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守护”与“添新”:乡村新活力植入的策略研究——以西岭村振兴项目为例 下载:52 浏览:360

李勤 邸巍 郁小茜 周帆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的发展和建设备受关注。传统的营造模式已无法满足村庄对活力提升的需求,而乡村活力正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本文从"守护"与"添新"的辩证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对乡村中物质与非物质活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在"空间格局""人居环境""建筑风貌"和"功能结构"等层面提出了活力植入的策略,并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振兴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探讨策略的实际可行性,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空间活力植入建设提供借鉴。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皖北地区乡村空间演变与启示——以涡阳县顺河村为例 下载:64 浏览:415

刘思利 李鹏鹏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4期

摘要: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城乡统筹""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乡村规划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实践至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空间无序混杂、环境被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消失等新问题。安徽省内淮河以北地域,即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重难点。该地区处于中国南北交界带,地域特征明显,文化底蕴深厚;人口众多、产业传统、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单一、脆弱性强。因此,对皖北地区乡村空间的针对性研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组织视角下皖北地区乡村空间特征总结,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曹市镇顺河村为例,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并借助Earth Explorer等平台进行历史影像图采集,梳理近百年来村庄空间演变脉络,分析经济、社会、生态与村庄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皖北地区乡村空间自组织演化的内在规律。旨在把握其规律性,提出自组织与他组织有效结合、同向复合的他组织策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空间布局和特色建筑元素研究为例 下载:81 浏览:487

汤群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闵行区乡村的发展历程的追溯,归纳出传统村镇的特色是自然环境、产业作物、历史人文、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形成了向阳亲水的居住理念和质朴实用的审美情趣,最终演化为灵活自由的村落布局和绞圈房子、大院民居、商街民居等多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进化出适应上海地域环境的乡土特色,影响了当代的乡土民居,有望在将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传统乡村特色的传承提供支撑和引导。

后生产主义时代比利时乡村空间发展特征、机理及对中国乡村规划的启示 下载:69 浏览:389

赵立元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欧洲发达国家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转型的背景和内涵。然后,以比利时弗拉芒地区典型村镇为例,从微观角度总结后生产主义时代欧洲乡村空间的发展特征,包括多样化的乡村产业空间、友好平衡的生态空间、鲜明的乡村性特征与地方特色、完善高水平的公共设施建设、丰富多样的乡村空间功能和有机交织的城乡空间关系。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解析内在的实现机理,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福利国家政策作用的延续、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引导政策、利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产权制度和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五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最后,结合比利时乡村空间发展经验,基于我国现实基础,从乡村规划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

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土地资本化的视角 下载:72 浏览:428

张欣婷 李建学 邓钰婷 周慧敏 李广斌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4期

摘要:
推动乡村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本文以"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如何可能"为核心议题,在农地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下,基于农地资本化构建了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分析框架,在乡村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业型和工业型两类最常见的村庄,提出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策略。文章认为,农用地流转、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融资,可以有序推动农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村社自我土地资本化、跨村联合异地开发,可以有序推动工业型村庄自主性空间治理。

产业融合发展下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下载:62 浏览:385

章国琴1 段进2 刘红杰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增效、乡村繁荣和村民增收的"产村共荣"。在此目标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融合带动下江苏省无锡市乡村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到空间环境均展现转型生机,形成新型农业推动下的环境优化型、工业升级引导下的分离与集中型和三产发展促进的特色塑造型三种具有产业特色的乡村空间转型模式,并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阻碍乡村整体提升的瓶颈:因产业开发预评估的不足、产业融合体运作低效导致的产业融合发展虎头蛇尾和因政策引导保护不力产生的产业融合发展离村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

乡村空间结构演化中的“有机消长”与“迭代替换”——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的解释框架 下载:65 浏览:348

张鹏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意味着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乡村的发展伴随空间结构的重构。本文基于对乡村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性分析,梳理了乡村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与内在机制,从要素流动的视角构建"权力理性"和"资本理性"驱动下的乡村空间结构演化初步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条件假设、理论演绎和解释。本文认为,乡村空间结构演化是权力和资本深层次运作的表象和结果,呈现出"有机消长"和"迭代替换"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乡村结构演化的五个阶段:结构形成前期、结构形成期、结构强化期、结构调整期、结构重构期。最后,从人口流动、土地流转和管理角度进行了乡村发展政策的若干探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