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的探索 下载: 浏览:9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的公共健康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主要针对症状控制和急性加重的预防,无法逆转疾病进展或直接干预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如慢性炎症和免疫失衡),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革命性工具,其独特的免疫调节潜力,能成为COPD治疗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吗?本文就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COPD的可能性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综述,旨在为COPD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协同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16 浏览:170
摘要: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干预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妊娠结局、降低围产期风险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选取某院 2022 年 1 月 - 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80 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围产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围产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等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产期并发症及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在围产期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erinatal risk management of pregnant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and provide prac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pregnancy outcomes and reducing perinatal risks. Method: 80 pregnant women with concomitant heart disease admitted to a certa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2 to December 202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perinatal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care.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perinatal complications, maternal and infant adverse outcome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heart failure, arrhythmia,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7.50%)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5.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outcomes such as fetal distress, neonatal asphyxia, and premature birth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5.00%)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50%)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2.5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llabo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erinatal complications and adverse outcomes for pregnant women with heart disease,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perinatal risk management.

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预防初次分娩顺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 下载:14 浏览:147
摘要:

研究目的是探讨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对初次分娩顺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确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25例初次分娩顺产妇,研究组应用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手段。结果表明,经过这种方法后,研究组产妇的总产程时间(425.84±14.5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476.62±15.9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产妇的焦虑情绪评分和抑郁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房舒适管理联合基于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的分级护理能有效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初次顺产妇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对预防初次顺产妇产后出血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剖宫产产后出血运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下载:22 浏览:290
摘要:

如果剖宫产产妇具有过大的产后出血量,那么其生命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胎儿出生后2小时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间,最常见原因为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子宫压迫缝合术是临床采用的一种新型方法,主要包括B-Lynch缝合术、Cho缝合术、子宫下段平行垂直压迫缝合术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治疗中,B-Lynch缝合术、Cho缝合术效果好,且操作简便。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止血方法与子宫压迫缝合术对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影响。


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保护数字化建设研究 下载:69 浏览:605
摘要: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文章从海洋公园建设角度概述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开发与保护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海洋公园的数字化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是典型的北方海岛生态保护区域,对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海洋公园当前在管理制度、监视监测技术、科技支撑能力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应加强物联网监测体系建设、数字化评估建设、科研和人才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和文化宣传。
产后康复护理中的伤口护理和促进愈合的方法有哪些 下载:122 浏览:1364
摘要:
众所周知,产后康复对于新妈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后的康复过程中,伤口护理和促进愈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正常情况下产后伤口会逐渐愈合,但如果我们能够采取一些科学的护理方法,就能够更快的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不必要的疼痛和感染的风险。希望下面这些科普能够帮助到所有的新妈妈们,让她们度过一个顺利的产后康复期。
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 下载:188 浏览:2101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床上脚踏车运动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床上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床上脚踏车运动,每天2次,每次20min。结果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除导尿管后自发性排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腹部胀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理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剖宫产术后早期行床上脚踏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产妇术后身体康复,改善心理状态。
整体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及母婴健康的影响分析 下载:259 浏览:2433
摘要:
目的:整体护理对产科护理质量及母婴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产科护理的6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对比两组产妇负面情绪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护理质量评估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负面情绪改善情况、护理质量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产妇不良情绪,使产科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68 浏览:643
摘要: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11月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和脊腹褐虾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蓝点马鲛和鲐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调查发现部分真鲷幼体及集群蓝圆鲹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下载:70 浏览:604
摘要: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 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 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 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 1、3.031 9和2.977 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川华鳊外周血液及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下载:71 浏览:588
摘要:
为探讨四川华鳊血细胞的组成类型及其血细胞发生过程,研究其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实验采用Wright-Giemsa染液对其外周血涂片以及血细胞发生相关的头肾、体肾、脾脏和肝脏的印片进行染色,观察并统计各类血细胞的形态、大小以及数量组成。结果显示,四川华鳊的外周血液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是主要类群。白细胞有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等类型,其中淋巴细胞占比最高,达65.79%±0.10%,为主要类群;其次是血栓细胞,占16.76%±0.07%;再次为嗜中性粒细胞,占13.92%±0.09%;单核细胞含量最少,仅有3.33%±0.01%。四川华鳊的血细胞发生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发育历程均可分为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其中红细胞的幼稚阶段包括早、晚2个时期,而粒细胞的幼稚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不同时期。各造血器官中,头肾和体肾是主要的血细胞发生场所,脾脏也有一定的造血功能,但肝脏仅具有淋巴细胞的生成功能。幼稚阶段的各类血细胞会迁移至肝脏等器官进行发育和成熟。本研究为长江特有鱼类四川华鳊进一步开展在免疫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实现其科学化人工养殖和健康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
草鱼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测定与分析 下载:69 浏览:516
摘要:
为精确且批量测定草鱼肠系膜脂肪(肠脂)沉积量,避免传统人工刮取称量方法耗时费力、量化粗糙等问题,实验利用脂溶性染料油红O可特异性着色脂肪的特性,探索开发出一种便捷定量草鱼肠脂含量的新方法。结果发现,麻醉解剖200尾平均体重约80g的草鱼,取出整个内脏团简单处理并塞入PIT个体识别标记后,样品集中进行多聚甲醛固定、无水乙醇脱水、油红O染液定染,可在维持样品组织完整的基础上,实现肠脂组织的特异性、均一化批量染色处理。各染色样品再分别通过无水乙醇溶剂完全萃取,萃取液吸光度测定,并依据绘制的标准曲线(y=0.0276x+0.040 3,R2=0.9997),即可精确获得个体肠脂沉积的相对含量,是以萃取出的油红O质量来表示。对比发现,样品肠脂组织染色-萃取量化结果与传统刮取称量数据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n=20,r=0.80)。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对于同塘养殖体重变异系数8.93%的草鱼群体(n=200),萃取测定的肠脂沉积量变异系数达到24.49%,预示该性状具有丰富变异特征及遗传改良潜力。相关与聚类分析显示,肠脂沉积量与内脏质量相关性最高(r=0.60),并且聚为一类,符合二者同属脏器关联指标的预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利用简单易测的形态指标只能解释肠脂沉积量的少量变异(R2=0.20),表明基于表型性状的拟合回归方程进行间接预测的效果不佳,直接测定是该性状精准量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改良提供了一种性状精确测定方法。
桑沟湾春季有色溶解有机物吸收光谱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65 浏览:553
摘要:
为探究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光学性质如何示踪海水中溶解有机物组分的动态信息,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分区域测定了桑沟湾春季水体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CDOM的吸收光谱特征,探讨了CDOM的来源组成、空间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1)波长为355 nm的吸收系数[a(355)]范围为0.23~9.09/m,不同水层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层和底层均从近岸区向贝藻区逐渐降低,在海带区升高后向外海逐渐降低;海带区从表层向底层先降低后升高,高密度、规模化的海带养殖释放了大量的CDOM,各区域沉积物间隙水a(355)是其表层、中层和底层之和的1.3~2.5倍,CDOM在沉积物间隙水中富集并逐渐累积。(2)光谱斜率(S275~295)范围为0.013~0.036,外海区和海带区S275~295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区,海带区和外海区CDOM中海源有机质占主要成分,而近岸区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近岸区CDOM中的腐殖酸类物质含量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积累的富里酸类物质含量较高,海带区和外海区呈相反趋势。(3)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范围为4.60~14.10 L/(mg·m),贝类区、贝藻区和藻类区SUVA254均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的趋势,CDOM的芳香性逐渐增强并在沉积物间隙水中达到最大;海带区和外海区沉积物间隙水中的SUVA254显著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海带区的规模化养殖活动向养殖海区及邻近海域贡献了较多的惰性溶解有机物,暗示着海带养殖活动有较强的碳汇效应,并通过海流作用向外海输送。本研究对桑沟湾海域不同养殖区域的CDOM的吸收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为全面了解海水养殖的碳源汇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性能 下载:71 浏览:537
摘要:
构建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硝酸盐浓度(INC)下该系统的反硝化性能,为丝瓜络作为水产养殖尾水反硝化碳源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丝瓜络(LS)为一维反硝化反应器(denitrification reactor,DR)外加碳源,在流场环境下,测定不同HRT(16、20、24和28h)和INC(50、75、100和125mg/L)下反硝化系统对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丝瓜络反硝化反应器(LS-DR)在运行初期和末期时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当INC为50 mg/L,HRT为24h时,LS-DR对NO3--N和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8.97%±0.52%和97.84%±0.94%,此时出水NO2--N浓度也达到较低水平(小于0.5 mg/L);在HRT为24h的基础上,当INC增加至75、100和125mg/L时,其NO3--N去除率和NO3--N去除速率(NRR)均随IN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出水COD则随INC的增加而降低,但均未实现完全反硝化,然而,LS-DR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能完全去除NH4+-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丝瓜络表面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S-DR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弯曲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被鉴定的优势菌属中热单胞菌属(1.46%)、陶厄氏菌属(0.55%)、固氮螺菌属(3.32%)、Simplicispira (1.01%)、假黄色单胞菌属(0.39%)、草螺菌属(3.02%)和Uliginosibacterium (0.9%)主要参与反硝化的进行,Cytophaga xylanolytica (1.61%)和Cloacibacterium (2.69%)主要参与了丝瓜络的降解,黄杆菌属(1.17%)和Diaphorobacter (0.64%)既能进行反硝化,也能降解丝瓜络。LS-DR的最佳HRT为24h,最适宜的INC为50mg/L。本研究为丝瓜络固相反硝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新型缓释碳源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梭鲈野生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66 浏览:524
摘要:
为了解梭鲈种群的遗传结构,实验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分析了中国6个和中亚2个群体的遗传差异,并与欧洲群体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在640 bp的COⅠ基因序列中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单倍型,发现Hap1为8个梭鲈群体的共享单倍型,且与欧洲群体的HapA相同,在中国群体所占比例(93.36%)高于中亚群体(72.58%)和欧洲群体(53.85%);Hap2和Hap3是中国群体的特异单倍型,而Hap4~Hap7为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单倍型序列的聚类图和网络图均显示Hap1/A为梭鲈群体的原始单倍型,中国和中亚群体的特异单倍型相对于原始单倍型仅有1~2个位点的变异,属于Hap1/A的亚型,与欧洲群体的特异单倍型具有较大的差异。每个群体检测到1~4种单倍型,斋桑湖(ZS)群体单倍型最多,而中国的腾格里湖(NX)、兴凯湖(XK)和鸭绿江(YJ)群体仅有1个单倍型(Hap1);塔什干(T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最高(Hd=0.514±0.069;π=0.000 79±0.000 11),其次是ZS群体,而中国梭鲈群体的多样性参数较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梭鲈群体间遗传变异占20.74%,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0.15≤Fst=0.207 36<0.25),TS群体与ZS群体和中国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大(Fst>0.25),中国群体中仅黑河(HH)群体与其他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而中国其他5个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来自中国的6个梭鲈群体与哈萨克斯坦的ZS群体聚为一支,而乌兹别克斯坦的TS群体独立为一支。研究结果为梭鲈群体的繁殖及放流管理提供了参考。
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栖息生境选择与行为特征 下载:76 浏览:541
摘要: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基于线粒体COⅠ和Cytb基因探讨北鲍南养对皱纹盘鲍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 下载:78 浏览:532
摘要:
为探讨近三十年来我国皱纹盘鲍养殖模式对群体遗传结构产生的影响,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分析了定殖漳州的群体、大连培育蓬莱越冬群体、荣成培育福建越冬群体及长山列岛(砣矶岛、大钦岛、南隍城岛)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259个个体730bp的COⅠ序列片段中检测到48个变异位点和30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86~0.89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5 6~0.008 1。259个个体730bp的Cytb序列片段中检测到59个变异位点和32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605~0.90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7 7~0.0120。基于COⅠ和Cytb基因的群体间Fst值以及AMOVA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并且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现行的皱纹盘鲍北鲍南养模式加强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使不同遗传背景的种群二次接触,导致皱纹盘鲍6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而各养殖群体中的不同选育条件则可能是造成显著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分属南北沿海的6个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评估将为我国皱纹盘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养殖模式对遗传结构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八边形养殖池的集污性能 下载:73 浏览:594
摘要:
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八边形养殖池内的污物聚集特点,本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潜水推流器不同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 (中垂线模式:d1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池壁之间的距离,a1为八边形养殖池长边边长;对角线模式:d2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a2为八边形养殖池排污口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推流器数量n和布设模式对八边形养殖池内污物聚集的影响。试验利用高清相机记录养殖池内的污物分布情况,并使用MATLAB分析计算污物与池中心的距离。实验中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污物与池中心距离的最大值的大小,衡量养殖池集污性能的优劣。结果显示,潜水推流器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推流器数量n以及布设模式都影响池内污物聚集的效果。在本研究设置的布设距离比工况下,潜水推流器布设角度θ为45°时集污效果最优,而当布设角度θ大于70°时,随着布设角度增加,八边形养殖池周边出现集污死角,残饵及粪便距离排污口中心变远且饲料离散程度变大;在30°、40°、45°、50°工况下,污物聚集效果随布设距离比d/a的增大逐渐增强,当布设距离比为1/2时集污效果最好。养殖池集污性能随潜水推流器数量的增加而整体呈现增强的趋势,尤其是潜水推流器数量从1增加至2时,集污性能明显提升,但是持续增加后,集污性能不再有明显的提升。其余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角线布设模式下的养殖池集污性能明显优于中垂线布设模式。研究表明,潜水推流器采取对角线模式,布设时不少于2个,布设角度θ为45°附近,此时八边形养殖池集污性能较优。研究结果可为八边形养殖池内潜水推流器的布设方式提供依据与指导。
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八边形养殖池的集污性能 下载:70 浏览:564
摘要:
为了探究潜水推流器作用下八边形养殖池内的污物聚集特点,本研究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潜水推流器不同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 (中垂线模式:d1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池壁之间的距离,a1为八边形养殖池长边边长;对角线模式:d2为推流器叶轮轴线中点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a2为八边形养殖池排污口与最近的短边边长之间的距离)、推流器数量n和布设模式对八边形养殖池内污物聚集的影响。试验利用高清相机记录养殖池内的污物分布情况,并使用MATLAB分析计算污物与池中心的距离。实验中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污物与池中心距离的最大值的大小,衡量养殖池集污性能的优劣。结果显示,潜水推流器的布设角度θ、布设距离比d/a、推流器数量n以及布设模式都影响池内污物聚集的效果。在本研究设置的布设距离比工况下,潜水推流器布设角度θ为45°时集污效果最优,而当布设角度θ大于70°时,随着布设角度增加,八边形养殖池周边出现集污死角,残饵及粪便距离排污口中心变远且饲料离散程度变大;在30°、40°、45°、50°工况下,污物聚集效果随布设距离比d/a的增大逐渐增强,当布设距离比为1/2时集污效果最好。养殖池集污性能随潜水推流器数量的增加而整体呈现增强的趋势,尤其是潜水推流器数量从1增加至2时,集污性能明显提升,但是持续增加后,集污性能不再有明显的提升。其余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角线布设模式下的养殖池集污性能明显优于中垂线布设模式。研究表明,潜水推流器采取对角线模式,布设时不少于2个,布设角度θ为45°附近,此时八边形养殖池集污性能较优。研究结果可为八边形养殖池内潜水推流器的布设方式提供依据与指导。
响应面法优化长茎葡萄蕨藻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下载:69 浏览:553
摘要:
为了探究提取长茎葡萄蕨藻多糖的最优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对目前已有的多糖提取方法进行筛选,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的方法,对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木瓜蛋白酶添加量和提取次数这5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添加木瓜蛋白酶提取长茎葡萄蕨藻多糖的方法最高效便捷,且当料液比1∶4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h,提取次数2次,以及木瓜蛋白酶添加量为2.0%时,长茎葡萄蕨藻多糖提取率相对较高,可达到41.24%±0.09%。进一步的实验结果显示,长茎葡萄蕨藻多糖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良好的清除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32和0.67mg/mL。研究表明,使用优化后的木瓜蛋白酶酶解法能有效提高长茎葡萄蕨藻多糖的提取率,且长茎葡萄蕨藻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可为长茎葡萄蕨藻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