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质量浓度HgCl2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评估 下载:19 浏览:231

董炜峰 杨毕铖 李光毅 戴红 刘志勇 蒋灏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为探讨急性HgCl2暴露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随机取360尾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5.01±0.06)g],分为1个对照组(<0.001mg/L HgCl2)和2个处理组[0.033mg/L组(0.033mg/L HgCl2)和0.33mg/L组(0.33mg/L HgCl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开展为期96h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于试验开始前和开始后24、48、72、96h取样进行检测。试验结果显示:24h后,0.33mg/L组肌肉中H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33mg/L组和0.33mg/L组血浆中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h后,0.33mg/L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0.033mg/L组,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4h时,0.33mg/L组血浆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及酚氧化酶活性最高(P<0.05);48h后,0.33mg/L组对虾血浆中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最低(P<0.05);24h后,0.33mg/L组对虾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暴露在HgCl2中,肌肉中Hg富集具剂量依赖效应,会造成血液中丙二醛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免疫抑制及炎症。

低温胁迫对凡纳滨对虾胸腺肽基因功能的影响 下载:13 浏览:243

张毅1 靳奎峰1 李文慧1 杨颖璨1 来辉1,2 刘文广3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5期

摘要:
低温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养殖的重要因素。为探明凡纳滨对虾在应对低温胁迫下的分子机制,通过RACE方法对凡纳滨对虾胸腺肽(Lvthy)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其组织分布表达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谱进行分析,最后通过siRNA干扰的方法对其表达量进行敲降,对其在凡纳滨对虾低温胁迫下的功能进行验证。Lvthy基因cDNA全长1765bp,开放阅读框长度729bp,编码242个氨基酸。组织分布分析结果显示,Lvthy基因在对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肠道、心脏和脑组织。低温胁迫试验结果显示:Lvthy基因在低温刺激1h后表达量开始上调;3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是正常状态下的2.7倍;随后Lvthy基因表达量开始下降。RNAi干扰试验结果显示,敲降Lvthy基因后,凡纳滨对虾在低温胁迫下的存活率仅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存活率(83%)。试验结果表明,胸腺肽在凡纳滨对虾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胸腺肽在甲壳动物应对低温胁迫下的适应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基于不同密度SNP面板的凡纳滨对虾AHPND抗性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分析 下载:76 浏览:461

刘杨1,2 栾生2 刘绵宇2 李旭鹏2 孟宪红2 罗坤2 隋娟2 谭建2 代平2 曹家旺2 陈宝龙2 孔杰2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1期

摘要:
为评估不同SNP标记密度对凡纳滨对虾AHPND抗性基因组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本实验对26个全同胞家系进行VpAHPND侵染,收集686尾个体的存活时间数据,对其中242尾个体利用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0KSNP)进行基因分型,基于A、G和H亲缘关系矩阵估计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的遗传参数;采用随机和等距抽取方式,基于55.0KSNP构建了8个低密度SNP面板(40.0、30.0、20.0、10.0、5.0、1.0、0.5和0.1 K),利用GBLUP和ssGBLUP等方法预测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的基因组育种值,利用交叉验证方法计算其预测准确性,并与BLUP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Vp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表现为高遗传力水平,估计值为0.68~0.79。在55.0KSNP密度下,针对242尾基因分型个体数据集(G242),利用BLUP、GBLUP和ssGBLUP方法获得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424、0.450和0.452,GBLUP和ssGBLUP比BLUP分别提升了6.13%和6.60%;针对686尾表型测定个体数据集(P686),利用BLUP和ssGBLUP方法获得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510和0.535,后者比前者提升了4.90%。对于8个低密度SNP面板,当SNP密度≥10.0 K时,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变化幅度在G242和P686数据集中均较小(1.1%~1.8%);随着SNP密度自10.0K不断降低,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在2个数据集中也不断降低,其中5.0K密度降幅为0.6%~2.6%、1.0K密度降幅为5.8%~11.0%、0.5K密度降幅为11.4%~17.2%、0.1K密度降幅为38.8%~41.6%。10.0K与55.0KSNP密度间基因组亲缘系数、GEBV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9,表明利用10.0KSNP面板可以准确地预测同胞个体间的亲缘关系及其GEBV。研究表明,使用10.0SKNP面板对Vp AHPND侵染后存活时间进行基因组遗传评估可以得到与55.0KSNP芯片近似的预测准确性,为低密度SNP分型芯片设计提供了参考。

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地衣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下载:24 浏览:261

徐振权 韩国威 任静 张子轩 孙敬锋 韩卓然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1期

摘要:
为筛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具有潜在益生效果的菌株,从体质量为(3.1±0.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耐高温(80℃)能力的菌株(命名为RHVJ),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基因序列比对、病原菌拮抗能力测定、安全性与耐受性分析和生长特性检测等方法对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HVJ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综合其生理生化特征可初步鉴定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RHVJ的16S rDNA序列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MH305331.1和NR074923.1完全匹配,其gyrB序列与CP038186.1和CP023729.1也达到了100%的一致性;综合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菌株RHVJ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RHVJ可抑制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生长,对凡纳滨对虾无致病性;在胆盐质量浓度为0~1.2g/L、pH为3~11环境下培养,以及在37~90℃下进行5min或15min水浴处理后,菌株RHVJ仍可持续增殖,该菌在27℃、pH7和盐度20条件下生长最佳。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源地衣芽孢杆菌RHVJ环境适应性良好且安全,具有一定的病原菌拮抗能力,可作为候选菌株开发为益生菌制剂。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下载:51 浏览:274

龚舜莲 冯森儿 张昕晨 谢诗玮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3期

摘要: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取平均体质量为0.43g的健康虾苗360尾进行试验,将虾苗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分别投喂高鱼粉饲料(HF,鱼粉质量分数为25%,对照组)、低鱼粉饲料(LF,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混合蛋白替代15%的鱼粉蛋白)和添加质量分数为0.02%植酸酶(5 000U/g)的低鱼粉饲料(LFP),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LF组对虾的各项生长指标最差,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LFP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存活率也有所提升;LF组的肠道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最低(P<0.05),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显著提升(P<0.05),并接近或达到高鱼粉组水平(P>0.05);LF组肝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有所提升并接近高鱼粉组水平(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对虾肝胰腺糜蛋白酶基因chymotrypsin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在以植物蛋白源为基础的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够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强对虾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鱼粉饲料对肠道的损伤,进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基于品质易逝期的模拟中转基地处置对凡纳滨对虾活品和锁鲜品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下载:59 浏览:339

曲秦坤 刘俊荣 赵前 周进 田元勇 徐昙烨 《中国水产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为改变小型分散对虾养殖产区的渔后被动现状,以大连地区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体质量为20~25g),模拟构建一个在产区具有集散性质的中转基地,将离水后的品质管理分为两个阶段,塘头至中转基地(品质易逝期)和中转基地进入鲜活品贮运销售阶段(后品质易逝期),塘头至中转基地设置为4h无水保湿运输,中转基地处置分复水活品组和冰卒锁鲜组,随后进入贮运环节,活品组保活贮藏60h,锁鲜组覆冰冷藏132h,并检测不同阶段对虾肌肉白度、pH、糖原、ATP及其关联物、蛋白溶解度、琥珀酸脱氢酶(SDH)及活体血糖等指标。结果表明:品质易逝期处置对活品的可恢复性试验显示,无水运输后活体肌肉的pH和ATP值略有上升,血糖与糖原含量则略有下降,复水后的血糖、pH、糖原及ATP及其关联物等各项指标分析结果均表明活体活力恢复,随后的活品贮运期间,活体在初期呈现一定的稳定性,36h后快速下降且出现大批量死亡;品质易逝期锁鲜处置的延迟效应试验显示,无水运输后直接进行冰卒随后冰藏,锁鲜品在销售过程中其糖原、ATP等含量虽有所下降,但前108h期间下降速度较慢,pH始终维持在7.98以下,呈现了5d的锁鲜品货架期,锁鲜品各项指标均高于活品,这表明易逝期处置能够有效地实施锁鲜,延缓了鲜品贮藏期间品质的下降速度。研究表明,离水后对虾具有一个品质易逝期,且对后品质易逝期有延迟效应,水产品产区建立中转基地可以有效地实施易逝期品质调控并可主动实施产品设计,进而改变小型分散养殖产业渔后被动现状。

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77 浏览:447

赵月季 郭海朋 张德民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4期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本研究采用16S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4种不同养殖模式[淡水池塘养殖模式(FWP)、海水池塘养殖模式(SP)、高位池养殖模式(HP)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FP)]下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FWP和HP下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SP和BFP,4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在SP、BFP和HP模式中具有较高的丰度,并且是造成4种养殖模式肠道菌落差异的关键贡献类群,FWP模式中蓝藻门的丰度远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弧菌科和支原体科是4种养殖模式的共有核心微生物中最丰富的2个科。此外,不同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并不相同,FWP模式的肠道细菌指示类群为丙酸杆菌科,BFP养殖模式的指示类群为黄杆菌科。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HP模式中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而FWP养殖模式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最稳定。

饲料中添加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88

王靖1 姚文祥1 李小勤1 冷向军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4期

摘要:
为了探究在不同鱼粉含量的饲料中添加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采用2×3双因子实验设计,在鱼粉含量分别为18%(A)和15%(B)的基础饲料中添加0、 3%和6%浒苔(分别记为A0、A3、A6、B0、B3和B6),制成6组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5%)。饲喂初始体质量为(3.0±0.1) g的凡纳滨对虾,共6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饲养8周后,测定虾体生长性能、常规组成、营养物质利用、肌肉系水力和质构。结果显示,饲料中的鱼粉和浒苔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的终末均质量、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A0组终末均质量为22.6g,增重率最大(654.2%),饲料系数最低(1.61); B6组终末均质量为20.8g,增重率最低(595.7%),饲料系数最高(1.81);在18%、 15%鱼粉饲料中添加3%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6%浒苔,显著降低了增重率,升高了饲料系数;在同等的浒苔添加量下,15%鱼粉组(B组)的增重率在数值上低于18%鱼粉组(A组)。饲料浒苔含量显著影响全虾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A6、B0、B3和B6组的粗蛋白含量较A0组显著降低,A6、B6组虾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A0和B0组。饲料中鱼粉和浒苔的含量显著影响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浒苔含量还显著影响脂肪沉积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3、A6和B3、B6组的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分别较A0、B0组显著降低。在肌肉品质方面,当浒苔添加量达到6%时,显著降低肌肉煮失水率、冷冻失水率,提高了胶原蛋白含量,A3、A6和B6组肌肉硬度和咀嚼性分别较A0、B0组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浒苔,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添加6%浒苔,降低了虾体的增重率和饲料利用,但可改善肌肉品质。

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低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肝胰腺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464

李会峰1,2,3 李二超1 徐畅1 周利1 陈立侨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1期

摘要:
为探究低盐度下水飞蓟素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效果,实验配制了水飞蓟素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0.1、0.2和0.4 g/kg的4种实验饲料,在低盐度(盐度为3)下养殖虾苗(0.080±0.002 g) 8周后,分析了水飞蓟素对对虾生长、免疫、肝胰腺组织结构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低盐度下,水飞蓟素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存活率、肥满度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②水飞蓟素能提高对虾消化酶的活性,0.4 g/kg组对虾的肝胰腺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2和0.4 g/kg水飞蓟素组能显著提高对虾肠道的消化酶活性。③水飞蓟素能降低低盐度下凡纳滨对虾的氧化损伤,提高对虾的抗氧化能力。0.4 g/kg组对虾肝胰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升高,而肠道抗氧化能力没有明显变化。0.2 g/kg组对虾的肠道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变化。④低盐度下,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改善了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结构。随着水飞蓟素含量的增加,对虾肝胰腺结构更为完整,肝小体排列紧密,肝小管横切面呈规则的多角星形,且含有大量的分泌细胞(B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⑤对虾摄食添加0.4 g/kg水飞蓟素的饲料后,拟杆菌门和纤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研究表明,水飞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有效缓解凡纳滨对虾的低盐应激,提高对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改善肝胰腺组织结构,并且会对肠道菌群组成产生影响。

凡纳滨对虾JAK和STAT基因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下载:82 浏览:491

李丹蕾1 郝少彦1 张亦陈1 耿绪云2 刘逸尘1 孙金生1 《水产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为了分析凡纳滨对虾JAK (Lv-JAK)和STAT (Lv-STAT)基因应答病原菌侵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本实验利用半定量PCR技术分析了Lv-JAK和Lv-STAT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显示,Lv-JAK和Lv-STAT基因在凡纳滨对虾的9种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在鳃、肠道和心脏中表达量较高。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后,在鳃组织中,Lv-JAK和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的中晚期(24~72 h)显著上调表达;在肠道组织中,Lv-J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6和24 h显著上调,Lv-STA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的24和72 h显著上调。综上表明,JAK和STAT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凡纳滨对虾体内由苏云金芽孢杆菌引发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探讨凡纳滨对虾JAK和STAT基因应答苏云金芽孢杆菌感染的表达变化特征,有助于研究对虾JAK/STAT通路在应答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差异研究 下载:86 浏览:500

郁维娜1,2 戴文芳1,2 陶震1,2 熊金波1,2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为探究病害发生后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并筛选肠道指示菌群来评估宿主健康状况,评价凡纳滨对虾肠道菌落的功能冗余性。实验采集健康和患病凡纳滨对虾样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并利用PICRUSt进行功能预测,以此比较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差异,并预测功能与群落组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病害的发生伴随着肠道菌群结构的显著变化,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与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组成相比,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降低,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增加。同时,筛选出16个指示细菌科,能够很好地指示宿主健康状况。与健康组相比,患病凡纳滨对虾中参与弧菌侵染的过程显著增加,而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等免疫功能代谢过程显著减弱。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组成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组成具有较低的功能冗余性。研究表明,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由细菌介导的功能随之发生改变,能够用指示微生物评估宿主健康状况。

引起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MLST新序列型 下载:87 浏览:496

孙明玉1 冯博1 张昭寰1 徐马俊坤1 刘伟奇1 刘海泉1,2,3,4 潘迎捷1,2,3 赵勇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针对12株引起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运用多位点测序技术,分析致病菌株的遗传特征。实验选择副溶血弧菌的7个管家基因dnaE、gyrB、recA、dtdS、pntA、pyrC及tnaA,对12株AHPND致病菌扩增测序。将核酸序列上传至PubMLST数据库进行比对后获得每株菌的序列型。收集其他地区AHPND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采用eBURSTV3及MEGA5.0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广东分离的AHPND致病株属于一个新序列型ST1710(42、134、99、79、141、41、51),仅与库中ST415及ST975同源性较高。目前,急性肝胰腺坏死致病株的9种ST型可归为2个克隆组和5个单体。经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可知新序列型ST1710与单体ST975遗传关系相近。本研究首次报道中国AHPND分离株的序列型,丰富了PubMLST数据库,并为其遗传进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