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73 浏览:595
摘要: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000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西北太平洋春、冬季浮游动物优势种水平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下载:49 浏览:362
摘要:
为探究西北太平洋浮游动物优势种的水平分布特征,分别于2019年春季(3月)和2020年冬季(12月)对西北太平洋海域(146°~156°E、28°~35°N)58个站位开展2个季节的调查采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浮游动物优势种与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02种(含未定种),其中,春季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456种)大于冬季(386种);共检出优势种11种,其中,瘦乳点水蚤Pleuromamma gracilis、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痩新哲水蚤Neocalanus gracilis和六鳍箭虫Sagitta hexsaptera为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春季调查海域优势种受纬度影响较大,如邦海樽Doliolum nationalis、细角间哲水蚤Mesocalanus tenuicornis和螺旋尖角水母Eudoxoides spiralis与纬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捷氏哲水蚤Calanus jashnovi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冬季调查海域黄角光水蚤Lucicutia flavicornis和六鳍箭虫与海表面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RDA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一致,春季影响优势种丰度的主要因子为纬度(P<0.01),而冬季则为盐度(P<0.05)。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春、冬季浮游动物优势种水平分布受控的影响因子不同,为多种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优势种分布春季受纬度影响较深,而冬季则受盐度影响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