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90 浏览:487

李效文 王友生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9期

摘要:
为了掌握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高肥(900kg/hm2)、中肥(750 kg/hm2)、低肥(600 kg/hm2)3种施肥水平下进行了2种种植密度(40 500株/hm2和49 500株/hm2)试验,对其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在高肥水平下,马铃薯的单株结薯数量、大中薯数量、大中薯质量、产量及商品薯率均达到最大值,49 500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29 577.63 kg/hm2、商品薯率达到80.6%;不同种植密度除在低肥水平下对马铃薯的单株结薯质量和大中薯质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其他各项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组合对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也不显著。综合来看,900 kg/hm2的施肥量与49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为该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的最佳组合。

鹰嘴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31 浏览:465

陈文晋 孔庆全 赵存虎 贺小勇 田晓燕 张向前 席先梅 《农业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为明确鹰嘴豆种质资源在农牧业交错区生态适应性的差异,试验引进129份种质资源,通过对种质资源1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29份材料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多样性,17个主要农艺性状中单荚粒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产量次之;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单株荚数,荚长最小;通过对1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129份鹰嘴豆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第1大类可作为选育高产且株高较高的鹰嘴豆种质资源;第2大类能作为选育矮秆及特异粒色;第3大类丰产性较差可作为选育高秆大粒型适宜机械收获的品种;第4大类能够作为选育矮秆小粒型的种质资源;第5大类的鹰嘴豆能够作为选育高产高秆适合机械收获的种质资源。10个主要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7.80%,各主成分的特征值表明主要数量性状的育种方向具有多样性。

玉米籽粒脱水速率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下载:39 浏览:474

赵宽厚 苏治军 高聚林 于晓芳 王志刚 孙继颖 胡树平 屈佳伟 包海柱 《农业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为选育籽粒脱水速率快的玉米品种,以23份早熟玉米高代系和4份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92份组合,对其穗部产量性状、穗部水分性状等8个指标与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粗、轴粗、粒长、百粒重均与籽粒脱水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籽粒脱水速率呈负相关但不显著;籽粒脱水速率与成熟时苞叶含水率、成熟时穗轴含水率、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粒长、轴粗、穗粗、百粒重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收获时籽粒含水率、成熟时苞叶含水率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在选育脱水快的品种时,应选择果穗较小、百粒重不宜过大且成熟时苞叶含水率低的组合。

皮燕麦新品种蒙燕3号的选育及农艺性状分析 下载:49 浏览:244

张志芬 付晓峰 刘俊青 杨海顺 《农业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蒙燕3号为皮燕麦新品种,通过传统杂交选育而成。2009—2011年在内蒙古、河北、新疆、青海、吉林等省(自治区)的8个试点进行多年多点试验,其平均产量4 190.7 kg/hm2,比对照青引1号增产16.1%;2013年在河北张北县、新疆奇台县、山西右玉县、内蒙古武川县4个试点进行生产示范试验,其平均产量为3 736.5 kg/hm2,比对照青引1号增产29.20%。蒙燕3号在内蒙古武川县、甘肃合作市、青海西宁市试点产量较高,可在上述试点及与此相近生态区域种植。该品种2015年通过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认定,命名为蒙燕3号(编号2015019)。

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 下载:91 浏览:503

​赖尚科 刘晓飞 王卫军 赖上坤 崔小平 《农业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为明确淮北麦区最新育成品种的抗倒情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来自不同地域的62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茎秆特征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产量、株高、穗长、节间长度、穗鲜重、节间鲜重以及倒5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0.3%、7.6%、11.9%、8.7%、22.0%、16.3%和34.4%。按籽粒产量聚类后,高产类群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倒伏指数均显著大于中产和低产类群品种,而中、低产类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供试小麦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籽粒产量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能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且高产品种倒伏风险显著高于中低产品种,其主要原因为高产品种较高的株高和较重的穗鲜重导致其弯曲力矩显著增大所致。

苏南地区29个秋冬茬芹菜品种资源评价 下载:94 浏览:521

​沈迪1 陈龙正2 路晓华3 陶建平4 冯顾城3 刘洁霞1 冯凯1 尹莲1 丁旭1 贾丽丽1 徐志胜1 刘惠吉1 熊爱生1 《农业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对芹菜品种资源进行评价,选取2018年秋季种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29个芹菜品种,对其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芹菜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11%~39.74%,其中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39.74%;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产量与单株质量、株高、叶柄宽、叶柄厚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有3个成分因子的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85.586%,分别为株型与产量相关因子、叶片与叶柄数量相关因子和叶片与叶柄形态相关因子,这3个因子基本上覆盖了芹菜农艺性状的总体数据信息。聚类分析将29个芹菜品种在欧式距离为10处分成4组:Ⅰ组包含16个品种,该类芹菜植株较矮小,单株质量中等,叶片叶柄颜色有较大差异,叶柄多为实心;Ⅱ组有2个品种,该类芹菜株型高大粗壮,单株质量大,实心,纤维少,产量高;Ⅲ组有6个品种,该类芹菜植株低矮粗壮,单株质量较大,叶片较圆,产量较低;Ⅳ组包含5个品种,该类芹菜植株矮小,叶片数多,产量低。该结果可为苏南地区芹菜生产,以及芹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提供参考。

不同类型向日葵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差异性研究 下载:87 浏览:488

崔超1 王靖1 王海伟1 王海燕1 郑喜清1 邸娜1 李亚珍1 翟永胜2 《农业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为探究不同类型向日葵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差异性,试验选取9个食用型向日葵品种和4个油用型向日葵品种,进行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叶片SPAD值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食用向日葵以SH363产量为最高,达到了5.15 t/hm2,较平均产量高出28.43%;油用向日葵以TP261产量为最高,达到了4.34 t/hm2,较平均产量高出6.03%;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单盘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可以作为高产品种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而单盘粒数与籽粒长度可作为衡量皮壳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该研究为筛选不同类型高产向日葵品种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农业措施对夏玉米田虫害发生及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下载:124 浏览:1298

曹淑萍 《农业研究进展》 2023年10期

摘要:
农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选择抗虫害的玉米品种、合理的播种密度、适当的施肥管理、灌溉水量的控制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使用等。例如,选择抗虫害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率,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施肥管理可以改善玉米的营养状况,进而增加产量。另外,通过合理的灌溉水量控制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使用,也可以减少田虫害的发生。基于此,本篇文章对不同农业措施对夏玉米田虫害发生及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种植密度对大豆新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下载:274 浏览:2660

史朝旭 《中国农业》 2022年2期

摘要:
种植密度能够对大豆的生长特征进行调节,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促进大豆的健康生长,为大豆提供适宜生长空间,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本文结合试验研究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大豆新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从结果来看,种植密度对大豆的荚数、粒数和粒重等都会产生不同影响,要想提高大豆新品种的产量一定要根据大豆特性调整好整个种植区域种植结构,协调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不同品种的高产潜力发挥出来。

不同种植方式对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318 浏览:3115

玉应叫 《中国农业》 2021年2期

摘要:
本文以勐海地区主要栽种的品种粤糖93-159,作为此次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调查这一品种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种植出来的甘蔗在田间的农艺性状以及这些甘蔗品种最终的产量,包括这些甘蔗糖分的差异。种植方式分别是双沟种植机、单沟种植机和人工种植机这三种种植方式。研究结果已经表明了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种植出来的甘蔗,从多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差异和不同,甘蔗的产量以及甘蔗的农艺性状有着很大的区别。甘蔗的锤度和甘蔗中的糖分含量也有着一定的不同。本文将详细的进行说明,希望能够对有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