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影响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分析 下载:88 浏览:491

蔡晓林 涂忠宇 倪荣 陆俊 王莉 闫萍 吴志伟 《诊断医学》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的160冠心病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狭窄组(38例)和非狭窄组(12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对策。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支架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直径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是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直径是其保护因素。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66 浏览:485

吴申钟 益刚 许轶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药物涂层球囊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中的后起之秀,可运送抗增殖药物以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并不增加金属支架层,降低了血管炎症反应及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及侧支分叉病变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药物球囊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病变中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为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81 浏览:502

曹佳齐 丁跃有 郑宏超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心内科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318例。使用酶免疫试剂盒,测定血清RBP4水平。结果 12个月随访结束后,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认共发生27例ISR(ISR组)。基线数据比较发现,ISR组RBP4水平高于非ISR组(t=7.59,P <0.01),植入支架平均直径低于非ISR组(t=-5.03,P <0.01)。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比例、高脂血症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率、病变血管数、植入支架数、支架平均长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分析显示,RBP4对PCI术后ISR预测的最佳临界点为31.23 mg/L。当RBP4为31.23 mg/L时,其预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86,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7.3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血清RBP4水平升高[HR:2.12,95%CI(1.45-2.85)]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而较大直径的支架[HR:0.88,95%CI(0.79-0.94)]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RBP4水平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CXCL16及其受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下载:85 浏览:506

陈美凤 魏芳晶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出现严重限制了临床预后。多种机制因素参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CXCL16及其受体在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CXCL16及其受体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

补阳还五汤对心梗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再狭窄的预防作用 下载:60 浏览:339

李志强1 常红娟2 王学惠1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在心梗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再狭窄预防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46例进行支架植入术的心肌梗死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以及西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患者术后支架再狭窄的发病情况以及血脂、炎症因子等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及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的重构。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支架植入后支架再狭窄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介入性心血管内药物和基因纳米控释体系 下载:84 浏览:505

​宋存先1 杨菁1 孙洪范1 冷希岗1 朱文玲2 曾勇2 管珩2 李拥军2 《纳米技术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和基因载运到血管内病灶部位,并在血管组织中长期释放.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PLGA为基材,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包载药物和基因的纳米粒子,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修饰提高血管吸收性;用载反义MCP-1基因的纳米粒子转染平滑肌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用兔髂总动脉和颈总动脉血管损伤模型进行灌注实验.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均具有缓慢释放作用,凝胶电泳实验证明基因的结构未遭破坏.说明纳米粒子是非常理想的血管内导向定位药物和基因控释的载体。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