方鲀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下载:50 浏览:383
摘要:
为研究低温下鱼类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揭示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系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体质量300g)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通过持续降低水温,提取耐寒型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Zhongyang No.1”)和野生型暗纹东方鲀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两个品系的暗纹东方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但丰度不同;“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的OTUs、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小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经过长期低温驯化的“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种类趋于一致;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相比,“中洋1号”暗纹东方鲀肠道微生物中,弓形杆菌norank_fArcobacteraceae、螺旋体属Brevinema细菌相对丰度较高;功能预测显示,“中洋1号”肠道中微生物具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及脂质转运与代谢等功能。研究表明,“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低于野生型暗纹东方鲀,随着温度降低,“中洋1号”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呈现下降趋势,低温对降低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可能有重要影响。
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下载:67 浏览:444
摘要:
为了解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究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不同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系统不同组成的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分析了水体、底泥、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根际与根表、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肠道及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差异。结果表明: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6组样品细菌分布于62门1 503属,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27.71%)、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16.37%)、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 (16.05%)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10.07%),主要优势菌属包括红球菌属Rhod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红杆菌属Rhodobacter、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和支原体属Mycoplasma;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蕹菜根际及根表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Epsilonbacteraeota、蓝细菌门和拟杆菌门,凡纳滨对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的功能性细菌分布略有不同,蕹菜根表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水体、鲀肠道和虾肠道(P<0.05),蕹菜根际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水体和蕹菜根际固氮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虾肠道、底泥和鲀肠道(P<0.05)。研究表明,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的不同组成(底泥、水体、蕹菜根际与根表、养殖对象肠道)由于功能不同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蕹菜根际及根表包含有相对丰度较高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有助于促进氮循环,提高系统中氮的利用率,而养殖对象肠道中既有有益菌也有致病菌属。
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下载:32 浏览:1574
摘要:
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生物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乃至社会安全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篇文章也将目光集中于此,主要讨论了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落实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落实对策。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以为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优化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保证生物安全管理落实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对提高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准确率的对策研究 下载:36 浏览:1814
摘要:
目的:调查目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的现状,探讨能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方法。方法:以2018、2019年该院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微生物标本的质量进行监测,分析微生物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过程的规范性和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等干预措施对标本合格率的影响。结果:在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患者准备不充分、标本污染、采集数量不足、送检延误、送检数量不符合要求及暂时保存不当等,通过干预,送检微生物标本合格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同时能够降低医院感染漏报情况,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意义探讨 下载:38 浏览:1705
摘要: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预防和诊断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意义。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中,随机抽选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下的抗生素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微生物检验下的针对性治疗。结果:在诊断准确率方面,实验组准确率96.66%,对照组准确率70.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无效感染程度方面,实验组总程度3.33%,对照组总程度21.66%,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实验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尿路感染的预防和诊断治疗中,开展微生物检验,其效果显著,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提升整体治疗的有效率和针对性,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下载:36 浏览:1705
摘要:
目的:综合分析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价值。方法:选取60名在本院实习的学生(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共2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法,共纳入30名学生;实验组应用CBL联合PBL教学法,共纳入30名学生。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是否喜欢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促进临床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是否促进学生对临床微生物学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提高综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是否满意教学过程、是否提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生物安全意识、是否掌握学习重难点以及是否提高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以及考试成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的教学效果以及考试成绩更高且P<0.05。结论: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
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35 浏览:1759
摘要:
目的:分析控制医院感染中应用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3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80例,以组间均衡分配法分成对照组和分析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分析组接受微生物检验,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经比较实验结果,分析组的感染程度、感染控制情况、感染控制时间及住院时间、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建议大力推广。
分析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问题及对策 下载:32 浏览:1580
摘要:
目的:了解疾控中心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的办法,选取辖区中心工作的36名医务工作者,采用某县疾控中心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对入组人员进行抽样,并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结果:36.11%的受访对象反映出了工作配置不平衡问题,16.67%的受访对象反映出了检验仪器的落后,22.22%的受访者认为样本收集不规范,13.89%的受访者认为检验环境是有问题的,11.11%的受访者是有其他问题。结论:目前,我国疾控中心开展的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配置人手,引进先进的仪器,并建立完善的标本收集和管理体系。
观察不同的微生物检查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中的检查效果 下载:37 浏览:1793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的微生物检查方法在妇科炎症感染中的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确诊的100例妇科炎症感染患者,均收治于2022年02月-2023年01月,随机分成观察A组(n=50,以培养法进行微生物检验)、观察B组(n=50,以凝集法进行微生物检验),对两组阴道内念珠菌检出阳性率、微生物检验培养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A组检出40例阳性,10例阴性;观察B组检出38例阳性,12例阴性,两组阴道念珠菌检出阳性率分别为80.00%、76.00%,X2=0.233,P=0.229>0.05。观察A组微生物检验培养时间为(7.23±0.65)d,观察B组为(1.06±0.09)d,t=66.486,P=0.001<0.05。结论:为妇科炎症感染患者应用凝集法和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相当,但前者在培养时间方面相对更有应用优势,因此,建议临床可将凝集法作为初筛方案,最终联合培养法确诊,这样更能够将检验准确率提高,为临床治疗、诊断疾病提供更多参考。
腹泻患儿应用粪便微生物检验效果分析 下载:37 浏览:1740
摘要:
目的:探讨粪便微生物检验在腹泻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粪便微生物检验及药敏试验,指定本院医学实验室同一名具有高年资、高职称的临床检验医师完成相关操作。记录32例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以32例腹泻患儿中所占比例较高的2种病原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32例腹泻患儿粪便样本中共检出病原微生物32株,其中沙门氏菌(31.25%)、志贺菌(31.25%)所占比例均较高,数据对比P<0.05;32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比例较高的沙门氏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0%),志贺菌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0%),数据对比P<0.05。结论:腹泻患儿粪便中主要病原微生物为沙门氏菌、志贺菌等,药敏试验显示其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等抗感染药物敏感性较高,在实际治疗工作中应首选上述药物实施抗感染治疗。
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下载:39 浏览:1680
摘要:
目的:探究微生物检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及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该阶段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需要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微生物检验。对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院内感染疾病发生率为6.67%,对照组>观察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院内感染患者36例,观察组中院内感染患者8例。两组患者感染性疾病轻度与中度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无重度感染情况出现。抗菌药物使用率,对照组为69.17%,观察组为30.83%,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临床合理用药率,对照组为84.17%,观察组为9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物检验可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对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可推广。
微生物检验对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分析 下载:39 浏览:1677
摘要: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对医院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500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微生物检验用药)与对照组(250例,常规用药)。分析患者感染发生率、感染程度、感染菌种、菌种耐药性分析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送检的500例细菌样本中,其中阳性细菌群139例,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要分离菌种;对主要分离细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耐药分析,大肠埃希氏菌对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以及头孢呋辛的耐药性最高;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微生物检验下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降低感染严重程度,同时能准确的对感染菌种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广泛推广。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监测分析 下载:27 浏览:1635
摘要:
目的:分析监测临床上对于微生物检验与细菌耐药性的数据结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 2020 年 1月至 2022 年12月在我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血、尿、痰、脓等分泌物)等标本,经培养鉴定后的120株多重耐药菌为观察对象,并对 120株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①排前五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29.17%,大肠埃希菌19.17%、肺炎克雷伯菌16.67%、金有黄色葡萄球菌6.67%、鲍曼不动杆菌5.83%;②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呋喃妥因90.00%,环丙沙星85.71%,头孢曲松85.71%,左氧氟沙星71.43%,庆大霉素57.14%等耐药性较高,耐药性高于铜绿假单胞菌;③大肠埃希菌对于左氧氟沙星耐药性(78.26%),肺炎克雷伯菌呋喃妥因耐药性(75.00%);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青霉素有着较度耐药性,达到87.50%,其次为红霉素75.00%、克林霉素62.50%、左氧氟沙星62.50%等,不具备耐药性的药物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加环素。结论:在临床治疗和用药的过程中需增强关于微生物检验,以及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临床精准用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多学科合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幽门螺杆菌与胃内微生物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下载:32 浏览:1765
摘要:
幽门螺杆菌作为胃炎症和(癌前)病变发展的关键因素的作用是无可争议的。人类上消化道拥有一个复杂的细菌群落,它受到幽门螺杆菌及其他胃内菌群的高度影响。其他细菌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胃癌的发生。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在胃炎的不同阶段以及肿瘤和邻近组织的胃黏膜样本之间,胃细菌群落的组成存在差异。此外,动物研究表明,与单独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小鼠相比,肠道菌群和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小鼠癌前病变的发展增加。结论:幽门螺杆菌以外的其他细菌成为胃癌发生研究的重点。然而,我们还远未彻底了解宿主-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学及其对恶性和癌前病变发生及发展的影响。
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影响因素 下载:35 浏览:1507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具体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的药品200批,均开展其微生物检验实验数据资料,汇总分析存在于检验时的偏差,通过发掘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指向性的预防对策,据此修正存在的偏差。结果:通过落实药品微生物检验,明确影响因素为发生微生物检验误差36批,占比18.00%,即证实实验室检验后有高达几乎五分之一的发生率。通过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试验品保存和质量控制情况、人员的专业水平、所用设备的性能、环境质控标准等。通过划分为一级、二级,观察和记录得出环境、标准、人员、物品等一级影响因素的占比分别是16.67%、11.11%、41.67%、30.56%,其中人员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能力的占比为25.00%,物品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检验品和培养基,分别为5例13.89%,环境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验证用菌传代次数,占比为8.33%,标准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操作技术,占比为5.56%。结论:针对检验的药品,通过采用药品微生物检验,能够把控好实验室质量,通过针对存在的偏差予以有效措施针对性干预,避免发生再次错误,提升检验的准确性,适合应用于实验室中进行推广。
研究不同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21 浏览:1179
摘要:
探讨不同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市场上速冻食品、肉制品及外卖100份,展开微生物检验。并将每份食品分成两份,一份纳入A组进行生物传感器检测,一份纳入B组进行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对比两组检验技术准确性。本次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年1月-10月。结果 在速冻食品、肉制品及外卖食品病原菌检出率上,B组均高于A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源性病原菌免疫学检测可减少不合格食品的出现,进而显著确保食品安全,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值得被推广应用。
两种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下载:35 浏览:1713
摘要:
目的:对两种优化后的医院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进行方法验证。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1106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方法验证。结果:采用优选出的方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验证试验时,微生物计数测定中,试验组所加的5种试验菌回收比值均在 0.5~2.0 限度内;控制菌检查,试验组均能检出所加试验菌相应的反应特征。结论:通过方法验证建立两种医院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鱼肝油软膏采用常规平皿法,鼻软膏采用中和平皿法,其结果符合药典规定。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