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利用非1/4波片将椭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下载:87 浏览:224

杨晓冬1 于军1 李天乐1 钟远聪2 温建平2 邓定南2 《物理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本章利用偏振光分解与合成理论,对利用非1/4波片将椭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的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满足此条件的方程。在此基础上,利用1/5波片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符合较好。

关于“光的偏振”教学的一些尝试 下载:71 浏览:280

刘志国 黄喜强 张伶莉 曹永印 王庆东 王晓鸥 张宇 赵远 《物理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是每一名教师的职责。根据物理是实验科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强调演示实验和实际应用。按照这一想法,笔者在2018年秋季学期对"光的偏振"部分做了新的教学尝试。课堂教学以演示实验开始,结合实验现象来讲授物理知识,分析实验条件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并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本文介绍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和学生反馈。

汽车贴膜上出现彩色条纹的机理研究 下载:72 浏览:310

刘子健 高新红 王福合 《物理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当戴上偏光眼镜看贴有车膜的汽车前挡风玻璃时会看到一系列彩色条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汽车贴膜能够产生彩色条纹的原因类似于正交偏振光路中各向异性晶体所产生的消光干涉。在车内观察时,自然光以近似布儒斯特角入射到前挡风玻璃后透射出的光为部分偏振光,此时前挡风玻璃相当于起偏器;车膜就是具有双折射特性的各向异性晶体,部分偏振光通过车膜后形成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o光和e光;偏光眼镜相当于检偏器,o光和e光在检偏器透振方向上的分量相互干涉,当光程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形成与该波长相对应颜色的干涉亮条纹。由于太阳光为复色光,所以随着入射角的变化会产生一系列的彩色等倾干涉圆环。在车外观察时,与在车内观察时类似,主要区别是在贴膜与空气的界面处o光和e光发生反射后再先后通过贴膜和前挡风玻璃返回到车前方,这时用偏光眼镜观察时即可看到彩色干涉条纹。有时如果观察角度和位置合适时,即使不佩戴偏光眼镜也能看到较浅的彩色条纹,这主要是因为光2次通过前挡风玻璃,此时的前挡风玻璃既是起偏镜,又是检偏镜。

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构筑及光电性能 下载:31 浏览:301

周明浩1,2 姜爽1 张天永1 史永宏2 金雪2 段鹏飞2,3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材料因其丰富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光电性能,已成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半导体材料。在钙钛矿无机框架中引入有机手性分子后,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从而可以极大地推动智能光电材料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本文将综述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构筑与手性产生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一维手性钙钛矿纳米线、二维及准二维手性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片、三维手性钙钛矿纳米晶、超分子组装体系中诱导的手性钙钛矿纳米晶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在圆二色性、圆偏振发光、铁电性、自旋电子学等方面展现出优异的光电性能及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有关手性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很多机理还存在争议,许多基础性和应用型的工作也有待开展。

基于高次谐波产生的极紫外偏振涡旋光 下载:52 浏览:333

范鑫 梁红静 单立宇 闫博 高庆华 马日 丁大军 《现代物理学报》 2020年7期

摘要:
突破传统涡旋光场束缚,发展短波极紫外涡旋光场是实现阿秒脉冲偏振控制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自制的平场光栅光谱仪和超快时间保持的单色仪,以800 nm, 35 fs高斯或具有偏振奇点的涡旋光脉冲驱动诱导氩原子产生高次谐波,分别获得相应的高次谐波光谱以及谐波谱单阶光源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高次谐波产生实现近红外波段的涡旋光束特性转移到极紫外波段,优化后的极紫外涡旋可以实现每秒108光子数输出.同时发现极紫外波段的涡旋场和高斯场高次谐波产生具有相似相位匹配机制.基于高次谐波产生的极紫外波段的偏振涡旋光为探究和操控原子分子量子态的含时演化动力学以及形成阿秒矢量光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基于自准直效应的光子晶体异质结偏振分束器 下载:48 浏览:373

左依凡 李培丽 栾开智 王磊 《现代物理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基于光子晶体的自准直效应和禁带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非正交异质结结构的光子晶体偏振分束器.无需引入缺陷或波导,可使光波在该结构中准直无发散地传输并实现分束功能,对制造工艺的要求大大降低.利用Rsoft软件,结合平面波展开法和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法,对提出的偏振分束器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偏振分束器在一个较大的频率范围f=0.275—0.285(a/λ)内可实现横电(TE)和横磁(TM)模的大角度偏振分离,TE和TM模的透过率均在88%以上,偏振消光比分别大于26.57 dB和17.50 dB.该结构可应用到太赫兹波段的传输系统中,a=26μm,尺寸大小为572μm×546μm,在91—95μm波长范围内可实现TE和TM模的分离.利用该结构可设计用于光通信系统(n=3.48)的偏振分束器,a=426.25 nm,结构仅为9.38μm×8.95μm.本方案结构简单,易于集成,有望在集成光路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冷原子系综中两正交光场偏振模高效率存储的实验研究 下载:57 浏览:369

温亚飞王圣智徐忠孝李淑静王海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高效率光量子信息存储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对一个冷原子系综中两正交光场偏振模的高效率存储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在雪茄型冷原子系统上施加一个中等强度的磁场,消除了原子Zeeman子能级的简并性,从而使磁敏感自旋波从电磁感应透明系统中被移出,由此完成了两正交光场偏振模高效率、长寿命的量子存储.实验测量了两偏振模存储效率与存储时间以及实验重复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重复频率的增加,存储效率逐渐降低,在10 Hz时,测量得到两偏振模存储效率为30%,同时存储寿命达到3 ms.测量结果为偏振纠缠在冷原子系统中的存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空时域混合差分法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检测与定位研究 下载:12 浏览:414

王红1 徐学武1 赵克2 陶辉1 潘家栋1 《传感器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在对光纤光栅传感器检测与定位时,因偏振衰弱影响,传感器定位准确率下降,故提出一种基于空时域混合差分的检测定位法。分别在空间域和时间域对光纤中返回的光强进行差分处理,并在空间域和时间域分别设置相应的光强检测阈值,可提高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定位准确率。并在光纤长度为100 m、空间分辨率为1 m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多次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与现有时域、空域差分检测定位法相比,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定位准确率得到了提高,具有实用价值。

CINRAD-SA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算法改进及应用评估 下载:71 浏览:432

郭佳1 吴艳锋1 罗丽2 肖辉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的精度,建立一套高精度的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方法,并对其在业务应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本文利用雨滴谱仪数据使用非球形粒子的散射模型(T-Matrix模型)进行不同偏振量的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实测雨滴谱数据(DSD)进行分类拟合,实现对CSU-HIDRO(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Hydrometeor Identification Rainfall Optimization)优化降水估测算法的改进。为了评估改进后CSUHIDRO优化算法(简称CSU-HIDROI)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6~2017年两年汛期发生于中国华南地区的6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为评估对象,分别采用单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的R(ZH)关系法(WSR-88D Precipitation Processing System,简称PPS法)和CSU-HIDROI法进行小时降水量估测。按照不同降水率大小以及距离雷达20~60 km和60~100 km范围分别对两种降水估测方法进行评估,并将雷达估测的小时降水量同地面雨量计小时降水量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CSU-HIDROI法在应用评估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评估效果,其估测精度及稳定性均较好。(2)PPS法对小雨(降水率R<2.5 mm/h)存在一定的高估,对大雨及暴雨(R>8 mm/h)存在明显低估,而CSU-HIDROI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强降水的低估情况,同时提高了小雨的估测精度。与PPS法相比,CSU-HIDROI法对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的估测偏差分别降低了38%、24%、17%、15%。(3)PPS法在降水估测中对离雷达的距离更为敏感,相同降水率下不同距离处的相对误差波动较大,CSU-HIDROI法对距离敏感性较弱,相同降水率强度下,相对误差随距离的变化波动较小。

波段双偏振雷达水凝物粒子相态识别应用研究 下载:71 浏览:23

冯亮1 肖辉2 孙跃3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对云中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是双偏振雷达的主要应用之一。本文利用IAP-714XDP-A 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在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利用滑动自适应订正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及差分反射率进行衰减订正,进而采用纹理参数SD(ZH)和SD(φDP)区分气象回波与非气象回波,最后建立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ZH、ZDR、KDP、ρHV)、环境温度T和纹理参数(SD(ZH)、SD(φDP))的模糊逻辑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本文通过对2016年8月7日一次低仰角的观测,检验了纹理参数SD(ZH)和SD(φDP)对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SD(ZH)与SD(φDP)两者结合可有效区分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用2015年8月7日北京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雹个例,对建立的模糊逻辑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进行效果验证,识别降雹落点与地面观测降雹落点一致,表明各种水凝物粒子对应偏振参量取值范围合理;对2016年9月14日一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单体对流云进行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结果显示处于发展阶段对流云中存在过冷水柱,其形成的微物理过程是对流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暖层的水滴抬升到0°C层之上形成过冷云雨水,进而冻结形成雹胚并发展成为冰雹。

冲击波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网球肘的疗效观察 下载:62 浏览:403

郑坤 卢洁 徐超 杨涛 姬晶晶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观察冲击波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对于网球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冲击波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冲击波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上肢功能评分(DASH)评价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与DASH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波结合红外偏振光对网球肘的治疗效果显著,与单纯冲击波治疗相比优势明显。

硅基片上的自组装双层磷脂分子膜层 下载:55 浏览:572

刘妍1 陈艳艳1 靳刚2 《纳米技术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研究了L-α-磷脂酰乙醇胺分子(PE)与去污剂分子摩尔数之比Rm(P)/m(D)对磷脂分子在固体硅片表面自组装成膜的影响.通过椭偏技术测定磷脂膜层厚度,结合磷脂膜层表面疏水角的变化、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及与蛋白质分子的作用条件,得到:随着Rm(P)/m(D)在PE溶液中的增大,PE膜层在硅基片上的存在形式由单层向双层逐渐过渡.当对硝基苯酯基-聚乙二醇-(1,2-双油酰基-3-甘油磷脂乙醇胺)分子(pNP-PEG-DOPE)与已固定的PE分子反应时,分子间形成双层膜的机制也从pNP-PEG-DOPE与单层PE分子膜层的直接吸附逐渐过渡到取代上层 PE分子并与下层PE分子吸附形成双层膜。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