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宅基地权利制度重构 下载:86 浏览:468

宋志红 《中国法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现行法下的宅基地权利制度运行失灵,实践中于宅基地继承、内部转让、跨村配置、移民安置、市场化利用、经营性使用等情形,存在大量"法外"运行的宅基地利用样态。这些利用样态在主体、功能、用途上呈现出分化。宅基地法定租赁权的设想无法涵盖实践中丰富的宅基地利用需求,以体系化思维融合多种举措分类重构宅基地权利制度成为必要。以"三条底线"和"体系化分类设计"为指导思想,在总结各地实践探索经验和多方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扩权+转权+分权"为核心内容的宅基地权利制度重构方案,可以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深化改革和完善立法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下载:63 浏览:463

史旭敏1 管京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多维度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回顾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山西省小城镇当前面临地位下降、辐射带动能力弱、设施水平低、建设管理落后等问题,客观分析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土地制度不明是当前山西农村对小城镇发展最大的牵制因素,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城镇职能、推进就地城镇化、调整公共服务配置格局、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五方面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祠堂适宜更新策略——以安徽省祁门县马山村祠堂为例 下载:52 浏览:353

刘仁义 吴洪 钟杰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徽州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地域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民居建筑典型,是徽州社会文化、民俗风习的物质载体。现多处于闲置状态的徽州祠堂,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满足现代人生产、生活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马山村三座祠堂为例,在归纳总结祠堂功能演变历程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活、产业、生态四方面,探讨以"进"为单元的功能重组、以"堂"为核心的空间重构、以"坦"为纽带的环境整治更新策略,以期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传统建筑可持续更新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背景下都市近郊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初探 下载:52 浏览:337

周燕妮 《中国城镇》 2020年11期

摘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自然资源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关部署要求,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12月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与此同时,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本文通过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探究土地整治演进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对浙江双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上海郊野单元规划实践、四川美丽幸福新村建设、武汉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各地的实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梳理,进而对新时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初步总结,以期能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载:15 浏览:134

陈轶1 李金花2 叶志聪1 刘辉1 《中国城镇》 2019年10期

摘要:
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面临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不确定事件冲击时,韧性视角成为研究农村发展的必要理论基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韧性的相关文献,国外已有研究内容偏向农村生计和气候变化,研究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对象偏向农户,农村韧性指标构建上具有可比性、可量化的特点。国内研究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注重农村韧性研究的地方性、阶段性及多尺度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飞地”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中心—腹地”理论视角 下载:15 浏览:163

田鹏 《中国城镇》 2019年7期

摘要: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构建"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镇村联动发展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本研究以J省A通航小镇为例,基于"中心—腹地"理论视角考察特色小镇"飞地"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外发型产业培育机制使得特色小镇与腹地村镇难以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生态并导致其"脱域"运营;而小镇运营的社会脱域机制也进一步导致社会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创新要素的"飞地"式集聚。研究最后指出,规避特色小镇创建的"飞地"风险必须构建产业培育及其社会运营的良性互动机制,走出一条镇村联动、融合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万盛农村闲置中小学为例 下载:25 浏览:265

龙彬 宋正 江石恺 《中国城镇》 2019年2期

摘要:
近年来,农村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通过对农村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万盛区农村闲置中小学利用规划为例,对闲置空间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研究区域、闲置中小学特征进行了总结。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全域统筹开发,引入触媒元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理念。从策略层面提出了全域统筹规划,闲置空间分类;突出异化主题,特色专项发展;重组空间功能,构建运营模式等实施途径,以期对我国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等方面提供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研究——以济南仁里村为例 下载:65 浏览:374

崔艳秋1 刘畅2 赖震洲2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村镇环境建设一种新的导向,生态理念为村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山东省济南市仁里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镇进行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和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结合山东省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理念,提出村镇产业转型发展、村镇设施空间规划、村镇建筑技术创新和生态资源格局调整等村镇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加快村镇建设、提升村镇环境,加强监管长效机制,推动村镇建设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以期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新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下载:63 浏览:377

杨婷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主的农村新产业持续涌现,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同步带来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方面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调研总结农村新产业发展成效,从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主体感知的视角全面摸查项目在规划编制、规划管控、建管审批、土地利用、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特征与问题,从规划、管理、实施的价值认同层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各级政府制定引导扶持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下载:70 浏览:453

陈子豪1 王江萍2 任亚鹏3 韩敏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3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土家族吊脚楼作为土家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土家族的传统思想,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梳理了土家族吊脚楼的特征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的保存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结构-功能理论,试图揭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法。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空间布局和特色建筑元素研究为例 下载:81 浏览:485

汤群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的发展历程的追溯,归纳出传统村镇的特色是自然环境、产业作物、历史人文、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形成了向阳亲水的居住理念和质朴实用的审美情趣,最终演化为灵活自由的村落布局和绞圈房子、大院民居、商街民居等多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进化出适应上海地域环境的乡土特色,影响了当代的乡土民居,有望在将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传统乡村特色的传承提供支撑和引导。

从人居环境学视角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以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三司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61

王迎 高明 刘欣宇 陈梦莉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一直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相对薄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以北京市三司村为案例,在产业就业、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实施保障等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优化策略,在公众参与和技术服务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工作方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路径。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四位一体”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 下载:57 浏览:370

程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应多维度解析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总结农业发展、村镇建设、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谋划与指引下,提出新的规划思路。本文结合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本土发展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四位一体"总体规划的策略和建议。通过对现状分析、产业规划指引、发展定位及策略研究、总体规划、分项指引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和方法。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下载:74 浏览:403

赵华勤 江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设计师使命 下载:83 浏览:427

张伟1 许珊珊2 袁晓霄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5期

摘要:
随着中共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乡村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乡村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宜居建设、综合振兴成为新的时代命题,设计师如何能够在此背景下发挥更好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本文解读了乡村振兴的背景和要求,回顾了既往乡村规划建设的成效和做法,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设计下乡"的目标和要求,明确设计师应担负的责任,并提出落实设计下乡的实施路径,包括:深入了解乡村和村民的实际需求;突出乡土设计和营造;设计的系统集成;设计施工运营的整合;加强政策扶持和机制保障。期待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持续有效的运营,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极具活力的空间载体。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域性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探究——以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为例 下载:72 浏览:429

孙应魁1 翟斌庆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3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传统地域性乡土村落的保护更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项挑战。文章针对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特色旅游村落的发展现状和相应振兴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结合新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对琼库什台古村落的保护更新提出"理水护林""梳脉成络""分区设点""修屋复景"的具体策略,以期助推相类似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分析 下载:10 浏览:422

杨倩 《低碳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在党的十九大背景下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在此背景下要合理进行村庄规划,优化人居环境,才能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性与自然性。分析了人居环境及村庄人居环境的现状,还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程序以及村庄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了科学进行村庄规划与优化提升人居环境的方法。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宿经济与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下载:36 浏览:394

袁斐 《农业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经济的发展要拓展投资模式,借力共享经济,建设示范民宿以提升整个行业水准。红色旅游的发展应该重视革命老区借助国家支持红色旅游的政策大力发展旅游新形态,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顺应旅客的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升旅客的体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实践研究 下载:45 浏览:357

彭海虹 贾红彬 《中国教育学报》 2020年8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上海依托乡村社区教育探索以学习型乡村建设促进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通过成立工作推进组、建立课题研究组、组织培育特色项目、制定配套政策文件、举办成果交流论坛、组织相关人员培训等七项举措,促进乡村学习不断升级,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不断形成新村民和新乡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下载:94 浏览:466

​黎宾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落实相关战略,应对现代农业体系有效完善,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农业体系缺乏健全,致使现阶段生产技术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工作中,对现代农业发展十分不利。本文将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对策展开分析与探讨。
[1/10]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